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雷龙属学名Ledumahadi,在梭托语英语Sesotho language中意为“巨大的雷霆”)是一属莱森龙科蜥脚类恐龙,来自早侏罗世南非自由邦省艾略特组英语Elliot Formation[1]模式种和唯一物种是黎明巨雷龙L. mafube),[1][2]已知于一件奇异的、不完整的颅后英语postcrania标本。它是一种四足动物,也是最早的蜥脚类之一,体重约为12公吨(26,000英磅),尽管其并没有像后来的大型亲缘动物那样进化出柱状四肢。[1]

巨雷龙属
化石时期:赫塘阶锡内穆阶200–195 Ma
黎明巨雷龙的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科: 莱森龙科 Lessemsauridae
Apaldetti et al., 2018
属: 巨雷龙属 Ledumahadi
McPhee et al., 2018
模式种
黎明巨雷龙
Ledumahadi mafube

McPhee et al., 2018

叙述

编辑

通过对肱骨股骨的周长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恐龙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巨雷龙是四足动物。它有着非常巨大且强壮的前肢,与其亲缘动物相一致。与后来的蜥脚类动物不同,其四肢是自然弯曲的,而不是纯粹的柱状。[1][3]

尺寸

编辑
 
与人类的尺寸比较

巨雷龙被认为是截至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陆地动物。[1]据估计,其最大体重约为12公吨(26,000英磅),远远超过其它普通的三叠纪蜥脚类动物(约3吨,卡米洛特龙)体重的两倍多,而且明显大于莱森龙的最高估计值,约为7吨;即使是早期的真蜥脚类动物,如火山齿龙也并未有这么大;巨雷龙在重量上与后来的巨型蜥脚类梁龙更具可比性。[1][3]

分类学

编辑

McPhee和其同僚对黎明巨雷龙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它属于蜥脚形类中近期被认可的一个分支,称为莱森龙科,其中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来自南非的雷前龙和来自阿根廷的莱森龙。2018年描述的另一种莱森龙科,即巨龙无法纳入他们的分析,但也被认为属于该科。McPhee和其同僚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以下演化树中:[1][3]

蜥脚形类

云南龙

鼠龙

地爪龙

NMQR 1551

NMQR 3314

贝里肯龙

卡米洛特龙

莱森龙科

莱森龙

雷前龙

巨雷龙

利奥尼拉龙

珙县龙

造雨龙

沉重龙类

该分类单元的尺寸被认为在蜥脚类进化的更广泛的图景中较为重要,类似于其它的莱森龙科亲缘动物。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后仅仅生活了几百万年,这表明这一事件可能对蜥脚类动物的体型影响很小,或者根本没有影响。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大小本身,它缺少圆柱状的四肢,而四肢被认为是体型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适应。鸟臀目恐龙的体型最大约12至17吨重,这可能是恐龙的上限,并没有采用真正蜥脚类动物的特征,蜥脚类动物的体重增长到了巨雷龙的几倍。[1][3]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cPhee, Blair W.; Benson, Roger B.J.; Botha-Brink, Jennifer; Bordy, Emese M. & Choiniere, Jonah N. A giant dinosaur from the earliest Jurassic of South Africa and the transition to quadrupedality in early sauropodomorphs. Current Biology. 2018, 28 (19): 3143–3151.e7. PMID 30270189. doi:10.1016/j.cub.2018.07.063. 
  2. ^ Ledumahadi McPhee et al. 2018. Paleobiology Database. Fossilworks. [5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3. ^ 3.0 3.1 3.2 3.3 Apaldetti, Cecilia; Martínez, Ricardo N.; Cerda, Ignatio A.; Pol, Diego & Alcober, Oscar. An early trend towards gigantism in Triassic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8, 2 (8): 1227–1232. PMID 29988169. doi:10.1038/s41559-018-0599-y. hdl:11336/8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