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咬鹃

咬鹃科咬鹃属鸟类

灰胸咬鹃(学名:Harpactes whiteheadi)是鸟类咬鹃科的一种。它是婆罗洲的特有动物,生活在岛上的原始森林,是婆罗洲最大的咬鹃科动物之一,长达29到33厘米(11 到 13 英寸),是一种两性异形的动物。雄性的头部、颈部和下部呈现深红色,喉咙呈现黑色,胸部呈现灰色, 其余上半的身都是肉桂色的。雌性的图案相似,但是呈现肉桂棕色,而雄性则是肉桂色。该物种最早由理查德·鲍德勒·夏普于1888年进行物种描述的鉴定,并以英国探险家和收藏家约翰·怀特黑德英语John Whitehead (explorer)的名字命名,没有其他亚种。

灰胸咬鹃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咬鹃目 Trogoniformes
科: 咬鹃科 Trogonidae
属: 咬鹃属 Harpactes
种:
灰胸咬鹃 H. whiteheadi
二名法
Harpactes whiteheadi
Sharpe, 1888

它是一种食虫动物,但也吃各种植物材料,包括水果和种子。除了繁殖的时间外,人们对它的繁殖生物学知之甚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灰胸咬鹃列为近危物种。虽然数量尚未量化,但人们认为其数量正在下降。其中,失去栖息地是一个关键威胁。

分类和词源

编辑

1888 年,英国鸟类学家理理查德·鲍德勒·夏普首次在马来西亚京那巴鲁山采集的标本对灰胸咬鹃进行了物种描述的鉴定[2]。他给它将它的学名命名为“Harpactes whiteheadi”,并将其归入亚洲的咬鹃科[2],其下没有亚种[3]。分子研究表明,它与菲律宾咬鹃科英语Philippine trogon最接近[4]

属名Harpactes来自希腊语harpaktes ,意思是“抢劫”[5]。该种加词和常见名称是为了纪念首次采集这种鸟的英国探险家约翰·怀特黑德(John Whitehead) [6]

介绍

编辑

像大多数咬鹃科一样,灰胸咬鹃是两性异形的。男性比女性多得多[7]。它是婆罗洲最大的咬鹃科之一,长 29 到 33 厘米(11 到 13 英寸)[3][8]。雄性在额头上、冠冕、颈部和头部两侧是深红色的,眼睛周围是裸露的蓝色皮肤。他的其他上半身都是肉桂棕色的[2]。他的喉咙部位是黑色的,遮住了灰色的乳房,但他的下半身是深红色的。他的翅膀主要是黑色的,隐蔽处有白色的条纹。他的尾巴下面大多是白色的。在上面,两根中央尾羽呈现肉桂色,尖端是宽大的黑色,其余的尾羽主要是黑色的。最外层的尾羽在末端和外侧腹板上是白色的。他有着蓝色的、粉棕色的腿和脚,以及红棕色的虹膜[8][2]。雌性的图案相似,但更暗淡,肉桂棕色取代了雄性的深红色[3]。她迂回和翅膀封面上的栏杆是肉桂棕色的,而不是白色的。未成熟的雌性与成年雌性相似,但她的整个腹部颜色均匀,缺乏成虫的黑色喉咙和灰色上乳房。她喙上的蓝色也更少[9]

叫声

编辑

灰胸咬鹃很少叫。它的叫声是一个巨大的系列,由四到五个刺耳、缓慢的音符组成,音调均匀,并被多次转写为“kwau kwau kwau kwau”、“wark wark wark wark”或“poop poop poop”[3][7][8]。它还有一个粗喉的声音,有时后面跟着响亮的“kekekeke”[3][8]

分布和生活环境

编辑

灰胸咬鹃的是婆罗洲的特有种,位于海拔 900 至 2,000 米(3,000 至 6,600 英尺)之间的山区[3]。它仅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有利于潮湿的山谷[7],是罕见却鲜为人知的栖息地[10]

参考文献

编辑

其他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