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护国城隍庙

基隆护国城隍庙,简称基隆城隍庙,为一主奉基隆厅城隍城隍庙,与奠济宫庆安宫合称为“基隆三大庙”。此外该庙还奉祀西秦王爷、城隍夫人、城隍公子、文武判官阴阳司、诸司、日夜游巡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枷锁将军[1]

基隆护国城隍庙
庙宇外观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基隆市仁爱区忠一路7号
宗教台湾民间信仰
主神护国城隍
例祭
  • 农历三月三日(城隍圣诞)
  • 农历八月十四日(夜巡)
  • 农历八月十六日(日巡、安座大典纪念日)[1][2]
遗产指定良好
建筑详情
本殿构造硬山式
建立时间 大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
护国城隍神龛
城隍庙内部

沿革

编辑

基隆护国城隍庙的创建年代,旧说是在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举人江呈辉、秀才张尚廉发起捐地建庙而建[1][3]。另有说法是嘉庆廿三年(1818年)建庙,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张尚廉等人捐地扩建[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隆遭到轰炸,当时信徒背着城隍神像逃难,但庙宇幸未被战祸波及,让信众深信是神明灵验保佑[1]。但庙宇建筑仍多少有些毁损,战后于民国35年(1946年)经黄龟理监制、设计,重新整修正殿、后殿[2]。而后在民国38年(1949年)重建后殿,并安座城隍夫人等城隍眷属与武英殿的西秦王爷[2]

祭祀

编辑
 
武英殿

城隍庙正殿供奉城隍,两侧奉祀文武判官、八司、六将与七爷八爷,后殿奉祀城隍夫人与城隍公子,而在二楼武英殿则供奉有西秦王爷(配祀冯丞相、李元帅)与基隆聚乐社[注 1]的先人[1][2]。相传该庙奉祀的城隍爷为曾任基隆厅通判的包容,因生前为官清正,积劳成疾卒于任内,死后遂成为城隍,并被称为“护国城隍”[4][3][5]:200。《重修台湾省通志 卷九·人物志》中称包容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升署基隆同知,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任内去世[5]:200,但是《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八·职官志》中列出的历任基隆厅的长官(台北府分防通判台北府抚民理番同知)名单中并未有包容的名字[6]:69、102

该庙所供奉的西秦王爷为北管福禄派的乐神,在鸡笼中元祭之中,迎斗灯或放水灯的队伍都得经过城隍庙祭拜西秦王爷[1]

战后城隍庙的祭典曾在民国41年(1952年)改在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到了民国65年(1976年)才恢复原本的八月十六日[3]

建筑布局

编辑

基隆护国城隍庙由前到后依序是山川殿(三川殿)、正殿、后殿,而后殿为两层楼建筑[2]

注释

编辑
  1. ^ 聚乐社为北管乐团,创立于光绪二年(1876年)[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韩国栋 总编辑 (编). 《走讀台灣:基隆市》. 国家文化总会. 2010-12: 页16-18、243-245. ISBN 978-986-6573-19-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余宥娴. 〈藝起探訪「基隆護國城隍廟」〉 (PDF). 《美育》. 2016-01, (209): 60-69 [2020-12-12]. ISSN 1021-455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10). 
  3. ^ 3.0 3.1 3.2 黄伯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6-02: 168-171页. ISBN 986-7630-71-8. 
  4. ^ 城隍廟. 基隆市仁爱区公所.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1). 
  5. ^ 5.0 5.1 黄典权、林文龙、庄永明、李国俊、邱正略.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8-06-30. ISBN 957-02-1702-2. 
  6. ^ 刘宁颜(总纂)、郑喜夫.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文職表篇、武職表篇)‧第一冊.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06-30. ISBN 957-00-2312-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