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拼音:Dàozàng;注音:ㄉㄠˋㄗㄤˋ)是一部汇集大量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它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道教经典(包括以下道家子书)编排起来,当代习惯以《道藏》为英宗正统十年出版的《正统道藏》和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出版的《万历续道藏》的合印本的简称。

《道藏》所收典籍广泛,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也有医药养生、天文诸子百家书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道教历史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正统道藏》版本,一部原来收藏在北京白云观,现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另一部现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历史

编辑

道藏的起源

编辑

南北朝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的《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的雏形,共著录经书1228卷。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著录道书2040卷。

早期的道藏

编辑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1],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于兵火。

宋朝时,宋真宗笃信道教,他派人用了六年时间编成《宝文统录》4359卷。后来他又派著作佐郎及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2],并且采用千字文编号,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3]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481卷,并雕版印刷,称《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

金朝时,金世宗诏刊补宋《政和万寿道藏》,复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募工补刻,编成《大金玄都宝藏》。道藏增加到6455卷。

元朝时道藏增加到7800卷,称《玄都宝藏》。元刊《玄都宝藏》比《大金玄都宝藏》增加了一千数百卷道书。主要增加全真道道士新撰之著作。然而在元朝中叶,道教在与佛教之间的关于《老子化胡经》的论战中因道教没有证据证明老子化胡说是正确的,而佛教证明了悉达多太子比老聃早生早亡,而且老聃是在秦国终亡的,在《史记》上都有相关记载,道教的势力受到了打击,按照约定,道藏被烧毁。论辩会场上的十名全真道道士剃度为僧,全真道受到冷落,正一道兴起,原因是正一道没参加这场辩论。

正统道藏(1447-2004)

编辑

明朝时又重印道藏。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明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板事竣,印行《正统道藏》,共5305卷,正统十二年(1447年)颁行天下[4]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607年)又刻印《万历续道藏》,增加了180卷。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成512函,经板12万多块,约6000万字,分量超过约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道藏》中的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编排。

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统道藏》经板悉遭焚毁。各地宫观收藏的《正统道藏》印本也因战乱灾祸而存者寥寥。中国现存惟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印本,是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明代《正统道藏》。1926年,上海涵芬楼书馆影印这部《正统道藏》。近年又有一些《正统道藏》影印本,如1977年台湾新文丰公司影印出版的精装本(60册)和1988年中国大陆三家出版社联合影印的精装本(36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也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正统道藏》。

清朝无道藏之大结集。道书纂修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编之《道藏辑要》,除选收《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书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种。《道藏辑要》后书板被焚。光绪十八年(1892),四川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首倡重刊《道藏辑要》,至光绪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辑要》,板存成都二仙庵。近年巴蜀书社重印发行。

中华道藏(2004-)

编辑

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等。

1997年,中国道教协会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后在2004年透过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重新点校、分类编目。增补了旧藏遗漏的重要材料,并选择部分近代发现的古道经,如黄老简帛书、敦煌道经写本、金元藏经刻本孑遗等,补入经书约百余种。《中华道藏》分为四十九册,每册约150万字。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五百多种。

《中华道藏》(线装版)在精装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重要文献,重新进行了核校。全书分为60函,共计5600多卷。线装版共印行220套,将悉数在全球范围内颁赠。颁赠对象包括中国大陆、台港澳及各国著名宫观、图书馆、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

道藏的分类

编辑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 三洞
    • 洞真部
    • 洞玄部
    • 洞神部
  • 四辅
    • 太玄部
    • 太平部
    • 太清部
    • 正一部
  • 十二类
    • 本文类
    • 神符类
    • 玉诀类
    • 灵图类
    • 谱录类
    • 戒律类
    • 威仪类
    • 方法类
    • 众术类
    • 记传类
    • 赞颂类
    • 章表类

道藏的内容

编辑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对道藏的研究

编辑

由于道藏的内容太多,对一个人来说,通读一遍都很难做到,因此至今这部书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对道藏的研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开始的,首先是从科技史学家开始的,更有许多研究者从音乐艺术化学气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献。

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编辑

道藏的书典仿照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被分门别类,因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及四辅(太元、太平、太清、正一)[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唐开元中列其书为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
  2. ^ 《续资治通鉴》记载,大中祥符二年之秋,“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经》。明年(1010)于崇文院集官详校,钦若总领,铸印给之。旧藏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太宗尝命散骑侍郎徐铉知制诰王禹称太常少卿孔承恭校正,写本送大宫观。钦若增六百二十二卷,又以《道德经》、《阴符经》,乃老君圣祖所述,自四辅部升于《洞真部》。钦若自以深达教法,多所建白,时职方员外郎曹谷亦称练习。钦若奏:校藏经未几,出为淮南转运使,奏还卒业,诠整部类,升降品第,多所为也,会著作佐郎张君房,就杭州监写本。”
  3. ^ 曾巩《隆平集》有云:“《道藏经》,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钦若言:《道德》、《阴符》乃老君、圣祖所述,升于洞真部,《灵宝度人经》之次。又总为目录、表、求御制序,诏从其请,赐名曰:《宝文统录》。钦若又言:三洞真经者,无上大罗天玉京元都秘藏之所蕴也。元始天皇真人。象形模写,名曰《天书玉录》,为文字之宗,由是经录符图,诸天灵宝递相祖述,故道经为首焉,《洞真经》、《洞元经》、《洞神经》,总百九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卷,秘在玉京元都三十三天,未尽降世间,开辟后已降之经,一万九千九百七十卷。梁简文帝时,有六千余卷,唐明皇所撰《琼纲》,才三千余卷。徐铉等尝校勘,去其重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王钦若又增五百余卷。《洞真》、《洞元》、《洞神》谓之三洞,《太清》、《太平》、《太真》、《正一》谓之四部。钦若又于,《道藏》中,检阅神仙国姓者,四十人事迹以闻,诏图形景灵宫廊庑。”
  4. ^ 卷一百五十.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正统十二年 二月 十五日)刊造道藏经毕,命颁天下道观。 
  5. ^ 赵无任. 佛教與道教. 佛教叢書. : 168 [202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6) (中文).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组织与分类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辅(太元、太平、太清、正一)。总而言之,道教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研究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