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文姜(约前733年-前673年),姜姓,春秋时代齐僖公的女儿,宣姜之妹,齐襄公妹妹(同父异母),鲁桓公夫人,以和齐襄公乱伦而闻名于后世。周朝诸侯国齐国是姜太公封地,公族为姜姓。按照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的说法,“文”是指有才华,所谓文姜是指有才华的姜姓女子。
生平
编辑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鲁桓公派遣公子翚至齐求亲,齐僖公应允,文姜成为鲁国鲁桓公夫人。[1]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文姜生第一子,因和桓公同月生,故名同并在他长大后被设为太子,为后来的鲁庄公,也是唯一以太子身份即位的鲁国君主。[1]
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鲁国愈伐郑纳厉公故鲁桓公要前往齐国,文姜要求一同前往,众大臣表示反对,桓公坚持己见,与文姜一同前往齐国。[2]
抵达后文姜和齐襄公私通,鲁桓公怒,禁之不止,文姜告诉齐襄公,齐襄公设酒宴使鲁桓公喝醉再派公子彭生杀害他。鲁国十分愤怒,齐襄公杀公子彭生以平息鲁国怒火。这也是《诗经》所述“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2][3]
鲁桓公死后太子同即位,也就是鲁庄公。鲁桓公的灵枢迎回鲁国安葬以后,文姜却仍然待在齐国,藉以躲过鲁国臣民的难堪场面。后来在两国交界之处住了下来也就是禚地,根据文姜所言:“此地非齐非鲁,正吾居处也。”[4]
之后文姜常往返两国,在齐襄公死后仍然没离开禚地,但有帮助自己儿子鲁庄公治国,展现其外交手段高明。在齐襄公死后政治剧变之下文姜返回鲁国便辅佐鲁庄公,之后促使鲁庄公和齐襄公女儿结婚。
外交
编辑一说文姜在鲁桓公死后常常和齐襄公私会,另一方则认为是展现外交手段。文姜多次与齐襄公会面,包含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第一次会面一说是“奸也”,另一说是修补两国关系,并且于隔年鲁卿公子溺就率领鲁军会同齐军共同讨伐卫国。第二次见面使两国达成约定,缓和鲁桓公和齐国间剑拔弩张的气氛。第三次见面使鲁庄公参与齐、宋、陈、蔡联军讨伐卫国。第四次会面则是在文姜的请求下,齐国人将一部分从卫国获得的宝物送给鲁国。第五次会面后鲁庄公将在明年率领鲁军与齐军一同讨伐郕国。[5]
评价
编辑文姜评价两极,一方是着重文姜乱伦不顾中国传统价值,《左传》、《春秋》、《列女传》多站在这一立场,然而另一方则是注重之后文姜对于鲁国的贡献,在鲁庄公和齐襄公任内两国并无任何战事发生,且鲁国在这段时间国力增强。然而从谥号中来看,文姜不称呼为桓姜可以看出她在博学多闻、慈惠爱民等优点中至少拥有一项,齐襄公谥号的“襄”,代表“辟地有德”或“甲胄有劳”,后世对于两者并无太多的苛责。
文学
编辑诗经有许多直接或间接描述文姜的作品。《国风·齐风·载驱》一篇叙述文姜在鲁桓公死后仍私会齐襄公。《国风·齐风·敝笱》叙述鲁桓公带文姜不顾大臣反对带往齐国一事。《国风·齐风·南山》讽刺鲁桓公和齐襄公二者和文姜关系。《国风·齐风·猗嗟》赞美文姜之美貌和鲁庄公之威武霸气,但无法治国安邦。《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是说郑国太子忽拒绝文姜一事受郑国后人诟病。[6]
史籍载 齐襄公(时为太子)在文姜出嫁前赋诗曰“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复吁嗟。”文姜亦赋曰“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齐大非偶
编辑《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