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法语:déconstruction;英语:deconstruction)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大体来说,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解构主义流派补完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结构没有中心,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不稳定的。因此解构主义又被称为后结构主义。德里达认为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作品的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且也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解构主义在学术界与大众刊物中都极具争议性。在学术界中,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太过疯狂。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象征。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解构主义仍旧是一个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定义的困难
编辑在西方哲学中,很难为解构主义下定义。马丁·海德格尔很可能是第一个用这个字眼的人(与尼采式毁坏作对比),虽然我们在英语世界中认识的“解构主义”是一连串翻译后的元素(由海德格尔至雅克·德里达),而且很多人,包括加亚特丽·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保罗·德曼、芭芭拉·约翰逊、约瑟夫·希利斯·米勒等都曾经涉猎过这个范围。
这些作家都抗拒用简单的字句来定义它。德里达被问及解构主义的意思时,他这么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简单而公式化的答案。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写来避开这种令人恐惧的问题。”(德里达,1985)解构主义的意思涉及许许多多的混淆——究竟是一个思想的学派,一种阅读事物的方法(很多人在尝试公式化的定义它时都选择这种解释),或者,有些人称它为“文本物体”(一个在德里达的话中暗示的意思)——而且在尝试限定它的时候,可以决定听取那一个来源的说法。
很多人写了很多东西去定义解构主义,或解释为何界定解构主义的尝试会失败。很多这样的文本(包括那些被认为是解构主义者的批评家)都晦暗艰涩,而且很难总结出来。另一方面,有一种家庭工业就是向那些希望了解解构主义,或定义解构主义的人与不想看原本的人(无论他们的了解程度)解释这个名词。
阳物中心主义以及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编辑解构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对启蒙计划及形而上学的激烈批判,尤其是对柏拉图、卢梭、胡塞尔等哲学家的立派文章,还有其他类型的文章,譬如文学作品。
文本与解构
编辑解构主义更像一种文本分析法。文本如同洋葱,我们要如同剥洋葱一般,将文本的意义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得到文本背后的真实(注意,这个真实是可知的)。由于解构主义更接近于一种文本分析方法,因而在近代翻译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解构主义影响翻译理论的结果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流派的创立。
解构的术语
编辑延异
编辑延异(Différance)有两层意义:一,是向外“扩散”;二,是“延宕”,即语言的意义最终都不可获得。意义只能是一个不断各外扩散的过程。意义的随意性、零乱性、不完整性不断地拆解形而上学的中心和本源,并且拒绝成为新的中心和本源。意义不断地生成、转换,又不断消失,最终消解了意义的本身。中心的消解就意味着取消意义,意义的延异就否定了世界上存在着终极不变的意义。[1]
踪迹
编辑踪迹一词描述延异的动态过程,踪迹指经过磨损而残留下来的痕迹,他若隐若现,既指向此前的状态,又指向此后的倾向,却对自己打上问号。文本是一种意义和词语在其中不断被抹除、不断留下痕迹,其终极目标却永远处于变动和不稳定之中的过程。
书写
编辑举例:德里达解读李维史陀
编辑对解构的批评
编辑当被问及“什么是解构主义?”德里达回答说,“我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回答。我所有的文章都试图把它带出比这更可怕的问题”。德里达认为,解构必然是复杂的,难以解释,因为它积极地批评了需要用语言来解释一切。
缺乏实用性
编辑- 过度强调尊重个人独特性,而缺乏共识的追求。
- 因批判性质的立场,造成不重视历史深度,无法显示具体的理想性格。
- Anything goes的观点容易导致研究仅强调实用性,而缺乏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 有反专业、反理性甚至反教育的潜在危机。
难以理解性
编辑缺乏严肃性与透明度
编辑政治批评
编辑将解构归类为虚无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批评
编辑历史
编辑先驱
编辑其他主题
编辑引用和注释
编辑- ^ 曾艳兵《东方后现代》,199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编辑- 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ISBN 978-0-8014-1322-3
- Derrida, Jacques, "Letter to A Japanese Friend," Derrida and Differance, ed. David Wood & Robert Bernasconi, Warwick: Parousia Press 1985, p. 1.
- Derrida, Jacques, Of Grammatology. Tran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ISBN 978-0-8018-5830-7
- Derrida, Jacques, Positions.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 of Chicago Press, 1981. ISBN 978-0-226-14331-6
- Derrida, Jacques.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 David B. Allison. Evanston: Northwestern U.P., 1973. ISBN 978-0-8101-0590-4
-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ISBN 978-0-8166-1251-2
- Ellis, John M. (1989). Against Deconstru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6754-4
- Johnson, Barbara, The Critical Difference (1981).
- Moynihan, Robert, Recent Imagining: Interviews with Harold Bloom, Geoffrey Hartmen, Paul DeMan, J. Hillis Miller (Shoe String Press 1986). ISBN 978-0-208-02120-5.
- Rorty, Richard, "From Form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辞典.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5446-1622-5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编辑-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w to Deconstruct Almost Anything--My Postmodern Adven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p Morningstar. (Deco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computer engineer.)
- Ten ways of thinking about deconstruction; Willy Maley. (Deconstruction made real short.)
- Deconstructing Deconstructionism[永久失效链接] by Robert Locke, a politically conservative comment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