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浮沉录 (1954年电影)
《星海浮沉录》(英语:A Star Is Born)是一部于1954年上映的音乐剧情片,由乔治·丘克执导、莫斯·哈特编剧、并由茱蒂·嘉兰和占士·梅森主演。[4]哈特的剧本继承并改编自1937年的原版电影,以罗拔·卡尔森、桃乐丝·帕克和艾伦·坎贝尔的原剧本和威廉·A·威尔曼与卡尔森写成的故事为基础,[5]此外大卫·赛兹尼克、班·赫克特、林·拉德纳二世、约翰·李·马兴、巴德·斯楚伯格和爱德拉·罗杰斯·圣约翰斯都为剧本有不署名的贡献。
星海浮沉录 A Star Is Born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乔治·丘克 |
监制 | 西德尼·卢夫特 |
编剧 | 摩斯·哈特[*] 艾伦·坎贝尔[*] 罗伯·卡尔森[*] 桃乐西·帕克 威廉·惠曼[*] |
剧本 | 莫斯·哈特 |
故事 | |
原著 | 《星海浮沉录》
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雷·海恩多夫 |
摄影 | 山姆·莱维特 |
剪辑 | 福尔马·布朗斯泰德 |
制片商 | Transcona Enterprises |
片长 |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华纳兄弟影业 |
预算 | 500万美元[2] |
票房 | 600万美元(美国/加拿大)[3] |
嘉兰在1950年与米高梅协商解约之后短暂隐退影坛,所以《星海浮沉录》被大力宣传为她的复出之作,而嘉兰也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第27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只是最后输给了《蓬门淑女》的葛莉丝·凯莉。
这部电影是《星海浮沉录》这个故事的第二个翻拍版本,1937年的原版电影由珍妮·盖诺和弗雷德里克·马区主演,1976年的第三版电影由芭芭拉·史翠珊和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主演,最新的2018年第四版电影则由女神卡卡和布莱德利·库柏主演。
在2000年,这部1954年版的《星海浮沉录》因在“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具重要意义”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影片登记表保存。[6]这部电影也被美国电影学会名列2002年AFI百年百大爱情电影的第43位以及2006年AFI百年百大歌舞电影的第7位。电影其中由嘉兰演唱的歌曲〈The Man That Got Away〉也在AFI百年百大电影歌曲中排名第11位。
剧情概要
编辑女主角爱丝特·布洛吉特(Esther Blodgett)是一位才华洋溢且有抱负的乐团主唱,而男主角诺曼·缅因(Norman Maine)则是一位事业不断走下坡的前电影巨星。一天诺曼喝得酩酊大醉地来到圣殿剧院参加一场活动,公关马特·利比(Matt Libby)试图让他远离舞台。一番愤怒的争吵后,诺曼不顾一切冲上舞台,而台上有爱丝特与管弦乐团正在表演,于是爱丝特拉着诺曼的手,假装他也是表演的一部分。爱丝特以此成功化解了尴尬的场面,也让观众用掌声向诺曼致意。
诺曼在得知是爱丝特挽救了他当晚丑态百出的行为后,他向她致谢并用她的口红在剧院的墙上画了一颗心。诺曼邀请爱丝特共进晚餐,然后观看她在非营业时间俱乐部的表演。诺曼被爱丝特的才华所惊艳,于是鼓励她追随自己的梦想,并说服她可以进入电影界,而爱丝特很惊讶诺曼这样的人会发现她的特别之处。诺曼之后给了爱丝特一次试镜的机会,建议她“好好睡一觉”,并承诺第二天给她打电话。爱丝特告诉她的乐团成员丹尼·麦奎尔(Danny McGuire)她要放弃即将到来的演出,去洛杉矶拍电影。麦奎尔认为爱丝特她疯了,试图劝她不要这样做,但爱丝特心意已决。诺曼隔天一大早就被叫去拍摄行程,然后病倒了。他想给爱丝特捎个口信,但不记得她的地址。当爱丝特没有收到诺曼的消息时,她虽然怀疑他不真诚,但她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通过当免下车餐馆服务员和电视广告歌手来维持收支平衡,她相信无论有没有诺曼,她都能成功。
诺曼想找到爱丝特,然后他在电视广告中听到她唱歌并找到了她。而爱丝特已经搬出了原来住的公寓,但她工作的电影制片厂并不重视她,公司老板奥利佛·奈尔斯(Oliver Niles)认为爱丝特来当演员只是一时兴起而已,但还是给她出演一些小角色。制片厂还擅自将爱丝特的名字随意改成“维琪·莱斯特”(Vicki Lester),她在领取薪水时才发现这一点。被诺曼说服去听“维琪”唱歌的奈尔斯也被她所惊艳,于是让她出演了一部重要的音乐电影,让她因此一炮而红。而维琪与诺曼之间的关系也急速升温,最终步入婚礼殿堂。
随着维琪的事业不断蒸蒸日上,诺曼却因为严重酗酒而失业而更加沉沦,因为在艰难的新电影行业里容忍不下他这样的人。维琪正在发表奥斯卡获奖感言时,迟到又喝得醉醺醺的诺曼打断了她,在她面前漫无目的地来回踱步。当他向会场中聚集在一起、尴尬的好莱坞业界人士们乞讨工作时,他不小心打到了维琪的脸。
维琪继续工作并告诉奈尔斯诺曼已进入疗养院。在支持他这么久之后,维琪担心诺曼的酗酒对她的影响,同时也理解他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酒瘾。奈尔斯愿意为诺曼提供工作,维琪对此表示感激,认为这可能正是她丈夫继续向前所需要的动力。诺曼在赛马场遇到了利比,利比嘲笑他并指责他靠维琪的收入生活,结果由此引发的争斗促使诺曼酗酒。他最终因醉酒和扰乱秩序而被捕,并在市监狱服刑九十天。维琪把诺曼保释出来并和奈尔斯一起带他回家。诺曼上床睡觉,却无意中听到维琪告诉奈尔斯,她打算放弃自己的事业来照顾他,还听到奈尔斯说诺曼为了酒而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让诺曼终于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维琪、他的事业以及周围的人做了什么,他离开了床,愉快地告诉维琪他要去游泳,然后走进海里淹死了自己。
在诺曼的葬礼上,维琪被记者和毫不关心她心情的粉丝团团围住。沮丧的维琪因此隐居起来,拒绝见任何人。最后,她的老乐团伙伴丹尼说服她参加一个慈善活动,因为她是诺曼所做的唯一的善事,而他也为了挽救她而死。在圣殿剧院,维琪注意到诺曼在他们见面的那天晚上在墙上画的心,一瞬间失去了冷静。当她到达舞台时,司仪告诉她该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转播,并请她对粉丝说几句话。她说:“大家好。我是诺曼·缅因夫人”,人群起立鼓掌。
演员
编辑制作
编辑1952年12月,西德尼·卢夫特向导演乔治·丘克建议,希望他能把1937年的电影《星海浮沉录》翻拍成一部音乐片、并由他当时的妻子茱蒂·嘉兰主演,卢夫特与嘉兰和几位同僚还专门为此计划成立了Transcona Enterprises。[7]嘉兰此前就曾于1942年在广播节目《卢克斯广播剧场》上与沃尔特·皮金一起演出《星海浮沉录》的故事并饰演维琪·莱斯特这个角色。[8]丘克起初觉得《星海浮沉录》的剧情与自己在1932年执导的电影《好莱坞的代价》太过相似而拒绝,但在面对能拍摄人生第一部特艺七彩电影、第一部音乐片、与编剧莫斯·哈特合作、特别是与嘉兰合作的机会,丘克最后还是答应了卢夫特的建议。[9]这是嘉兰自1950年与米高梅解约之后第一部出演的电影。[10]
然而这部新版《星海浮沉录》的制作之路从寻找男主角人选开始就困难重重。丘克原本想要曾参演过他执导的三部电影的加利·格兰担任男主角,丘克为了说服葛伦甚至还和他一起读过整个剧本。葛伦虽然也同意这会是一生难忘的机会,但他更想和妻子贝特希·德雷克一起旅行,于是坚决推掉了这个出演邀约(他也因此推掉了《罗马假期》和《龙凤配》的出演邀约)。[11]此外葛伦也担心嘉兰不可靠的恶名。丘克从没原谅过葛伦拒演这部电影。丘克之后又推荐了堪富利·保加和法兰克·辛纳屈来出演男主角,但都被华纳兄弟的主管杰克·华纳打枪了。嘉兰则提议由曾与自己在八年前共同主演《哈维女郎》的约翰·霍迪亚克担任男主角,但霍迪亚克当时没空。史都华·格兰杰曾一度是男主角候补人选,但由于无法适应丘克以表演场景作为导演方向的习惯而退出。[12]
最终,男主角的人选定在了占士·梅森身上,电影也于1953年10月12日开拍。几个月过去,丘克不仅被迫应对不断修改的剧本,还要面对陷入药物与酒精依赖、体重大幅波动、多次染病、身心陷入疑病症而表现不稳定的嘉兰。[13]摄影组用了八天拍摄嘉兰演唱歌曲〈The Man That Got Away〉一幕的标准镜头版本和最终被制片厂高管相中采用的宽银幕电影镜头版本,这也是华纳兄弟第一部使用宽银幕电影镜头的电影。
1954年3月,《星海浮沉录》的粗剪片已完成,但丘克对结果心情复杂,于是在电影最后一幕—嘉兰演唱歌曲〈Born in a Trunk〉一幕于1954年7月28日凌晨开拍前,丘克就已离开剧组到欧洲纾压,而拍摄工作就在嘉兰的专业导师兼该歌曲的作曲人罗杰·伊登斯的监督下完成。[14]
《星海浮沉录》在1954年8月的第一次试映片长为196分钟,尽管观众反馈热烈,丘克和剪辑师福尔马·布朗斯泰德将其剪辑至182分钟,以便于10月份在纽约首映。虽然电影首映的评价非常好,但华纳高管担心片长会限制每日放映的次数,于是在丘克去印度为《宝华尼车站》寻找拍摄地点而缺席的情况下又把《星海浮沉录》剪去了两幕的歌曲场景和关键剧情,将片长缩减至154分钟,丘克称这个版本的电影他看得“十分痛苦”。[15]
此版本的《星海浮沉录》的制作成本超过500万美元,[2]使其成为当时好莱坞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之一。
发行
编辑1954年10月22日,《纽约时报》报导华纳兄弟将《星海浮沉录》移除了约27分钟的片段,新版本的电影则将在同年11月1日重新在电影院上映。[16]
1983年修复版
编辑1981年10月,影艺学院举办了艾拉·盖希文的致敬典礼,而他为1954年版《星海浮沉录》所写的歌曲〈The Man That Got Away〉也在典礼上播出。在典礼结束后,学院院长费伊·基南(Fay Kinan)开始对当年被移除的片段起了兴趣,于是在与时任华纳兄弟主席罗拔·戴利商量后,电影保护主义者罗纳德·哈弗得以获准进入华纳兄弟的电影储存设施。[17]哈弗在档案保管员唐·伍德拉夫(Don Woodruff)和剪辑师克雷格·霍特(Craig Holt)一起在当时因盗窃电影而被定罪的电影图书管理员梅尔·雷·哈林(Merle Ray Harlin)的存储设施内找到了被移除的27分钟中的4分钟片段。[18]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间,哈弗找到了更多佚失的片段,包括了两幕的歌曲场景〈Here's What I'm Here For〉和〈Lose That Long Face〉,[17]此外电影的立体声原声带也在伯班克声源库(Burbank sound library)中被发现。虽然约7至8分钟的剧情片段依然没能找到,但与其放弃这些片段,修复组选择将从储存设施收集到、依然照着剧情顺序的剧照与配乐穿插在这些佚失片段中。[19]
1983年7月7日,片长178分钟的《星海浮沉录》修复版在无线电城音乐厅首映,当年出演男主角的占士·梅森和嘉兰的两位女儿丽莎·明内利和洛娜·卢夫特都出席了首映会。[20]原本修复组在塞缪尔·戈尔德温剧院安排了私人首映会,预计要向丘克展示半完成的修复版,只可惜丘克先于1983年1月24日逝世。[19]1984年春季,修复版电影正式发行并首先在纽约的齐格菲尔德剧院上映。为了这次上映,加兰演唱歌曲〈The Man That Got Away〉一幕的不同妆发版本也被包含在其中。同年,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在制作纪录片节目《精彩演出》的《茱蒂·嘉兰:音乐会岁月》(Judy Garland: The Concert Years)一集时,从〈Born in a Trunk〉一幕被剪掉的片段—嘉兰演唱〈When My Sugar Walks Down the Street〉的片段被发现并在节目上首次在世人眼前播放。
家庭媒体
编辑华纳家庭录影公司于2000年9月19日以黑边宽屏格式发行了176分钟的《星海浮沉录》1983年修复版DVD。该DVD版以原版电影的宽银幕电影镜头为基础进行高清数码修复,英语音轨经杜比数码5.1重混音,并附有英语和法语字幕。附加内容包括1954年9月29日在好莱坞潘特吉斯剧院首映的电视转播、在椰林园首映后庆功宴的花絮、〈The Man That Got Away〉一幕的三个不同版本,配上原创音乐片段、在试映中出现但在电影正式首映前被删除的〈When My Sugar Walks Down the Street〉片段、电影院的上映前预告片、1937年的原版电影和1976年的翻拍版。
2010年6月22日,华纳家庭录影公司发行了电影的蓝光和DVD版本。这次的附加内容包括不同版本的镜头、被删除的片段、嘉兰录音场次的摘录、一本珍稀照片收藏书、新闻材料以及电影历史学家约翰·弗里克的一篇文章。[21]
回响
编辑票房
编辑在最初上映期间,《星海浮沉录》的北美票房为600万美元。[3]尽管电影大受欢迎,但由于成本过高,并未能为华纳兄弟盈利。
评价
编辑《星海浮沉录》收获了多数影评人的好评。影评汇总网站烂蕃茄上基于40条观众影评收获了98%的好评率,平均评分为8.1/10,该网站对电影的评论家共识认为“《星海浮沉录》是一部规模宏大、时刻私密的电影,其中还有可能是茱蒂·嘉兰最棒的演出”。[23]《纽约时报》的影评博斯利·克劳瑟表示这部电影是“多年来映入银幕的最伟大也最令人心碎的剧情片之一”,他还补充道:“整部片三个小时下来,银幕上展现出一连串非凡的娱乐内容……在处理这类事情上,没有人能超越丘克先生,他得到了嘉兰小姐和梅森先生那令人心动并淌血的表演。”[24]
《综艺杂志》的编辑艾伯·格林评论这部电影“选角理想、方向确定、基本成分始终诚实且令人信服。占士·梅森扮演的浪子明星在剧情中看见了嘉兰小姐身上闪烁著的星尘”。[10]《夏里逊报告》上写道:“……除了是一部经常牵动心弦的强大的人情剧外,影片还充满了精彩的喜剧元素和非常有趣的音乐插曲,这些插曲的位置恰到好处,不会干扰故事的进展。”该报还赞扬了嘉兰的演出,写道她“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她不仅充分发挥了她非凡的音乐才能,而且还通过她对善良年轻女子高度同情的描绘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25]
《时代杂志》评价嘉兰“给出了堪称现代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独角戏”。[26]《好莱坞报导》的杰克·莫菲特(Jack Moffitt)将这部电影描述为“电影艺术和流行娱乐的完美结合—的戏剧和音乐剧”。他还认为“整部电影是否成功都取决于茱蒂是否真的到位。她的曲风与伊漱·梅曼的一样个性化和引人注目。而且随着电影的进展,她在一首又一首精彩的歌曲中证明了这一点”。[27]《新闻周刊》也写道,这部电影“最好被归类为茱蒂·嘉兰激动人心的个人胜利……作为演员,嘉兰小姐绰绰有余、作为默剧和喜剧演员,她甚至更好。但作为一名歌手时,她可以驾驭从感伤情歌、蓝调到民谣的任何曲风。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部电影都是她的。”[28]
荣誉
编辑当奥斯卡将最佳女主角颁给葛莉丝·凯莉而非嘉兰时,格鲁乔·马克思给嘉兰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写着:“亲爱的茱蒂,这可是自从布林克以来最大宗的抢劫案。”[29]
年份 | 奖项 | 类别 | 入围者 | 结果 | 来源 |
---|---|---|---|---|---|
1954年 | 1954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男主角 | 占士·梅森 | 提名 | [30] |
最佳女主角 | 茱蒂·嘉兰 | 提名 | |||
1955年 |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主角 | 占士·梅森 | 提名 | [31] |
最佳女主角 | 茱蒂·嘉兰 | 提名 | |||
最佳彩色片艺术指导 | 艺术指导:麦尔康·伯特、吉恩·艾伦和艾琳·沙拉夫 场布指导:乔治·詹姆斯·霍普金斯 |
提名 | |||
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 | 让·路易、玛丽·安·奈伯格和艾琳·沙拉夫 | 提名 | |||
最佳歌舞片配乐 | 雷·海恩多夫 | 提名 | |||
最佳歌曲 | 〈The Man That Got Away〉 哈罗德·阿伦作曲 艾拉·盖希文作词 |
提名 | |||
第7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 最佳电影导演 | 乔治·丘克 | 提名 | [32] | |
第12届金球奖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男主角 | 占士·梅森 | 获奖 | [33] | |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 | 茱蒂·嘉兰 | 获奖 | |||
第7届美国编剧工会奖 | 最佳歌舞片剧本 | 莫斯·哈特 | 提名 | [34] | |
1956年 | 第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外国女演员 | 茱蒂·嘉兰 | 提名 | [35] |
原声带专辑
编辑不像电影,《星海浮沉录》的原声带不曾绝版过。其最初是由哥伦比亚唱片在1954年发行,有10英寸78rpm、12英寸33+1/3rpm黑胶唱片版本,以及7英寸45rpm单曲唱片辑版。到了1988年,哥伦比亚唱片直接将从电影的立体声原声带中取出序曲和几首重要歌曲以CD形式发行再版原声带,因为事实上那些歌曲并没有录制立体声母带。
2004年,为了纪念电影上映50周年,哥伦比亚唱片、遗赠唱片和索尼音乐Soundtrax联合发行了近乎完整的数码重制扩展版原声带。由于缺乏电影中所有歌曲和配乐的完整多轨版本,CD混合了单声道和立体声元素,以便制作尽可能完整的原声带。由于电影原声带中的一些歌曲并不完整,而且许多原始音乐在原始单声道混音后已佚失或被破坏,因此诸如〈Here's What I'm Here For〉和〈Lose That Long Face〉取自1954年单声道原声带专辑母带。其他曲目,例如〈Gotta Have Me Go with You〉,虽然大多是立体声,但使用单声道原声带专辑母带的简短部分,以便从曲目中消除各种与剧情相关的音效。由于原始素材已丢失或损坏,所有器乐曲也均为单声道。
2004年的原声带专辑还包括三段剪掉的人声片段:一是剧中诺曼将自己淹死时播放、由爱丝特演唱的〈It's a New World〉另一版本,二是从〈Born in a Trunk〉一幕中因为片长考量而被剪掉的〈When My Sugar Walks Down the Street〉,三是剧中“特立尼达椰子油洗发精”的广告歌曲〈The Trinidad Coconut Oil Shampoo〉,其是从严重磨损、也是唯一拥有完整曲目录音幸存的醋酸纤维艺术家参考盘上撷取而来。
哥伦比亚1954年原声带的单声道黑胶唱片版于2005年由Prism Leisure在英国以CD形式发行,并可供数码下载。此版本包含茱蒂·嘉兰在迪卡唱片为其他电影录制的歌曲。
1954年发行版
编辑- 〈Gotta Have Me Go with You〉(哈罗德·阿伦和艾拉·盖希文)
- 〈The Man That Got Away〉(阿伦和盖希文)
- 〈Born in a Trunk〉(罗杰·伊登斯作曲、伦纳德·格许作词)[36]
- 〈Swanee〉(乔治·盖希文)
- 〈I'll Get By〉(罗伊·特克和佛雷德·E·阿勒特)
- 〈You Took Advantage of Me〉(劳伦兹·哈特和理查·罗杰斯)
- 〈The Black Bottom〉(佩瑞·布拉德佛)
- 〈The Peanut Vendor〉(摩西·西蒙斯)
- 〈My Melancholy Baby〉(厄尼·伯内特(Ernie Burnett)和乔治·A·诺顿)
- 〈Here's What I'm Here For〉(阿伦和盖希文)
- 〈It's a New World〉(阿伦和盖希文)
- 〈Someone at Last〉(阿伦和盖希文)
- 〈Lose That Long Face〉(阿伦和盖希文)
1988年发行版
编辑- 〈Overture〉
- 〈Gotta Have Me Go with You〉
- 〈The Man That Got Away〉
- 〈Born in a Trunk〉组曲
- 〈Here's What I'm Here For〉
- 〈It's a New World〉
- 〈Someone at Last〉
- 〈Lose That Long Face〉
2004年发行版
编辑- 〈Overture〉
- 〈Night of the Stars〉(器乐曲)
- 〈Gotta Have Me Go with You〉
- 〈Norman at Home〉(器乐曲)
- 〈Passion Oriental〉(器乐曲)
- 〈The Man That Got Away〉
- 〈Cheatin' on Me〉(器乐曲)
- 〈I'm Quitting The Band〉(器乐曲)
- 〈The Man That Got Away〉(器乐曲)
- 〈Esther in the Boarding House〉(器乐曲)
- 〈Oliver Niles Studio〉(器乐曲)
- 〈Esther's Awful Makeup〉(器乐曲)
- 〈First Day in the Studio〉(器乐曲)
- 〈Born in a Trunk〉组曲
- 〈Easy Come, Easy Go〉(器乐曲)
- 〈Here's What I'm Here For〉
- 〈The Honeymoon〉(器乐曲)
- 〈It's a New World〉
- 〈Someone at Last〉
- 〈Lose That Long Face〉
- 〈Norman Overhears the Conversation〉(器乐曲)
- 〈It's a New World〉(第二版本)
- 〈The Last Swim〉(器乐曲)
- 〈Finale〉/〈End Credits〉(器乐曲)
附赠曲目
- 〈When My Sugar Walks Down the Street〉
- 〈The Trinidad Coconut Oil Shampoo〉
2005年发行版
编辑- 〈Gotta Have Me Go with You〉
- 〈The Man That Got Away〉
- 〈Born In a Trunk Medley〉
- 〈Here's What I'm Here For〉
- 〈It's a New World〉
- 〈Someone at Last〉
- 〈Lose That Long Face〉
附赠曲目(茱蒂·嘉兰在迪卡唱片录音室录制的歌曲)
- 〈Over the Rainbow〉(1939年7月28日录制)
- 〈I'm Nobody's Baby〉(1940年4月10日录制)
- 〈For Me and My Gal〉(与金·凯利合唱,1942年7月26日录制)
- 〈When You Wore a Tulip (And I Wore a Big Red Rose)〉(与金·凯利合唱,1942年7月26日录制)
- 〈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1944年4月20日录制)
- 〈The Boy Next Door〉(1944年4月20日录制)
- 〈The Trolley Song〉(1944年4月20日录制)
- 〈Meet Me in St. Louis〉(1944年4月21日录制)
- 〈On the Atchison, Topeka, and the Santa Fe〉(与欢乐麦克合唱团合唱,1945年7月7日录制)
翻拍版
编辑由于《星海浮沉录》的经典性,其在诞生之后便被数次翻拍与改编。值得注意的是,这部1954年的《星海浮沉录》本身是1937年原版电影的翻拍版,并由珍妮·盖诺和弗雷德里克·马区主演。原版电影现在已进入公有领域。
- 《星海浮沉录》的第三版电影于1976年上映,由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和芭芭拉·史翠珊主演。
- 宝莱坞也于2013年将其改编成《誓爱如歌2》,由阿狄提亚·罗伊·卡泼尔和施拉达·卡普尔主演。
- 布莱德利·库柏在2016年宣布将改编并执导《星海浮沉录》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并由他和女神卡卡主演。这部第四版电影于2018年10月5日上映并大受好评。[37]
《星海浮沉录》的四版好莱坞电影都获得了至少四次奥斯卡奖提名。[38]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A Star Is Born.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May 2,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 ^ 2.0 2.1 A Star Is Born (1954). Box Office Mojo. [August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 ^ 3.0 3.1 1955's Top Film Grossers. Variety. January 25, 1956: 1 –通过Internet Archive.
- ^ A Star is Born 1954. Atlanta, GA: Turner Classic Movies. [September 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8, 2017).
- ^ A Star is Born 1937. Atlanta, GA: Turner Classic Movies. [September 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1).
- ^ D'Ooge, Craig. Librarian of Congress Names 25 More Films to National Film Registry (新闻稿). Library of Congress. December 27, 2000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 ^ McGilligan 1991,第217页.
- ^ Judy Garland Database film review: "A Star Is Born".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0, 2009).
- ^ McGilligan 1991,第217–218页.
- ^ 10.0 10.1 Green, Abel. Film Reviews: A Star Is Born. Variety. September 29, 1954: 6 [November 29, 2020] –通过Internet Archive.
- ^ Jaynes, Barbara Grant; Trachtenberg, Robert. Cary Grant: A Class Ap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urbank, California: Turner Classic Movies (TCM) and Turner Entertainment. 2004.
- ^ McGilligan 1991,第219–220页.
- ^ McGilligan 1991,第224–226页.
- ^ McGilligan 1991,第226页.
- ^ McGilligan 1991,第236–237页.
- ^ Pryor, Thomas M. Warners To Cut 'A Star is Born' .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3, 1954: 13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 ^ 17.0 17.1 Harmetz, Aljean. Missing 'Star' is Found.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15, 1983: C10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 ^ Pollock, Dave (August 6, 1983). "More Films Identified in TV Studio Librarian's Cach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s Angeles Times. Part II, p. 4 – via Newspapers.com. Retrieved December 9, 2020.
- ^ 19.0 19.1 Harvey, Stephen. Thanks to Sleuth, 'A Star is Born' Takes A New Leash on Life.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3, 1983: H11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 ^ Ronald Haver, 54; Was Film Restorer Of 'A Star Is Born'.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1, 1993: B8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 ^ 'A Star Is Born' (1954) Gloriously Restored 2-Disc Deluxe Special Edition Arrives On Blu-Ray June 22 From Warner Home Video (新闻稿). Warner Bros. March 2, 2010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 ^ A Star Is Born Blu-ray. Blu-ray.com.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 ^ A Star Is Born (1954).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Octo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Crowther, Bosley. The Screen: 'A Star Is Born' Bow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2, 1954: 23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 ^ 'A Star is Born' with Judy Garland, James Mason, Charles Bickford and Jack Carson. Harrison's Reports. October 2, 1954: 158 [December 9, 2020] –通过Internet Archive.
- ^ Cinema: The New Pictures. Time. October 25, 1954: 86–87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 ^ Moffitt, Jack. 'A Star Is Born': THR's 1954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October 3, 2018 [December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 ^ New Films: Triumph for Hollywood. Newsweek. November 1, 1954: 86–87.
- ^ Wilmington, Michael. Judy Garland finds justice with restored 'Star'. Chicago Tribune. August 5, 2005 [June 1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 ^ 1954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July 5,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 ^ The 27th Academy Awards (1955)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 ^ 7th DGA Awards.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 [July 5,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 ^ A Star Is Born (1954) – Golden Globes. HFPA. [July 5,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3).
- ^ Awards Winners. wga.org.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201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5).
- ^ BAFTA Awards: Film in 1956. BAFTA. 1956 [16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 ^ Gershe received sole credit due to a contractual issue. Personal letter from Gershe to Jim Johns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1-20.
- ^ McNary, Dave. Lady Gaga-Bradley Cooper's 'A Star Is Born' Gets 2018 Release Date. Variety. November 9, 2016 [November 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 ^ Here's how all 4 versions of 'A Star Is Born' did at the Oscars. 25 February 2019 [25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延伸阅读
编辑- Haver, Ronald. A Star Is Born: The Making of the 1954 Movie and Its 1983 Restoration (hardcover) firs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8. ISBN 0-394-53714-9.
- McGilligan, Patrick. George Cukor: A Double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ISBN 978-0-312-05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