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萱(1893年—1971年4月14日),曾用笔名广誉亨林大河,男,直隶滦州柏各庄人,中国历史学家、法学家、剧作家、戏曲史研究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2][3][4][5]

生平

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25年毕业,回到家乡任滦县中学校长。1926年到归绥五族学院院长。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就义。杨绍萱写了《李守常先生小传》在当地报纸发表。随即被控制绥远省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编写《革命歌唱集》。后越狱逃脱。任北平师范学校校长,天津法商学院教授、教训处主任,支持学生办《谷峰》《温流》等抗日壁报北平中国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秋被地下党安排护送赴延安。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马列学院编辑委员会委员,与陈伯达范文澜等九人组成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共同筹划《中国通史简编》的编写,后因与范文澜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的分歧而退出,掉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任研究员。参与组建中央党校俱乐部、延安平剧(即京剧)团、延安平剧(即京剧)研究院,并任延安平剧(即京剧)团团长、延安平剧(即京剧)研究员和院长等职。1943年调入中央党校一部,与齐燕铭共同创作、编导、公演了京剧《逼上梁山》,为新编历史剧创新尝试。1944年1月9日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之后,连夜给杨绍萱、齐燕铭写信:

“绍萱、燕铭同志: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逼上梁山》最初有26场,1944年又改为27场。后改编为昆曲秦腔汉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晋剧婺剧等剧种。1949年后,由李少春复排并摄成电影片。

1947年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决定成立“中央法制委员会”,为十名成员之一,负责起草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委会11位常委之一,与侯外庐同任研究会秘书,是中国马列主义史学开创者之一。在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问题上,撰写《关于“殷周殉人”的问题》《读陆懋德先生<试答墟殉人问题>论文之后》等论文,阐述了中国历史见解“西周奴隶社会说”。《中国古代社会新发展纪略》在中国史界颇具影响。还兼任《新戏曲》月刊编辑委员、中央文化部戏政局副局长、戏曲改进局副局长。写了诸多借古说今的剧本,影响较大的有《孟姜女》《新大名府》《新白兔记》《闹江州》等。在戏曲作曲方面编写了《曲谱琐记》一书,内含几十首戏曲曲谱及民歌。遭到了对其戏剧新作的“反历史主义”倾向的严厉批判运动。1954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特级教授,专门从事甲骨文金文研究。1965年中风后半身不遂。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蔡开松, 于信凤主编; 曾卓明, 周溯源, 赵书刚副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2. ^ 刘波主编. 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 ISBN 9787800493898. 
  3. ^ 刘建业主编; 李良志, 陈之中副主编.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4. ^ 周家珍编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5. ^ 中国名人研究院编; 异天, 戈德主编.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