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
毛笔,狭义是指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其有玉管[1]、翠管等雅称,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现今也有一些科学毛笔。 而在汉字文化圈之外,相似的笔,一般定位属画笔。
历史
编辑1954年在长沙左公山15号战国中期楚墓里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笔。以木作杆,用竹管将毛套在木杆上,这就是原始的毛笔。
毛笔早在商朝就出现了,秦朝蒙恬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蒙恬对毛笔的改进对于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与大篆不同,小篆线条婉转曲折,非硬物所能为,故应当是用毛笔书写的。
据说战国末年秦国将军蒙恬在镇守北方时,见匈奴以兽毛沾颜料绘图,又同时前方战况告急,才改篆刻竹简由丝卷书写军情。声名大噪,并由史官记于史册内。故后世制笔业奉蒙恬为始祖。先秦时,毛笔有多种名称,如“聿”、“不律”、“弗”等,后统称为“笔”。
而毛笔之制造在秦代较为进步,功能也较完善。因为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11号墓中,发现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为杆,笔杆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的底部藏于腔内,以麻丝裹着并涂漆在上面,带有笔套、大小长度都与今日使用的毛笔极为相像。
《西京杂记》中纪述汉朝天子御用的毛笔镶嵌宝石,用秋兔之毫制成[2]。唐代著名的毛笔有诸葛笔。宋代有成安道笔、程奕笔、屠希笔等。元祐元年(1086年),中书舍人钱勰出使高丽归来,赠黄庭坚一猩猩毛笔。宋代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在惠州以二十文钱购得两支笔,但不好用,长叹说:“岭南无笔!”[3]
制法
编辑《齐民要术》卷第九 笔墨节记载毛笔的制作方法:
- 将兔毫和青羊毛梳理,除去污秽的或卷曲的杂毛,将兔毫和青羊毛分别摆平,将毫锋拍齐,排成薄片。
- 将青羊毛做笔芯,将兔毫包裹青羊毛的外面,称为笔柱,并使青羊毛笔兔毫缩入约二分。
- 卷成圆柱形,然后扎紧,装入笔管内。
分类
编辑毛笔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依尺寸分类,依笔毛的来源、硬软、形状分类,以及依笔管的材质分类等。
尺寸
编辑在依尺寸分类方面,可以把毛笔由小至大分为圭笔、小楷、中楷、大楷、联笔、提笔、大笔、大斗笔等[4]。
材质
编辑传统毛笔所采用的毛发多是动物毛,例如胎毛、黄鼬毛(狼毫)、兔肩毛(紫毫)、鹿毛、鹿毫、鸡毛、鸭毛、羊毛、猪毛、鼠毛、虎毛、狸毛[5]、猩猩毛[6]黄牛耳毫等,少数毛笔采用植物纤维来制作;近代则是多了人工塑胶毛可供选择。
不同的毫毛,其弹性、吸水性、毛锋聚拢性皆有差异。一般简单的将毛笔分为“硬毫”(如狼毫)、“软毫”(如羊毫),以及混用两种毫毛以达到硬软兼之效果的“兼毫”。毛笔笔锋形状也有所不同,圆形的为“圆毫”,尖锐的为“尖毫”。
笔管的材质相当多样,有紫檀、斑竹、玳瑁、镂金、花梨、木、金、银、象牙、玻璃等。
笔尖长度
编辑有长锋、中锋、短锋等。
新毛笔的使用方法
编辑- 开笔:首先用手指将毛笔的顶端把笔毛慢慢地揉开,再把断毛弄掉。接着把毛笔放在温水里面浸泡(只须浸泡大概3/4就好了,不能用太热的水,只能使用温水,时间也不可太长)一般浸泡在温水3到5分钟就好。您也需要根据笔的材质以及大小而定。整体来说,时间不要太长即可。当泡笔时,毛笔需要悬在水里或平放在容器底。浸泡时也不要让笔毫碰到别的物体,以免笔毫会变形。
- 润笔:润笔是在写字前最重要的过程。万万不可直接拿起笔蘸墨就去写。这样的话,写起字来的效果也不是最好。正确的方法是在写字之前以清水将笔毫浸湿,然后拿出笔来用吸水纸吸干再把笔挂起来。大约7到10分钟后,笔毫充分吸水后,就能开始写字了。中文中“润笔”也被泛指为请他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 入墨:在润笔后,把水去掉就可以良好的吸墨。古语说“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入至毫弱无力也”墨汁少则会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汁太多则腰涨无力。因此当写楷书时应该兑入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清水为最宜,当写行书时应兑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清水,另外兑水的多少还和写的字的大小和书体有关。
- 笔套:当开了新的毛笔后,笔套就可丢掉了(尽量不要用)因为毛笔用后再套笔套会把笔毛弄毁。我们可以使用报纸把毛笔卷起来或者晾著。
- 清洗:首先的先洗净毛笔,在洗的时候借助于水把笔毫给理顺,注意洗笔的时候不要用香皂洗,肥皂水属碱性,会去油,用肥皂洗后会使笔更干更脆更易折断。洗的时候要慢慢的洗顺着笔毫轻轻的按压,一般洗个3到5分钟就可以。
画家论笔
编辑胎毛笔
编辑胎毛笔是毛笔的一种,以出生婴孩第一次剪下来的头发制成,不少父母都会为出生子女制笔以作纪念。
相传古时一书生上京赴考,以胎毛笔为文,竟高中状元,故又称状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