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华庐
仁华庐(英语:Yan Wah Lo)是位于香港新界北区上水古洞[1]的三级历史建筑[2]。仁华庐为两进式四合院格局建筑[2],由祖籍梅县、经商致富、经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华侨杨雁友于1933年所建[2][3]。仁华庐后来成为乡村学校爱华学校(后为古洞公立爱华学校)在20世纪中叶的校舍所在[2]。仁华庐现为杨氏后人的住所[1]。
建筑
编辑仁华庐为两进式四合院格局建筑[2],设传统中式金字屋顶[1]。仁华庐大门左右两侧刻有对联“仁端统四,华祝多三”。上联是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下联的“三多”分别是多福、多寿、多子孙。门前的门环写有“加官”和“晋禄”,暗示主人应有功名在身[3]。
历史
编辑仁华庐为祖籍梅县、经商致富、经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华侨杨雁友于1933年所建之书塾。杨氏本欲回梅县建屋,岂料未能购地,遂至古洞建仁华庐。[2][3]
杨雁友当时“目睹本村适龄学童就学无门,逸居无教”,故他在建仁华庐初期已打算将仁华庐用作教学用途。其后,他把仁华庐的大厅辟为教室。1938年,仁华庐正式收生。仁华庐采取半私塾形式,跟传统私塾不相同。而附近的贫困学生因仁华庐的学费便宜终得以接受教育。[3]
约于1945年,仁华庐成为私塾“爱华学校”的校舍,为古洞村村民提供免费教育[2]。其后,因附近的信义学校停校,加上学生人数渐增,仁华庐的运作开始变得艰难[4]。杨氏家族遂与政府商讨,1960年,政府终于拨地建成新校舍,选址位于今河上乡道、毗邻今粉岭公路的欧意花园旁[1][5]。学校的名字本为“古洞公立学校”,但村民为纪念仁华庐当年办学的历史便加上“爱华”二字,成为“古洞公立爱华学校”[4]。1985年,由于政府建设新界环回公路的范围涵盖了古洞公立爱华学校的校舍,遂赔偿另一块位于古洞村内的土地,于是古洞公立爱华学校的校舍又迁回古洞村内。2006年,古洞公立爱华学校因收生不足而被废校[5]。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仁華廬 (PDF). 1444幢历史建筑物简要. 古物咨询委员会.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0).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短片】【開心星期五】古洞奇兵探秘香港開埠史. 苹果日报. 2014-06-27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 ^ 3.0 3.1 3.2 3.3 【鄉土情懷——古洞私塾仁華廬】. 寻踪觅迹. 2020-05-21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 ^ 4.0 4.1 【仁華廬的今生:古洞公立愛華學校】. 寻踪觅迹. 2020-05-23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5.0 5.1 林绮琪. 【廢校.下】古洞小學翻新後即被殺 老校友自掏腰包組隊護校十載. 香港01. 2016-11-15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