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族史
宗族是早期部落(tribe)的概念,亦称“家族”、“族”。汉人的宗族中女姓只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尔雅·释亲》称:“父之党为宗族。”有时“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宗族建有祠堂祭祀共同的祖先。
三代
编辑《尚书》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世本·帝系篇》记录黄帝至春秋历代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重点在于“奠系世,辨昭穆”。久佚,清朝有辑本。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
汉朝
编辑《汉书·韦玄成传》:“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余人。”
《后汉书·天文志上》:“夷灭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
魏晋南北朝
编辑魏晋南北朝重门阀,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与地方均设谱局,“考之簿世然后授任”[1],“有司选举,必稽谱牒”[2],“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3]。是以,修谱之风兴盛,贾弼之“广集众家, 大搜群族”,撰有《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4],王僧孺撰有《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5]。又有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贾渊本人则撰有《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
挚虞为京兆大族,其父挚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以为当时世家大族,其子孙已不能明白祖先的事迹,故撰有《族姓昭穆》十卷[6]。
南齐时,齐武帝打算以萧鸾为吏部尚书,王晏反对说他不熟悉“详练谱牒”[7]。
当时士族连姻,要先查谱牒。宋文帝为庶族出身,为了攀上士族,竟与彭城士族刘延孙合族,延孙无法反对,只好接受[8]。王源与满璋两家通婚,牵线人刘嗣之称满氏为高平旧族,再“索璋之簿阀”查核,却“士庶莫辨”[9]。
唐朝
编辑唐代始有设立族田、族产之举。
唐初撰修族姓成为一种时尚,唐太宗执政不久,即下令高士廉、韦挺、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修《氏族志》[10],贞观十二年(638年)奏上《氏族志》 一百三十卷[11],唐太宗看了很不满意,不准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指示按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12]。又如林宝著有《元和姓纂》。
唐中宗命柳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吴耀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撰《姓族系录》二百卷[13]。柳芳在秘阁见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14]。
唐朝宗谱遭到兵戎之祸,至今已荡然无存,但仍保留有《河南于氏家谱后序》等文献。
宋朝
编辑辽朝
编辑《辽史》卷45《百官志一》称“百官择人,必先宗姓”。
清朝
编辑清代的宗族观念达到鼎盛,宗族观念十分强烈,族谱详细记载着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辰八字、卒年,“至于讳某宇,娶某氏,生几子,葬某处,寿若干、咸备载于后,庶几可示后昆。”[15],“祖茔, 或绘形胜地图, 或书世系格内, 某山某向, 坐落某处, 庶免侵占. 志不忘也。 ”[16]。甚至记载家族伟业,《袁氏宗谱》记载:“我祖功垂史册,爵显天朝。著卧雪之清操,布仁风之善政……钦赐铜釜至宝传家,分徙栗岗根基稳厚。先分九岗,居九子。后有双港复双溪。……于是记世系而并记铜锅焉。”[17],族人做了坏事,不准写进家谱, “违者许房长鸣祠处治”[18]。许多家族规定家谱“三十年一修”[19],“族谱重修刻板后,每十年汇稿,三十年续倍,补刻刷印,附装谱后,以免久远难稽。 ”[20]。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韩》记载:“张渭,字春江,山阴庠生,习法家言,历就刑席,办理积案,平反冤狱,有声于时。馆谷所人,除事畜并抚养弟家外,悉以赀助族党间之无力婚嫁者及丧葬者……。”
章学诚《汪泰岩家传》亦言;“启讳宗鲁,字泰岩,号继元,世居萧山之大义村。……方君游幕有名,馆谷所入,不使有余蓄,三党宗亲,有孤弱者植之,老而贫者赡之。汪氏数世同一宅居,宅毁于火,众力不给,君为辑其堂构,以为毋失先人旧。继母邱,有弟行贾远去,数十年不复相闻,君游山西,微得之,时邱年己五十,未有室家,君亟使使持金,往助其昏……。”[21]
中华民国
编辑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三民主义演讲中曾表示:“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22]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土地改革后,传统族长制知名度废除,族规荡然无存。
注释
编辑- ^ 《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
- ^ 《新唐书·柳冲传》载柳芳《姓氏论》
- ^ 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
- ^ 《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
- ^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
- ^ 《晋书》 卷五一挚虞传
- ^ 《陈书》卷三〇《陆琼传》
- ^ 《宋书》卷七八《刘延孙传》
- ^ 沈约《奏弹王源文》,《文选》卷四十
- ^ 《新唐书·柳冲传》载“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
- ^ 《旧唐书· 经籍志》作一百三十卷,《新唐书·橄文志》作一百卷
- ^ 《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
- ^ 《旧唐书》卷一八九《柳冲传》
- ^ 《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
- ^ 宋濂:《符氏世谱记》
- ^ 《康熙潜阳吴氏宗谱》卷一凡例
- ^ 《都昌双溪支铜锅志》(载于《袁氏宗谱》)
- ^ 《道光无为查林徐氏家谱》卷首
- ^ 《民国浦城高路季氏宗谱》卷一《谱训》:“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
- ^ 《道光香山黄氏家乘》卷一《族规》
- ^ 章学成:《章学诚遗书》卷一七,文集二。
- ^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参考书目
编辑- David Faure(科大卫):〈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 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山书局,1929年
-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1934年
-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44年
- 郑义:《窝里斗的国族》
- 诸桥辙次:《支那の家族制》,大修馆书店,1940年
研究书目
编辑- 清水盛光着,宋念慈译:《中国族产制度考》(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