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屿角鸮

一种动物

兰屿角鸮(Otus elegans botelensis)为一领域性鸟类,由于角鸮类的嘴喙无法啄凿出树洞,主要是利用树木自然腐朽行成的树洞或是其他动物制造的洞作为巢穴,偶尔也可在人工建筑如排水孔、马桶水箱发现踪迹。主要食物来源为螽蟴、蛾、马陆等无脊椎动物,但也偶见捕食壁虎、蜥蜴甚至绿绣眼等小型脊椎动物。[2]:3

兰屿角鸮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鸮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鸱鸮科 Strigidae
属: 角鸮属 Otus
种:
兰屿角鸮 O. elegans
二名法
Otus elegans
(Cassin英语John Cassin, 1852)
异名

Ephialtes elegans

分布

编辑

兰屿角鸮主要分布在兰屿岛,据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在兰屿数量估计约1000只左右,未来可能持续下降。[3]另外有少量分布在菲律宾琉球群岛。兰屿角鸮在台湾兰屿岛是当地的留鸟,是否也会迁徙到其他地区、其他岛屿间是否也有迁徙还不得而知,地理的隔离使兰屿角鸮形成四个亚种。

兰屿角鸮普遍分布受限于天然树洞的分布,栖息的树洞大多数为树的胸高直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超过38公分的大树[4],不同的树木类型能提供给兰屿角鸮繁殖的树洞数量并不相同,以往的观察发现番龙眼Pometia pinnata)较其他树种易形成树洞,因此番龙眼森林中的兰屿角鸮族群密度也较高。[2]:7

分类

编辑

兰屿角鸮分为四个亚种:

  1. O. e. botelensis Kuroda, 1928 分布于兰屿
  2. O. e. calayensis McGregor, 1904 分布于巴丹群岛
  3. O. e. elegans (Cassin英语John Cassin, 1852) 分布于琉球群岛
  4. O. e. interpositus Kuroda, 1923 分布于琉球群岛的大东群岛

外形特征

编辑

兰屿角鸮体形较小,体长约22公分,个体之间外观的体色略有差异。典型者为褐色带有暗褐色及灰黄色斑纹,有些则偏赤色,或呈明显的红褐色。头顶有角羽,警戒时会竖起。眼睛虹膜黄色,嘴喙呈橄榄灰色,胸及腹部黄褐色有黑褐色横斑。翼面呈暗褐色,肩羽下有一列白色斑点,脚密布羽毛,脚爪呈橄榄灰色。[5]兰屿角鸮的叫声很有特点,雌雄的叫声差异明显,透过这些叫声在黑暗的生活中交流。

习性

编辑

兰屿角鸮生活在雨林之中,是夜行性猛禽。它们的食物以昆虫为主,兰屿岛上大量的蟋蟀若虫蜈蚣是他们常吃的食物,吃食时经常用一只脚抓握,往嘴里送的同时闭上双眼,样子很陶醉。白天时,它们常站在树桩上睡觉。1985年前,国外的研究者曾经描述兰屿角鸮吃啮齿类。但据中央研究院多年来的研究,由于兰屿岛上的啮齿类体形较大,它们并不吃哺乳类,只是有时吃绿绣眼。由于不吃哺乳类,它们很少吐唾余,对于它们的食性多通过粪便研究。

兰屿角鸮以树洞为巢,是单配制,雌鸟产卵后负责孵化,从孕育到孵化期结束,雄鸟都要外出觅食给雌鸟补充体力。兰屿角鸮每窝产卵约2~3个,蛋的形状较圆,体积比乒乓球略小。

研究历史

编辑

1928年日本鸟类学家黑田长礼在兰屿发现这种动物,当时认为是角鸮(Otus scops)的一个亚种。1974年,美国的乔·T·马歇尔博士(Joe Truesdell Marshall)依据它特殊的叫声,把它重新将本种归类为优雅角鸮(Otus elegans)下的地区亚种。[5]由于1980年代前对兰屿地区的调查多限于环岛的公路沿线,很难深入雨林,所以人们能见到兰屿角鸮的机会很少,对它的了解就更少,国际自然资源保育联盟把兰屿角鸮纳入世界濒临绝种鸟类红皮书中,属于濒危物种。

1985年,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资助,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小如博士开始对兰屿角鸮进行全面的研究。他们通过环志标记、定点观察等长达17年的研究,对这个物种有了详细的了解。由于菲律宾连年内乱、社会不安定,研究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对巴丹群岛为地区的兰屿角鸮知之甚少。目前,仍有每月二至三人次参与兰屿角鸮的调查,并有计划把调查延伸为包括琉球、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群岛角鸮亚种的调查。

保护

编辑

兰屿角鸮的保护级别:

  • IUCN濒危等级:近危 生效年代: 2005年
  • 在台湾受文化资产保存法及野生动物保育法保护的物种。

兰屿岛的原住民是达悟人,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没有捕食鸟类的习惯,这给兰屿角鸮带来了宽松的环境。[6]

自然状况下,兰屿角鸮少有天敌,但它们在离巢前容易受到蛇的威胁。由于兰屿岛上并没有会主动挖掘树洞的动物存在,必须仰昆虫、真菌等方式促成树枝自然腐朽,因此树洞形成的速度较为缓慢。天候因素如台风和地震造成的破坏,直接会导致可利用天然树洞的减少或消失,往往对于繁衍形成不利的影响,成为族群数量成长的限制因子。[5]近二十年来,随着兰屿岛的开发,兰屿角鸮的栖息地也受到了威胁,原始森林的砍伐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都对牠们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公路的开通也使有些兰屿角鸮葬身轮下。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Otus elegan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8年7月16日]. 
  2. ^ 2.0 2.1 刘, 小如. 蘭嶼角鴞之繁殖族群與分布. 2000. 
  3. ^ 蘭嶼角鴞. nrch.culture.tw. 文化部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09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4). 
  4. ^ 吴, 采谕. 蘭嶼角鴞(Otus elegans botelensis)的巢洞選擇。. 2000 [202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5. ^ 5.0 5.1 5.2 達悟人口中的都都霧:蘭嶼角鴞. 环境资讯中心.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5) (中文(繁体)). 
  6. ^ 联合新闻网. 被訴說的神話:蘭嶼鳥類的文化符碼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联合新闻网. 20170128T134358Z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