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式轻装甲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8月17日) |
九四式轻装甲车,又被称为九四式豆战车,是日本皇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一种小坦克,当初这款车不是作为前线的装甲战斗车辆,而是被归类为装甲曳引车,主要供牵引及运输等后勤用途,但后来却活跃于前线作战。
九四式軽装甲车 “TK” | |
---|---|
原产地 | 大日本帝国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1932 - 1933年 |
生产日期 | 1934–1940 |
制造数量 | 843辆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3.45公吨 |
长度 | 3.36米 |
宽度 | 1.62米 |
高度 | 1.63米 |
操作人数 | 2人 |
装甲 | 8-12毫米 |
主武器 | 前期型:一挺九一式车载重机枪 备弹1980发 后期型:一挺九七式车载重机枪 备弹2800发 |
发动机 | 一具空冷直列四汽缸汽油引擎 35匹 |
悬挂 | 双臂曲柄 |
底盘高度 | 29公分 |
作战范围 | 200公里 |
速度 | 40公里/时 |
概要
编辑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引进一辆英国制卡登·洛伊德Mk.VI,在1931年3月至10月提供步兵学校与骑兵学校测评,军方的结论是“这款战车不适合直接战斗接敌,但作为运输燃弹、侦查、戒备、指挥等任务有良好的潜能”。在1932年,日本决定开发一款类似卡登·洛伊德Mk.VI的多功能装甲车,由日本帝国陆军技术本部技术中校原乙未生设计,代号“TK车”(特殊牵引车),或称“ホ号”。1934年完成测试,制式定名“九四式装甲牵引车”,曳引货架制式代号“九四式四分之三吨屯积被牵引车”。
虽然研发初衷是装甲运输车,但由于技术借鉴了超轻型战车,帝国陆军参谋本部认为这些车辆不只有货运的能力,也可以做为陆军装甲作战的教练用途,因此将制式定名由装甲牵引车更换为“轻装甲车”,配属于常备师团,同时在单位下设轻装甲车训练所。此车因为配备装有机枪的旋转式枪塔,所以被前线单位作为履带式装甲车使用,用于步兵支援任务。在中日战争爆发后,因为中国军队缺乏坦克及反坦克武器,所以对装甲薄弱的九四式没有造成太大威胁,而且体积细小的九四式不但便于运输,也易于在城镇中的街道穿梭往来,可在巷战时提供火力支援,又可在占领区作为装甲巡逻车使用,因而此车活跃于前线作战,成为扫荡中国战场的主力,几乎所有陆军师团都装备此车。
实战
编辑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军把九四式大量投入实战,与八九式中战车一同编为独立轻装甲车中队运用,原先定位用于运输、侦察任务的九四式在中国战场也担任发动前线攻势使用。
由于设计宗旨是细小轻量及容易大量生产,九四式的最厚装甲也只有12毫米,最多只能抵挡轻武器发射的普通子弹。国军士兵发现九四式只要用一个炸药包或一个集束手榴弹就可以把它炸毁,有时甚至重机枪发射的毛瑟重尖弹都可以打穿其装甲及杀伤车内乘员,不过中国军队很少配备反坦克武器及重机枪,九四式足以横扫中国战场,对付平民更是绰绰有余,因此九四式活跃于中日战争。然而此车对付欧美部队时却显得十分脆弱,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日军以九四式对抗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配备T-26坦克及BT坦克的苏军时却吃足苦头。
日本在1941年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由于在东南亚的欧美守军普遍没有装备坦克,该区的地形以丛林为主,所以大量投入这类小型坦克。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日本入侵香港,因为香港的地形以丘陵及海岛为主,坦克的运用受到较多限制,日军便以小型的九四式组成装甲部队进攻香港。九四式车队于24日晚支援日军步兵突袭在赤柱的英军,却被人力物力皆处劣势的英军在短时间内全数击毁,燃烧的残骸反令伴随夜袭的日军步兵失去黑夜的掩护[1],足见九四式难当重任。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仍能以充足的训练及占优的兵力压过英美及荷兰在东南亚的守军,所以九四式的缺点对战局并没有关键性影响,但战争中后期盟军装备较多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即使是M3轻坦克也完全压倒九四式,九四式就连侦察用途也不堪使用。在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日军占领区搜集7辆九四式用于国共内战,亦因其装备不堪战斗而仅用于侦察用途,主要交给中共东北战车团使用,1948年济南会战当中华东野战军亦从中华民国国军手中缴获了2辆。
使用国
编辑现存车
编辑相关作品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278, 353. ISBN 9789888254347.
注脚
编辑- 日本战车队战史,上田信著,何永胜译,星光出版社,ISBN957-677-65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