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专指蓄意损毁维基百科核心原则的行为。删除适合维基百科内容、添加或修改内容时完全无视内容指引等与维基百科核心原则相违背的编辑行为;此外,添加不相关的猥亵内容、不当清空页面、添加胡言乱语、胡乱移动页面等等无厘头编辑行为均构成破坏。滥建及滥用注册或匿名用户账号亦可能构成破坏。

维基百科绝不容忍任何破坏行为。破坏维基百科的编者可被剥夺编辑权限(封禁禁制)。维基人可以先尝试警告教育破坏者,但警告绝非管理员实施编辑限制的前提,亦绝非仅有蓄意破坏才可致封禁。

不论编辑是因被他人误导、不认同共识甚至是具扰乱性质善意改进维基百科的编辑均非破坏。维基人应注意分辨有益、无益但用意良好以及确为破坏的编辑,例如为表达百科内容的不同方式而打编辑战就不属于破坏。除编者明显蓄意损害维基百科完整的情况,不应以“破坏”指认其他类型的不当编辑。

常见的破坏类型

维基百科的破坏行为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

不当清空页面

无合理理据而删除适合百科全书收录(符合方针)的内容,或替换为无关或无意义的内容。反之,移除显而易见不适合收录的内容、在编辑摘要述明或链接至述明移除内容理据、清空有问题内容并重定向、移除生者传记条目中缺少来源的负面内容等均非破坏行为。用户可使用{{uw-test1}}{{uw-delete1}}提醒疑似用意良好但删除内容时未说明缘由的用户。

恶意添加内容

创建新页面或编辑现有页面时,添加明显恶作剧攻击及威胁他人或掺杂明显不准确内容;或加入过多无意义的内容使页面无法正常显示。编者添加需要被删除的内容不必然代表其添加行为属于破坏:不熟悉规则的新手在测试编辑时可能会创建空白、语无伦次或介绍自己的页面,均不构成破坏;这些页面可以移动至其用户空间的沙盒页面。

宣传

用户较多因不了解维基百科不允许加入广告宣扬特定观点内容,为满足自己的曝光需求而在维基百科添加此类内容,并非蓄意为了损毁维基百科而加入该等内容。若有编者获提醒维基百科限制加入这些内容,得知这些内容会损害维基百科的目标,仍继续有关编辑行为,则可视作破坏处理。

编者间经常存在不同观点,在寻找如何平衡表达不同观点时会产生争议,这时应寻求解决争议,径自认定对方是破坏通常仅会加剧矛盾。编者加入特定观点时有尝试以中立的观点平衡表达不同观点,通常不应视作蓄意损害维基百科的行为,从而不能构成破坏。若有编者为在条目中推动特定观点,而以不合理的篇幅阐述其观点,或删除与其意见相左的内容,则很可能构成破坏。

移动破坏

将页面移动至无关的标题或命名空间。中文维基百科仅容许确认或自动确认用户移动页面,故此类破坏者常会创建沉睡账号以不当获取自动确认权限。

重定向破坏

重定向标题至破坏、胡言乱语、广告、攻击他人的页面,或至不存在或无关的标题;或无合理原因而移除移动页面产生的重定向,使原先链接无法导向正确页面。

链接破坏

更改页面内链接指向无关的目标。

媒体破坏

上传或放置无关或无收录价值的露骨或惊吓媒体、或任何使用媒体损毁维基百科的行为。惟须注意维基百科不会审查内容,上传及放置有百科全书收录价值的露骨媒体并非破坏。

模板破坏

损毁模板Wiki标记式语言。由于模板通常用于多个页面,故模板破坏尤会被严肃处理。较多被嵌入引用的模板通常会获不限期保护以阻挡破坏。

侵犯著作权

蓄意将明知被著作权保护的内容加入维基百科。用户或不清楚添加的内容不符合来源的著作权限制,仅在已告知该等内容侵权后仍重复添加才构成破坏。

格式破坏

无合理缘故损毁页面格式。需注意很多时候编者可能只是因无心之误或测试标记式语言而令页面格式出现错误;格式错误亦有可能是维基百科软件的程式错误造成。用意良好的用户亦可能在不清楚规范,或对如何设计条目格式有不同意见而更改格式,这些都不是破坏而只是内容争议。

鬼祟破坏

较难发现的破坏,如添加看似真实但实质混杂虚构的内容、作出两则破坏编辑后只撤销其中一则、同时使用多重注册或匿名账号破坏、仅为阻止改进页面而撤销合理的编辑、隐藏不当或无关内容……等等。

繁简、异体及地区用词破坏

无正当理由下手动将页面原始码中的繁简或异体字替换为另一变体,或仅为更改繁简、异体或地区词而移动标题页面标题;或删除不同地区的翻译名称或用词,仅保留特定地区之用词。

中文维基百科配置了繁简及地区词转换系统,容许读者在不同变体环境下阅读内容,因此不应手动替换繁简、异体或地区词,而是添加转换标签容许字词在不同变体下自动转换。技术性修复错误转换或繁简混杂造成的链接错误而手动转换异体及地区词,则不构成破坏。

不当增删维护模板

无合理原因或在显然不符合条件的页面下增添或删除{{afd}}{{delete}}{{pp}}等维护模板,或{{policy}}等其他正式标签模板。

篡改他人留言

擅自修改或删除他人在讨论页的留言,不论是否扭曲了留言原意。

制造不当编辑摘要或日志

填写扰乱秩序或冒犯他人的编辑摘要,乃至于创建新账号时选用不雅或冒充他人的用户名,以试图在页面编辑历史日志纪录中留下无法简单移除的痕迹(不能如页面内容般直接“撤销”,只能经管理操作移除)。

恢复破坏内容

有意恢复带有破坏内容的版本,视同添加破坏内容而构成破坏。

蓄意钻规则空子,滥用方针指引漏洞、机制细则及系统设计试图隐藏非建设性编辑均属破坏。

常被错误归类破坏的编辑行为

部分编辑行为常被误统称为“破坏”,但实际应予以分辨。编者不应轻率指控非明显破坏的编辑为“破坏”,否则可能赶走有兴趣参与贡献的编者。

大胆内容更新可能缺乏共识或与不符过往共识,但只要不包含前一章节所列的不当内容,就不应被视作破坏。只要用户的编辑意图是为了改善维基百科,即使重写条目而全盘“覆盖”过往编者的贡献,也不构成破坏。维基百科鼓励编者勇于更新内容,并认可大胆更新对形成新共识的作用

编辑测试

有些新用户会在内容页面测试、学习编辑功能,但不当地将不该属于该内容页面的测试内容发布出来。其他维基人可使用{{uw-test1}}{{uw-selfrevert}}等用户警告模板提醒作出测试编辑的用户,并引导其至沙盒页面继续测试编辑功能。除非用户已经多次获提醒、警告,否则编辑测试一般不视作破坏。

移除或回退非百科性质的内容

并非所有真实的内容都应写进维基百科。移除不符合维基百科的内容方针的内容并非破坏。编者在恢复内容或指控移除为破坏前应先确认确保内容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

添加不符合中立观点的内容

内容如何编写才能大致“中立”常会遇到争议,因每个人心中的“中立”都有一定的偏差,参与维基百科编辑已久的老手也可能添加“不够中立”的内容。不中立内容虽为不当,但添加不中立内容并不构成破坏。

无意间添加错误信息

编者或会误将错误信息置入条目内。若编者确实能为所添加的内容提供有效来源,那其编辑很可能是被来源误导,而非其本身持有添加错误信息损毁维基百科的意图。若编者认为条目的内容真实性存疑,在确定内容错误的情况下可自行移除,并与添加有关内容的编者沟通。

扰乱秩序及固执己见

所有破坏都是扰乱维基百科秩序的编辑,但并非所有扰乱秩序的都是破坏。因意见不同而发动编辑战、假定恶意而提出删除页面等确实构成扰乱秩序,惟仍不属于破坏。编者可参照争议解决指引了解如何应对争议。

删除自己对话页上的留言

用户有权删除甚至清空自己对话页上的留言,此类编辑不应视为破坏。如果讨论页过长,用户可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将其删除、存档或进行总结。但是,请避免只因为是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而删除讨论,这么做只能使他人重复这样的批评,而且使自己像一个忽视批评的人。

如何找出破坏

用户可通过巡查最近更改、留意自己的监视列表及检查条目的页面历史找出破坏编辑,这些页面都会列出编辑版本的条目大小差异及编者留下的编辑摘要,可协助判断编辑是否破坏。条目忽然大幅缩小而编者未提供原因,可能表示内容遭到不当清空;编者在摘要表示编辑是“修正笔误”,而大小差异不合理地大,用户或需检查该笔编辑是否具建设性。

在上述页面中,用户可特别注意由匿名、明显乱改用户名及无用户页(其名字会显示为红字链接)的用户的编辑,此三类用户比较多出现可疑甚至是明显破坏的编辑。部分使用默认编辑摘要(如“修正笔误”)的编辑亦可能隐含破坏。惟需注意,这不代表这几类用户的编辑都是破坏——也有不少未注册用户为维基百科作出偌大的贡献。用户务必先阅读编辑内容,而不是仅通过何人作出编辑及编辑摘要内容为何,从而认定某则编辑构成破坏。

如何应对破坏

任何用户均可撤销破坏编辑,并同时在页面历史用户编辑记录检查及撤销同一或不同编者的其他破坏编辑。用户撤销破坏编辑后,可往作出破坏者的用户讨论页上发讯息警告;若破坏者获多次警告仍未停止破坏行为,用户则可将破坏者提报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布告板,通知管理员介入封禁编者。如果发现有账号多数或全部编辑都是破坏,你可即刻提报该账号而不必发送警告。

如果破坏者创建的新页面纯属破坏,请在页面加入{{d|G3}}提出快速删除

如果某一页面持续遭到多个账号破坏,请将页面提报至维基百科:请求保护页面布告板,通知管理员介入保护页面

如果在页面历史中找不到破坏编辑,这代表可能是页面中嵌入包含模板遭受破坏。页面信息页会列出该页面使用的模板,用户可在未被保护的模板中寻找并撤销破坏。

若页面的“编辑”或“查看历史”按钮被破坏性CSS覆盖,用户可使用键盘快捷键或手动输入URL存取这些页面。

自动确认用户可在参数设置中启用Twinkle小工具,或在自定义JavaScript代码中载入其他反破坏工具,方便进行回退及警告等维护及反破坏工作。用户必须对自己使用工具时的操作负责,滥用工具同样会可构成破坏。

警告用户

警告旨在告知编者其编辑属滥用编辑权限,指明维基百科不容许该等编辑,并表达期望用户遵守规范。

用户可以使用以下模板:

用户可在WP:UTM找到更多警告讯息模板,适用于不同情况;惟自行撰写贴合该编者情况的警告讯息可能更为被警告用户所接受。跟编者(尤其是新手)交涉时,务必尽可能减少使用维基术语,以确保对方不熟悉有关术语仍能理解有关规定。除非编者显然是在蓄意破坏维基百科,用户务必假定编者是出于善意作出的编辑,例如因不了解方针指引规范而作出错误的编辑。

管理员处理破坏

管理员会因应提报性质和内容而有不同的处理。

  • 管理员甚少封禁获警告后已停止编辑一段时间或未曾获警告的用户。除非破坏行为严重或用户账号仅用于破坏,一般而言管理员仅在用户已被告知其编辑行为不当仍继续作出不当编辑下实施封禁。
  • 管理员处理匿名用户、新用户及已有一定编辑经验的用户的提报亦可能有所不同。
    • 流动IP地址因会随机变动,一般不会被封禁太久(一天到数周),已停止破坏的流动IP地址也未必会被封禁;如有证据反映IP地址长期被一名或多名破坏者使用(例如学校IP地址时而吸引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破坏编辑),管理员可能决定封禁更长时间(数个月到数年)。除了开放代理地址外,IP地址甚少会被不限期封禁。
    • 新用户账号获多次警告后仍持续破坏,尤其是缺乏正常善意编辑记录者,通常会被不限期封禁。
    • 已有一定编辑经验的编者较少会作出真正构成破坏的编辑,针对这类编者的提报较多是误将其他问题编辑认定为破坏。当前的破坏布告板不是处理争议或其他行为问题的场所,用户应使用编辑争议布告板其他不当行为布告板等合适地点提报该等不当行为。
  • 用户应在提报后查看提报结果。管理员拒绝封禁被提报用户时往往会留下其决定的原因,用户应参考并理解该等编辑可能不适合提报至当前的破坏布告板。

参见

工具

  • Huggle:专门用于应对破坏的跨平台应用程序
  • SWViewer:网页版本的反破坏工具
  • Twinkle:维基百科内用以日常维护及反破坏的小工具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