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伯爵(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罗马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发音:[ˈlʲef nʲɪkɐˈla(j)ɪvʲɪtɕ tɐlˈstoj] (ⓘ);英语:Leo Tolstoy;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托尔斯泰家族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列夫·托尔斯泰 Лев Толстой |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图拉省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 1828年9月9日
逝世 | 1910年11月20日 俄罗斯帝国梁赞省阿斯塔波沃 | (82岁)
职业 | 小说家、短篇故事家、剧作家、散文家 |
语言 | 俄语、法语 |
创作时期 | 1852年–1910年 |
文学运动 | 现实主义 |
代表作 |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
配偶 | 索菲亚·别尔斯 |
子女 | 14名子女 |
受影响于 | 屠格涅夫、叔本华、耶稣 |
施影响于 | 甘地 |
签名 | |
作为杰出的艺术巨匠,托尔斯泰创作有三大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卓越的心理描写,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他提出的“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1][2][3][4]
早年经历
编辑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诞生于位于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距离图拉仅10公里。托尔斯泰家族是非常知名的古老俄罗斯贵族之一。小时候,托尔斯泰双亲就已去世,因此他由亲戚抚养长大。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托尔斯泰曾参加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俄法战争。
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他的老师称他“既不懂也不愿意学”[5]。后来他选择直接辍学[5]。
1847年,他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晴园”,希望经营“晴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最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过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6]。
写作生涯
编辑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这两本书也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此后他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从那时起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期望。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这一段时间他很矛盾,他重新投入娱乐圈子,酗酒好赌,而同时他自己又清楚的觉得不能再如此,并对别人类似的行为大加挞伐。这种偏激的个性使得他很快不被文学圈子所容。最典型的就是他与屠格涅夫的关系。屠格涅夫性情温和,他对托尔斯泰抱有一种父辈的感情,非常赞赏他的天赋,希望他不要虚度光阴,认为如果他不浪费自己的天才的话将比任何人都有成就。青年的托尔斯泰有时候和屠格涅夫相处很好,但是也常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导致两人1861年的长达17年的决裂,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屠格涅夫令人厌烦。……他才华横溢,但他就像一个依靠管道送水的喷泉,你始终担心他会很快断水枯竭。”
1857年,游历西欧,并写成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总结早期创作后提出的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1879年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
1889年开始撰写《复活》,十年后完稿。
个人生活
编辑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8岁的索菲亚·别尔斯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7]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共生了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8]。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激情使然。在他们结婚前夕,托尔斯泰给了他妻子自己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过去的性经历,包括和一名农奴生了一个孩子。即使如此,他们早期的婚姻还是幸福的。托尔斯泰有更大的自由和支持,使他能够在创作作品时有索尼娅担任他的秘书、编辑,以及管理家庭财务。[7]
然而A.N. Wilson描述他们之后的婚姻生活是文学史上最大的不幸之一。随着托尔斯泰的信仰不断变得激进,他和妻子的关系也恶化了。托尔斯泰试图拒绝继承来的和赚取的财富。包括放弃他早期作品的版权。
晚年
编辑1910年11月10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自己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专列送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并安葬在那里。[9]阿斯塔波沃站于1918年更名为列夫·托尔斯泰站。托尔斯泰五岁时,大哥尼古拉告诉他一个秘密。只要把这个秘密解开,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他又说这个秘密已经写在一根小绿帽上,绿帽就埋在小山涧旁的路边。这个小绿帽的故事,令五岁的托尔斯泰神往不已,找寻绿帽是托尔斯泰年幼时最热衷的冒险游戏。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传说中的绿帽,死后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树林里。[10][11]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编辑托尔斯泰在读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开始逐渐转向该书所宣扬的苦行禁欲的生活。[12]
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的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宝训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和平主义的教条。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间,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高尔基曾评价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而同时代苏联政治家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的艺术家”。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Nomination Database. old.nobelprize.org.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 ^ Proclamation sent to Leo Tolstoy after the 1901 year’s presentation of Nobel Prizes. NobelPrize.org.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美国英语).
- ^ Nobel Prize Snubs In Literature: 9 Famous Writers Who Should Have Won (PHOTOS). Huffington Post. 2010-10-07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美国英语).
- ^ Hedin, Naboth.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The Atlantic. 1950-10-01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美国英语).
- ^ 5.0 5.1 Author Data Sheet, Macmillan Readers (PD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10-08-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7).
- ^ 1910年11月10日 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人民网. 2003-08-01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7.0 7.1 Susan Jacoby, "The Wife of the Genius" (April 19, 1981) The New York Times
- ^ Feuer,Kathryn B. Tolstoy and the Genesis of War and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014-1902-7
- ^ 葛维樱. 托尔斯泰百年忌辰寻访:在车站去世场景保留至今. 新浪网(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2010-11-19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 ^ 黄友玲. 托爾斯泰理想的實踐──小說《復活》的賞析與啟迪. 《旷野》. 2010-09-10, (167)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陈毅兴(1998),第二章 童年时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olstoy's Letter to A.A. Fet, August 30, 1869
来源
编辑- 陈毅兴 (编). 《列夫·托尔斯泰》. 辽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6388893.
外部链接
编辑- 专门网站
- Leo Tolstoy museum in Yasnaya Polya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俄文)State Leo Tolstoy Museum in Mosc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传记和评论
- Illustrated Biography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Tolstoy and Popular Litera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everal scientific pap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Brief bio
- Leo Tolstoy's L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olstoy's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world event timeline, and synopsis of his l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Masterpiece Theatre.
- The Last Days of Leo Tolsto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leksandra Tolstaya, "Tragedy of Tolstoy"
- (俄文) The ancestors Count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俄文) The World of Leo Tolstoy
- Information and Critique on Leo Tolstoy
- Leo Tolstoy Chronicle by Erik Lindgren
- Tolstoy's Legacy for Mankind: A Manifesto for Nonviolence, Part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olstoy's Legacy for Mankind: A Manifesto for Nonviolence, Part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ear, Tolstoy and the Foo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essay by George Orwell
- artic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ritten on Tolstoy's 80th birthday by Leon Trotsky
- Simon Farrow, Leo Tolstoy: Sinner, Novelist, Prophet, Proceedings of the Bath Royal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 Vol. 9, 18 January 2005
- S.F. Yegorov, Leo Tolstoy, in PROSPECT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 XXIV, no 3/4, June 1994, UNESCO, p. 647-66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bout Tolstoy's writings on education)
- 媒体
- Leo Tolstoy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Portrayed by Bill Jones in the film Lives and Deaths of the Poets(2009)
- ALEXANDER II AND HIS TIMES: A Narrative History of Russia in the Age of Alexander II, Tolstoy, and Dostoevsk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