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南昌知府赵文奎兴建。明朝以前城隍庙位于南昌城东(今象山北路),明朝重建后移址于城东南。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南昌府志》中的《南昌府治图》、《三湖九津图》两幅地图,南昌城隍庙的原址位于今象山北路西面的工人文化宫处。此外,南昌历史上先后有过数个城隍庙,位于城区不同的位置。但工人文化宫处的城隍庙是其中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

据《南昌名典》记载,城隍庙“直深三十八丈,横阔二十六丈”。陈宏绪所著的《江城名迹记》记载城隍庙纵深约有120米,宽约有80米。

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知府胡本惠对城隍庙进行修葺,张房杰为之作《记》。景泰年间(1450-1456)知府苏仕再修,韩杨作《记》。万历年间(1573-1619)知府范涞复修两庑。南昌城隍庙的衰败始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南昌由日军占领,城内民不聊生,百姓逃亡,城隍庙的香火因此日益衰弱。抗战胜利后,南昌光复时的城隍庙已经破烂不堪,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总署”的办公处。1949年以后,城隍庙又成为南昌市公安局的临时办公处。

南昌城隍庙作古不及100年,其遗址已不复存,但庙门楹联仍被记载下来:

料此身未得长存,为什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
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

城隍

编辑

《江城名迹记》记载南昌历史上曾有过两任城隍。第一任城隍是汉朝大将军灌婴,修建的灌婴城是南昌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城池。灌婴于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封“颍阴侯”,南唐时封“辅德王”,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封“忠惠王”。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城隍神封号及塑像尽行革除。

南昌第二任城隍是明朝布政使黄公卿。历史记载黄公卿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清除官场积弊,关心民间疾苦,因此得到城内百姓敬爱。民间传说在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全城百姓闻知后都焚香祭祀。继而传言说有人梦见黄公卿继任城隍,于是城隍庙中的城隍改由按照黄公卿的容貌重新塑造。黄公卿因而成为南昌第二任城隍。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