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姆本杜族

族群

南姆本杜族南姆本杜语Ovimbundu)由班图人组成,主要居住在安哥拉沿海地带及中部的比耶高原,占安哥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比例,是该国主要组成民族。使用的语言为南姆本杜语葡萄牙语。奥文本杜族的主要信仰为基督教(Igreja Evangélica Congregacional em Angola),仍有人维持传统非洲泛灵信仰

南姆本杜族
Ovimbundu
南姆本杜族分布图
  南姆本杜族
总人口
约600万人
分布地区
安哥拉(非洲)
 安哥拉600万
语言
姆班杜语葡萄牙语
宗教信仰
泛灵信仰基督教

民族分布、人口、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南姆本杜族居住在安哥拉的本吉拉高原,以及高原西部的沿海地区。

人口

编辑

南姆本杜族是安哥拉人口最多的民族。18世纪时,当地南姆本杜族人口约为100万至130万人。1940年,安哥拉的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南姆本杜人有1,331,087人。直到1995年,安哥拉有400万人使用南姆本杜语,约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三十八。

语言

编辑

南姆本杜语是尼日-刚果语系南类班图语支英语Southern Bantoid languages中分布最北边的。南姆本杜语被广泛使用,不仅南姆本杜族,其他分布在高原、沿海地带、本格拉铁路沿线的民族亦使用南姆本杜语。

地理环境

编辑

南姆本杜族居住在本吉拉高原,高度2000米的林地高原从海岸绵延100公里。当地气候为常年春季,十一月的月均温为摄氏12度,八月则为摄氏25度。雨季从每年九月至隔年四月,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

历史沿革

编辑
 
葡萄牙殖民者

南姆本杜族的皇室家系源自于北方及东北方。葡萄牙统治时期的文献记载,来自班图中部部落 Jagas 在1568年入侵刚果,1572年遭到葡萄牙人驱赶后,移至安哥拉西北部。随后与葡萄牙结盟,1617年于沿海城市本吉拉设置军事要塞,并攻占班图南部周围的其他南姆本杜族部落。

Jagas 作为新的统治者,位居非洲中部至沿岸,占地利之便在非洲中部靠刚果河、大湖地区、喀拉哈里沙漠的大范围区域进行贸易。主要贸易物品为象牙、蜜蜡、橡胶以及奴隶。酋长是人口贩卖的主要供应者,1740至1830年间约在大西洋地区贩卖了40万的奴隶。

1838年废止人口贩卖后,奴隶贩卖的趋势逐年降低,而日用品的贸易量随着橡胶的兴盛(1874-1911)逐渐升高。此后南姆本杜族受到影响,进入非主导的贸易阶段。1880年代末,约有5万南姆本杜人居在在部落。刚兴起的富有贸易商购买名称头衔,挑战传统部落统治者的权威,两方为争夺统治权而战,并为此向葡萄牙宣誓效忠。葡萄牙借此在1890年入侵比耶,1896年入侵Mbailundu,并在Mbailunda战争(1902-1904)期间击倒最后的武装反抗势力。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社会

编辑

社会组织

编辑

传统社会中,男性在会所(onjongo)中受教育,学习部落历史、价值观、常识、礼节。会所(onjongo)是没有墙壁的建筑物,为八岁以上的部落男性之聚集地。男性会分享食物、交谈、社交、裁决事务。女性则聚集的厨房,唱诵民间故事及谜语。男性及女性都需经历入会传统仪式。基督教时期,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开始兴建学校,英国、加拿大、美国移民控制了26个重要地区及215个地方学校,最著名的为占地9000英亩的 Dondi,包含神学院、女子寄宿学校、男子中等学校。

政治体制

编辑

家庭

编辑

家庭单位

编辑

家庭由一位男性、其妻子、小孩、亲戚、没有亲属关系之侍从所组成。家庭为生产与消费的单位。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每任妻子均拥有自己的房屋、谷仓、家禽、田地。相较其他兄弟姐妹,长子或长女拥有最大的权力。

继承

编辑

可动产为母系继承,从母亲的兄弟传至姐妹的儿子。土地则为父系继承。

婚姻

编辑

婚姻为同族通婚,常见的是表亲间通婚。一个男性会与母亲的亲人通婚,亦会与父亲的亲人通婚。通婚时,由男方给予聘金。婚后多居住在男方的居住地。常见一夫多妻制,第一任妻子为正妻。

产业与生活

编辑

产业

编辑

主要产业

编辑

虽然水源充足,高原土地的养分却相对贫乏,田地在使用三至六年后通常需要休耕。主要作物为玉蜀黍及豆类。其它作物还有高粱、小麦、木薯根茎植物、花生、马铃薯等。另外还有木瓜、香蕉、枇杷、橘子、柠檬、桃子、苹果等水果作物。经济作物则有烟草、咖啡、麻等。女性为主要耕种者,耕地主要在庭院、河边低洼地、河堤、林中空地等。除了种植作物,也会蓄养牛、羊、猪、禽等,其中养牛为投资行为。干季时期,亦会捕猎、渔猎,以取得食物。

商业活动

编辑

城镇中有以物易物或现金交易的贸易行为。在殖民时期前,统治者家族长期治理,维持公开贸易的方式,该时期称为“fieras”。

工业艺术

编辑

铁匠铸造锄刀、斧头、锛子、锯子、铜镯、刀子,以及木制工具,例如凿子、锥子等。木雕师制作木雕像、乐器、家庭用具、器皿、管子。陶器多用于厨房、储水、酿酒。草席多以芦苇、草类制作而成。不同的编织图案及染料的灵感多取材自大自然,而篮子主要以缠绕、盘绕成圈的方式制作而成。

贸易

编辑

南姆本杜人为中非的主要贸易者,大型商队在整个地区运作。交易物大多为奴隶、象牙、已驯化之动物、斧、锄头、枪、盐、毛皮、玉蜀黍等。其中,主要交易物从奴隶变为橡胶,近期则是玉蜀黍。咖啡也是近期的主要贸易物品之一,而煤、脚踏车、衣物、裁缝机、留声机等物品均可以在市场见到。

产业分工

编辑

殖民时期前,产业分工多以性别与社会状况为主要依据。男性清理耕地,而女性与奴隶主要负责种植与收成,为产业的生命中枢。此外,女性亦负责搜寻粮食、制作箩筐、染布、酿酒、捡拾木材、汲水等。而男性则负责捕猎、铸造铁器、制作木器、皮器、草席、编织等。另外,长途贸易也由男性负责。 到了殖民时期,接近五分之四的男性成为咖啡、渔业、糖、麻、棕榈油交易的移工。

生活

编辑

居住地

编辑
 
屋顶以茅草搭盖的环形建筑

建筑物多为环形或矩形,墙壁多为篱笆或漆墙,屋顶则为茅草。每户人家均有庭园、谷仓、禽舍,以及饲养山羊、绵羊、猪等的圈地。村庄多位在平原或山坡上,以部落重要据点及长老会社(onjango)为中心,向四周散布。当土地资源已被耗尽,族人将会移居至新的地点。而山坡上的村庄则是以防御为目的建造的,大多呈直线紧密状。

信仰与习俗

编辑

信仰

编辑

卜卦师负责鉴定鬼魂并主持将鬼魂过渡为祖先的仪式(ahamba)。殖民时期前,君主的祖先为国家的神,至高无上的神称为 Suku。君主则是最高祭司、雨水与火的根源、富饶的保证。殖民时期,五位新教徒及六位罗马天主教传教士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直到1960年,他们让365000人民改变宗教信仰,大大改变了南姆本杜族的社会,例如前任君主对奴隶及精英份子的影响力。天主教政府资助传教士,他们在1960年前改变了1000000奥文本杜人的信仰,包含巫术与卜卦。

信仰与巫师

编辑

Ocimbandas 是预言者,同时也是医药家,他们负责诊断病因、解梦、给予建议、分发药剂与护身符,甚至祈雨。卜卦师通常携带篮子,里面的物品代表着毒药、虚无、病痛、厄运、死亡、嘲笑、偷窃等。巫师或女巫被称为 olonganga,父系与母系的领导者在天主教场合中扮演祭司的角色。1956年,尚有32位奥文本杜族祭司及65位神职人员。

艺术与文学

编辑

艺术

编辑

舞蹈是南姆本杜族的社会、法律、娱乐重心,各村庄的中心地区都是跳舞的场所。奥文本杜族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及民谣传统,乐器有各种尺寸与形状的鼓、笛、铁钥匙状的乐器ocisanji、sansas。木制雕像则为占卜师的器具、铁匠的模型,以及首领的权杖、道路的标志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Culture summary: Ovimbund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koggard, Ian A.(New Haven, Conn.: HRAF, 2002)
  1.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cCulloch, Merran(London: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 1952. 50 p.: ill.,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