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埤人工湿地
打鸟埤人工湿地(原址旧称打鸟埤)位于台湾新北市,属大汉溪生态廊道,为表面流式人工湿地(artificial wetlands)规划设计。台北县政府引进新式净化系统,以喷洒方式将土城抽水站所排放的污水,引入适合生物栖息的人工湿地,使污水能有效降低污染并再利用。
地名
编辑打鸟埤又作沛舍陂,为台湾闽南语Phái-siá-pi的音译,或作沛陂。根据早期板桥地政事务所核发的土地所有权状,此地为沛舍坡段(“坡”为国语“陂”之误)。现在打鸟埤属于沛陂里,在土城市改制前,则称沛陂村,土地所有权状上的地段现也改为沛陂段。鸿海科技集团发迹于本里,总部亦紧邻本里。
位置
编辑打鸟埤人工湿地位于大汉溪之城林桥东侧高低滩地之间,原为垃圾掩埋场,台北县政府从1992年起将垃圾运走,滩地整备成河滨公园。
从2003年起,开始规划具有污水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打鸟埤人工湿地土地面积13公顷,实际水域8.5公顷。
2006年10月完工,2007年初开始运行。[1]
湿地设计
编辑打鸟埤人工湿地主要引取大汉溪支流大安圳的污水进入自然净化系统,借着削减大安圳都市排水的污染,以改善大汉溪的水域环境。规划设计乃表面流式人工湿地,主要以水闸门抬昇水位,通过石笼拦水堰拦除大型固体物与颗粒物质后,再进入沉淀池。后进入第一密植区,以高度覆盖度环境的挺水性水生植物,搭配浇灌洒水提升水中溶氧,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此时并利用植物的根部与叶面,加上土壤微生物,进行净化作用。然后以第二密植区,设计开阔浅水域种植挺水性水生植物,以物理性吸附,加上过滤功能以去除水中污染,处理后的水在流入生态池,流放至大安圳下游。[2]
项目 | 基本资料[3] |
处理水源 | 大安圳 土城抽水站 |
处理水量 | 11000CMD(立方米/每日) |
停留时间 | 3.71日 |
设计污染去除效率 | BOD >60%, SS >60%, NH3 -H >60% |
效益
编辑水质净化
编辑打鸟埤人工湿地多属开放性表面流式人工湿地,水中多可保持良好的溶氧状态,湿地内溶氧值介于1.6至7.1mg/L,密植区浇灌洒水方式使得平均溶氧值为3.6mg/L。在开阔水域,因藻类大量繁殖加上繁盛的光合作用,使得流出口的溶氧值提升,介于3.3至14.9mg/L。研究显示打鸟埤此类型的人工湿地,对烷基苯酚化合物,有良好的去除效率,能削减内分泌干扰物的潜能。[2]
生态复育
编辑人工湿地需要极大量的微生物才能对污水进行净化,因此必须种植相当数量的水生植物,才能使湿地适合微生物的生存。打鸟埤人工湿地在密植区以水稻、芋等经济作物进行水质净化;水岸边坡则大量种植水柳等木本植物,提供水鸟栖息地。
本湿地之植被样貌以水柳、巴拉草、芦苇、狗牙根、象草、水烛等植物为主,另外还有栽植稀有水生植物之水社柳。在2012年前半年调查中,共记录了13 科19 种117只次的鸟类,其中数量最多的为白头翁,其次为褐头鹪莺与家燕,并记录4种的特有亚种,分别为大卷尾、黄头扇尾莺、褐头鹪莺与白头翁。两栖类调查中,观察到5 科5 种49 只次两栖类动物,以黑眶蟾蜍的观察纪录最多,也是外来入侵种斑腿树蛙出现的区域。[3]打鸟埤人工湿地一直都是许多鸟类喜爱的栖息环境,宽广的水域加上丰富多样的微环境与隐蔽空间, 让生性机警的水鸟适合栖息躲藏。以第一密植区历年以来,都可以发现许多小水鸭等雁鸭科鸟类在此栖息。但是湿地周围的流浪狗问题一直存在,构成威胁此区栖息小水鸭的生存。本湿地之生态池是另一个鸟类栖息度较高的水域,隐蔽性高之特性,是花嘴鸭、小水鸭、苍鹭、大白鹭等鸟类喜爱的环境。打鸟埤人工湿地在2007年,获得福特环保奖优选。[3]
特色
编辑打鸟埤人工湿地之主题特色乃为赏鸟活动,每年12月至隔年3月为雁鸭观赏期,规划成打鸟埤湿地生态教育园区,区内由草泽、埤塘、近自然式溪流、浇灌式地表漫流、辫网流区等型态构成的处理单元,可作为良好的环境教育户外教室,并为学术研究的优秀的观察地点。
参考文献
编辑- ^ 行政院環保署《新北市打鳥埤人工溼地》.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2.0 2.1 任怡芃《以人工濕地處理廢水中內分泌干擾物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2010年.
- ^ 3.0 3.1 3.2 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101年度新北市高灘地人工溼地經營管理與功能效益分析計畫》2012年 (PDF). [2015-1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