厄尔尼诺现象

在太平洋發生的氣候現象

厄尔尼诺现象西班牙语El Niño直译“男孩”,中国大陆、香港作厄尔尼诺现象,台湾作圣婴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它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约在国际日期变更线及西经120度)赤道位置产生的暖流有关(包括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1997年由TOPEX/Poseidon卫星观测到的厄尔尼诺事件。南美和北美赤道区域海岸外的白色区域显示暖水汇集。[1]

厄尔尼诺现象为“东太平洋升温阶段”,周期可持续二到七年(通常接近四年),此期西太平洋的气压较高、东太平洋的气压较低,降雨多发生在9至11月期间[2]。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的“东太平洋降温阶段”的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此期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低于平均值、西太平洋的气压较低、东太平洋的气压较高。近代则将上述两现象以及南方震荡现象合并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其是指热带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赤道位置上大气与海洋间交互作用发生变化,海面温度发生高低温循环。

包括厄尔尼诺现象及拉尼娜现象在内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会造成全球性的气温及降水变化[3][4]。例如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洲地区会出现暴雨,而东南亚、澳大利亚则出现干旱。依赖农业和渔业的国家,特别是太平洋附近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受影响最大。

厄尔尼诺·德·纳维达德(西班牙语:El Niño de Navidad)这一名称出现在几个世纪前,因为南美太平洋的变暖时期通常都在圣诞节附近[5],当时秘鲁渔民联想到耶稣基督,所以以“新生的耶稣(即圣婴)”命名了此气候现象[6][7]

介绍

编辑

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西班牙语称呼此种异常气候为“El Niño”(音译:厄尔尼诺)意为“小男孩”或“圣婴”,因为此种气候现象通常发生于圣诞节前后。而相反的现象称为“La Niña”(拉尼娜)意为“小女孩”,或译作“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因为西太平洋的高气压及东太平洋的低气压所造成。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变弱时,东太平洋的东风减弱,无法把表层较暖的海水吹到西太平洋,造成东太平洋的东部与中部海水变暖,当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将会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其中会使得西太平洋地区干旱而东太平洋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发生的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2-7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此现象持续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东太平洋沿岸因为东风减弱,原本表层往西流的较暖海水也减弱,底层较冷的往上升海水称涌升流,涌升流也减少往上递补,使得底层较营养的海水无法被带到表层提供浮游植物营养,浮游植物减少间接导致渔民的渔获减少。

发生

编辑

从1900年到2024年之间的厄尔尼诺现象[8][9]

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已出现了几千年[10],厄尔尼诺现象也可能影响了古印加帝国,因此印加王国用活人来献祭,设法减缓雨势[10]

自1900年以来,至少发生了30起厄尔尼诺事件。其中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4–2016年为有记载最为强烈的事件[8][9]

依纪录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在以下这段时间的影响比较大:1790–1793年、1828年、1876–1878年、1891年、1925–1926年、1972–1973年、1982–1983年、1997–1998年、2014–2016年、2018-2019年、2023-年[11][12][查证请求][已过时]

近代数值模拟进步,大气模型及海洋模型的结合的气候模型,在不作任何调整下模型也能自由的形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表示了此现象是地球上海洋与大气结合的自然变化。

参考资料

编辑
  1. ^ Independent NASA Satellite Measurements Confirm El Niño is Back and Strong. NASA/JPL. [2015-1-date =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帮助)). 
  2. ^ Changnon, Stanley A (2000). El Niño 1997-98 The Climate Event of The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5. ISBN 0-19-513552-0.
  3. ^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El Niño and La Niña.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2005-12-19[2009-07-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7).
  4. ^ K.E. Trenberth, P.D. Jones, P. Ambenje, R. Bojariu , D. Easterling, A. Klein Tank, D. Parker, F. Rahimzadeh, J.A. Renwick, M. Rusticucci, B. Soden and P. Zhai. Observations: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Climate Change. Solomon, S., D. Qin, M. Manning, Z. Chen, M. Marquis, K.B. Averyt, M. Tignor and H.L. Miller (编).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35–336.
  5. ^ "El Niño Inform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Marine Region.
  6. ^ "The Strongest El Nino in Decades Is Going to Mess With Everyth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loomberg.com. 21 October 2015. Retrieved 18 February 2017.
  7. ^ "How the Pacific Ocean changes weather around the worl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pular Science. Retrieved 19 February 2017.
  8. ^ 8.0 8.1 Historical El Niño/La Niña episodes (1950-present). United States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4 November 2015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9. ^ 9.0 9.1 El Niño - Detailed Australian Analysis.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6-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10. ^ 10.0 10.1 El Nino here to stay. BBC News. November 7, 1997 [1 Ma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11. ^ Davis, Mike. Late Victorian Holocausts: El Niño Famines and the 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London: Verso. 2001: 271. ISBN 1-85984-739-0. 
  12. ^ Very strong 1997-98 Pacific warm episode (El Niño). [2015-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延伸阅读

编辑

相关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