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9′22″N 120°12′34″E / 22.989493°N 120.2094873°E / 22.989493; 120.2094873

2016年的奎楼书院
奎楼书院内部。
奎楼幼稚园校舍

奎楼书院(台湾闽南语:Ke-lâu su-īnn)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其前身是“魁星堂”及“中社书院”,与崇文海东蓬壶并列为府城四大书院[1][2][3]。虽然名为书院,但是是定期让士子聚会讨论书史、考究诗文之处,与其他书院作为授课讲经场所有所不同[2]。此外亦有说法认为奎楼书院是举办院试[注 1]时,让应考者温书的场所,而这些士人聚集除了温书之外,也可能会讨论试题甚至时事政局[4]

书院原本位于巡道署旁[注 2],日治时期因为道路开辟迁到今址,但主要建筑毁于二次世界大战大轰炸战火中,重建后成为今貌,曾作为幼稚园教室之用[2][1]

沿革

编辑

奎楼书院前身“魁星堂”是由巡道吴昌祚倡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而后历经多次修建扩增规模。据《续修台湾县志》的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巡道拕穆齐图、乾隆卅八年(1773年)巡道奇宠格都曾整修,而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有里人黄锺岳等人集资整修[2]。此外嘉庆四年(1799年)在堂后增建收储字灰的敬字堂,嘉庆六年(1801年)魁星堂增祀仓颉并新建厢房。最后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巡道庆保的捐资改建下形成了由魁星堂、仓圣堂等建筑组成的“中社书院”[注 3]

嘉庆十九年(1814年),按察使(分巡台湾兵备道)糜奇瑜觉得魁星堂规模狭陋,遂集资改建,嘉庆廿一年(1816年)落成后改称“奎光阁”[2][3]。此时奎光阁楼高三层,一楼为文昌祠,二、三楼为奎楼[3],为文昌阁之形式。道光十三年(1833年)时中社书院改名为“奎楼书院”,并购置产业[1][2][3]。此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光绪八年(1883年)又有进行小规模的整修[2]

到了日治时期昭和元年(1926年),因为要开辟末广町通(今中正路),奎楼书院从末广町迁到高砂町现址[注 4],后来毁于二次大战台南大空袭[1][2][5]

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重建,曾为一间幼稚园用作教室[1][2]。在民国九十年(2001年)的“历史建筑十景征选活动”中,被选为台南市的历史建筑十景之一[6]

建筑

编辑
 
重修魁星堂碑记

奎楼书院目前为一层楼建筑,连柱廊在内共面宽五间,前有庭院。其中前檐廊柱与围墙大门门柱为旧物,而阶梯旁的抱鼓石亦应为旧物[1]。里头供奉梓潼星君文衡帝君魁斗星君,并有古物“魁星踢斗图”、“重修魁星堂碑记”[注 5]与“重修奎光阁碑记”[注 6][2][4]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秀才考试的最后关卡,在清初由台湾道兼办[4]
  2. ^ 今中正路与忠义路口一带,永福国小附近[2]
  3. ^ 根据《续修台湾县志》的记载,中社书院中轴线上依序是魁星堂、仓圣堂,东有朱文公祠,西有敬字堂。[5]
  4. ^ 所在地为“高砂町三丁目167番地”,旁有文昌祠[5]。原本的地目是“杂地”,昭和七年(1932年)变更为“祠地”,业主登记为文昌帝君[5]
  5. ^ 奇宠格所撰,记录乾隆卅八年(1773年)的重修[4]
  6. ^ 縻奇瑜所撰,记录嘉庆廿一年(1816年)落成的重修[4]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年11月: 页48. ISBN 957-30880-4-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许永河. 《遇見182 從府城到龍崎》.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年12月: 页162-163. ISBN 978-986-04-3030-1. 
  3. ^ 3.0 3.1 3.2 3.3 台湾省政府. 臺南市奎樓書院. 中华民国的书院. [2016-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4.0 4.1 4.2 4.3 4.4 林文龙. 〈奎樓書院及其功能之變遷〉. 台湾文献馆电子报.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5. ^ 5.0 5.1 5.2 5.3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9年2月: 页164. ISBN 957-02-3370-2. 
  6. ^ 《2001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2. ISBN 957-01-12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