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垚(1798年—1840年),字子敦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

嘉庆三年生,受张履影响,早年即有文名。沈维鐈视学东南,与沈垚结交。久试不中。道光朝科场“非贿属公行,即择取吏胥俗书”,主司“竟评以稚弱无力”。何凌汉徐松为同年进士,经常听徐松谈及沈的学问。道光十二年(1832年),何凌汉主持浙江乡试,使沈垚成为优贡生。[1]第二年,陈用光继任浙江学政, 沈尧再得榜首。道光十五年,入京师,馆于徐松家。与许瀚苗夔等人同幕于何凌汉。安徽学政沈维桥“厚币聘请校文”。子敦内向,足不出乡里,“游览所及,远不过百里,近才数十里”,[2]但“尤精于舆地之学”,[3]程同文龚自珍等同为道咸以降西北蒙古史地学之先驱;又主张从当时流行之汉学入手,别辟蹊径,以扭转琐碎考据风尚,庶几为史学与史识并具者。凡此,对沈曾植之学术路径皆甚有影响。撰有《新疆私议》一卷、《元史西北地蠡测》二卷、《地道记》十卷、《西游记金山以东释》一卷、《漳北滱南诸水考》一卷等,其中《新疆私议》撰成于道光八年,是其代表作,徐松在拜读《新疆私议》之后叹说:“吾谪戍新疆,诸水道咸所目击,犹历数十年之久始知曲折”。1840年,沈垚患肺病,何凌汉病故,张穆一人守护沈垚。道光二十年客死北京,沈维鐈、徐松、姚元之为其治丧。身后遗稿本散乱,或蠹或缺,[4]张穆裒其遗著为《落帆楼稿》。

附沈曾植《沈子敦先生遗书序》。[5]

沈子敦先生遗书序

嘉兴 沈曾植
余方童丱,在塾时,则闻吾先兄为言先司空公(沈维鐈,沈曾植祖父)视学东南大省,襄校者多砥行绩学之儒,因举所知陈扶雅(善)、沈子敦(垚)、王亮生(鎏)三先生相告。扶雅与先司空嘉庆辛酉同乡举,岁相若,为老友。亮生、子敦先生则辈行差后,先司空折节为忘年交者也。而子敦先生又为吾父水部公(沈宗涵)授经师,晚景独穷,故司空公遇之弥厚。道光庚子,子敦先生应京兆试,落第后病,十一月卒于京师。司空公既与姚伯昂(元之)、徐星伯(松)两先生经理其丧,归其遗书稿于南中,嗣后遂绝无消息。《落颿楼文稿》四卷,刻于杨氏《连筠簃丛书》中,故老传言,盖学海一滴耳。
道光之季,文场戾契,颇有幽歧,其还往常集于津要之途,巧宦专之。而公卿大夫方直者,举子谨厚步趋守绳墨者,士以学问自负者,恒闻风而逆加摈弃,其名士而擅议论者,尤干时忌。张石洲(穆)、张亨甫(际亮)之流,困踬当时,士林所共记也。先生博学倾诸公,讥切时病,洞见症结,其不遇岂足异哉。先生与吾族莲溪观察(沈廉)为挚友,吾水部公七试不第,莲溪尝深矉叹息,论其当世之故如此。盖至咸丰戊午而后,兹风乃殄,而后单门孤进,遗经独抱者,始得稍霑稽古之荣。(案:据《清史稿·艺文志》,咸丰八年戊午,柏葰科场案发,掀起大狱,“北闱积习为之一变”。)至于同光之际,(案:钱仲联辑本此下有“二三场重于头场”一句。)则吴县(潘祖荫)、常熟(翁同龢)、南皮(张之洞)、顺德(李文田)迭主文衡,重经史古学,几几复返干、嘉之旧。后世读先生与友书语,殆且不知其何指,孰知夫六十年前,举场沉晦如此哉!
先生学博而思精,其所究心,于地理图志,西北方域,意且通康乾诸老先生东樵(胡渭)、东潜(赵一清)、休宁(戴震)、嘉定(钱大昕)之所未通;若《魏书地形志注》、《水经注地名释》、《元史西北地蠡测》、《元和郡县志补图》,所自撰述者,盖皆以决旷代之积疑,甄史家之绝学。使其书成,固当轶出于石洲(张穆)、默深(魏源)、愿船(何秋涛)以上。天厄其运,又蕲之年,并其为姚(元之)、徐(松)诸君代撰之书而亡之,惜哉!
余尝太息道光间为地理学者,程春庐(同文)大理,显宦而书不传,先生寒士而书不传,以为萟林遗憾。及今得读此编,则犹幸先生遗稿,得汪谢成(曰桢)先生为整比之,其著述总录一篇,微显阐幽,用心良为至到,而次第残稿,有伦有脊,使读者不得其全文而已知全文义例之辜较,盖文集也而遗书具焉。又数十年而翰怡大卿(刘承干,此书收入刘氏所刊《吴兴丛书》)得而刻之。然则先生身不显于当时,而集显于后,虽书阙有间,比于大理,犹多幸已。戊午花朝嘉兴沈曾植。

注释

编辑
  1. ^ 许瀚《锡朋录》记:“夏五月,襄校湖州经场,得一卷,字画奇古。考证精而文词雅,非绩学不能。覆案其名,即沈子敦也。”(《许瀚日记》)
  2. ^ 沈垚:《答徐星伯中书书》,《落颿楼文稿》卷2
  3. ^ 孙燮:《沈子敦哀辞》,《落颿楼文集补遗》,民国七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4. ^ 汪日桢编校:《沈子敦著述总录》,《落颿楼文集》附
  5. ^ 据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落帆楼文集》卷首所载沈氏序言点校。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