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姓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4月23日) |
姓氏 | |
全 | |
《百家姓》第233位 | |
29: |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
30: |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
31: | 甯仇栾暴 甘钭厉戎 |
起源
编辑基本上,“全姓”来源有三种认可的说法:
- 全姓的来源最早与周朝的官名有关,根据一些全姓谱牒传载。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货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 起源于古国名或地名;古有全地(不详,一说是全椒),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 在清代,爱新觉罗氏郑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上八下王”称全氏)。
历史上,全姓以京兆为郡望,并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堂号为绥南堂、钱侯堂。京兆郡:曹魏至隋朝在首都长安设置的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三国时全琮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当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为集中。据有关专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约占全国全姓总人口的3/4。 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迁徙分布
编辑中国
编辑全姓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今江浙地区)。到了唐朝时期,部分朝鲜全氏族人迁入,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人口。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
朝鲜
编辑全姓在朝鲜的分布始于在西汉末期,由于辽东地区乱,全燮遂归附于辽东的南扶余,后又追随高句丽创建者东明王朱蒙之子温祚王,成为后来汉朝属国百济的开国功臣,被百济温祚王赐地环城(今韩国首尔),并被封为环城君。(参见汉四郡历史)传至全燮的第八代孙全善,又被百济王封为旌善君,赐地旌善(今韩国旌善郡)。
全燮后裔全洛,在后梁末帝贞明二年至后晋出帝天福八年之间(公元916~943年)成为了高丽朝鲜的开国功臣,被高丽太祖王建赐地天安(今韩国天安市),封为天安君,并赐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内曾致力于推广汉文化,特别是后来的北宋文化。
全燮的第二十七代孙全公植,封邑桂林(今韩国汉江)。全燮的第二十八代孙全淳,封邑圣山(今韩国京畿道三圣山)。
如今全氏在朝鲜半岛人口众多,除了环城、旌善、天安、桂林、圣山这五个垂直世系的本贯,并在罗城(今朝鲜开城)、扶余(今吉林松原)、成川(今朝鲜成川郡、桧仓郡)、玉山(今韩国玉山前峰)、玉川(今朝鲜罗先市)、完山(今韩国全罗北道完山州)、龙宫(今黑龙江尚志)、竹山(今吉林延边竹山)、平岗(今吉林长白十八道沟)、合昌(今韩国首尔)等地皆有全燮后裔。
至明、清、民国时期,大批全氏族人因不堪忍受李氏朝鲜的压迫,纷纷迁回中原,一些被高丽王当年赐姓为王氏者也恢复原本汉姓全氏,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今东北三省地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区的朝鲜族全氏主源。
郡望堂号
编辑京兆郡,堂号:绥南堂、钱侯堂。
延伸阅读
编辑[编]
- 《百家姓》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全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