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一个积累特定经验获得持久能力的过程

学习是获得新的理解知识行为技能价值观态度偏好的过程。[1] 人类与其他动物和一些机器都具备学习能力;也有证据表明某些植物具有某种学习能力。[2] 有些学习是直接的,由单一事件(例如被热炉烧)引起,但许多技能和知识是从重复经验中积累起来的。学习引起的变化往往持续一生,很难区分似乎“丢失”的学习材料和无法恢复的材料。[3]

人类从出生即开始学习(它甚至可能更早开始[4]),并一直持续到死亡,这是人与环境之间持续互动的结果。涉及学习的性质和过程在许多领域都有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导致了对各种学习的识别。例如,学习可能是由于习惯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更复杂的活动(如游戏)而发生的,这些活动仅见于相对聪明动物[5][6] 学习可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发生。了解到无法避免或逃避的厌恶事件可能会导致称为习得性无助的情况。[7] 有证据表明人类在出生前进行行为学习,其中早在妊娠 32 周就已观察到习惯,这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已充分发育并准备好在发育的早期发生学习和记忆[8]

一些理论家将游戏视为一种学习形式。孩子们在世界中进行实验,学习规则,并透过游戏学习互动。 Lev Vygotsky 同意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通过玩教育游戏来理解他们的环境。然而,对于 Vygotsky 来说,游戏是学习语言沟通的第一种形式,也是孩子开始理解规则和符号的阶段。[9] 这导致了一种观点,即生物体的学习总是与符号过程(英语:Semiosis 或 sign process,意指涉及符号的任何形式的活动、行为或过程,包括意义的产生)有关。[10]

词源

编辑

学习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学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习是指知识和经验的实践。学属知,习属行。中国大儒王阳明曾提倡知行合一。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恒。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编辑

学习是外在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古典制约和操作制约的研究[11]。并且以个体获得经验为结果。[来源请求]

学习是内在倾向或能力的变化,内在变化与外显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当然内在的变化还必须由外在的变化来推测)

这种变化应是后天经验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

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段时期。[来源请求]

综合两大学派可以这样来定义学习: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内在倾向与能力较为持久的良性变化。[来源请求]

学习的类型

编辑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编辑
  • 认知领域
  • 情感领域
    • 接受
    • 反应
    • 价值化
    • 组织
    • 性格化
  • 心因动作技能领域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编辑

是指一个先前不相关的刺激被与一个特定的反射性反应相联系,从而在以后出现该刺激时触发相同的反应。这种学习形式涉及到通过重复刺激和反应的关联来建立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狗在被喂食的同时听到铃声,之后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编辑

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形式。这种作用始于生物体的自愿行为(非反射性),然后这种行为导致环境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即提供一种结果,可能是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这种结果又反过来成为一种反馈,影响生物再次执行任务的可能性。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编辑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来学习。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做出这种行为时,观察者可能会尝试模仿这种行为,从而学习新的行为或技能。详细来说,观察学习通常涉及观察者通过看到他人的经验和行为来获取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骑自行车而学会骑自行车,而不是通过试错法或其他学习方式。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侧重于个体的直接经验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学习
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 强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
基于刺激和反应的关联建立 涉及到模仿他人

学习过程模型

编辑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编辑

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执行控制系统对信息、表征形式和加工策略的选择都具有指导和监控作用。预期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动受目的指引。认知目的引导着加工方式的选择。认知加工活动的实现和预期目的的达到会带来情感的满足,由此进一步激励新的认知活动。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根据这样的信息流程和执行控制与预期系统的作用,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成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动作阶段,(8)反馈阶段。加涅指出,与各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学影响下出现的。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

编辑

梅耶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简化的知识学习过程模型,该模型比较简捷地描述了知识学习的基本过程。从外部看,学习过程的两端是外部刺激(新知识)和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行为反应。从内部看,学习过程始于学习者的注意(A),注意使学习者的经验指向于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外界信息并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B);新知识进入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当新知识进入工作记忆以后,学习者找出新知识各部分的内部联系(C);然后学习者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旧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最后,新学习的知识进入长时记忆(E)。

有效学习的条件

编辑

根据拉什利(K.S.Lashley)的脑功能整体说,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为: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无关。

内部条件

编辑
  • 适当的知识准备
  • 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
  • 明确的学习目标

外部条件

编辑
  • 奖励与回馈
  • 反复练习

学习技巧

编辑

参考 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ichard Gross,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Mind and Behaviou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E, Hachette UK, ISBN 978-1-4441-6436-7.
  2. ^ Karban, R. (2015). Plant Learning and Memory. In: Plant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31–44,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Daniel L. Schacter; Daniel T. Gilbert; Daniel M. Wegner. Psychology, 2nd edition. Worth Publishers. 2011: 264 [2009]. ISBN 978-1-4292-3719-2. 
  4. ^ OECD.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he Birth of a Learning Science. OECD Publishing. 2007: 165 [2021-12-16]. ISBN 978-92-64-0291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5. ^ Jungle Gyms: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Pla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11.
  6. ^ What behavior can we expect of octopuses?. www.thecephalopodpage.org. The Cephalopod Page. [4 Ma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5 October 2017). 
  7.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Learned helplessness(英文)
  8. ^ Sandman, Wadhwa; Hetrick, Porto; Peeke. Human fetal heart rate dishabituation between thirty and thirty-two weeks gesta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97, 68 (6): 1031–1040. PMID 9418223. doi:10.1111/j.1467-8624.1997.tb01982.x. 
  9. ^ Sheridan, Mary; Howard, Justine; Alderson, Daw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Oxon: Routledge. 2010. ISBN 978-1-136-83748-7. 
  10. ^ Campbell, Cary; Olteanu, Alin; Kull, Kalevi 2019. Learning and knowing as semiosis: Extending the conceptual apparatus of semio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gn Systems Studies 47(3/4): 352–381.
  11. ^ 加拿大讀書移民. 香港移民公司顾问推介.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