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海军
纳粹德国海军(德语:Kriegsmarine,意为战争海军)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间的德国海军。战争海军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和魏玛共和国的国家海军,为德国国防军中的海军力量。战争海军起源于一战后《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当时明文规定其吨位总数和禁止潜艇的研制,但在魏玛共和国的海军人员暗中推动下,与外国企业合作研究海军科技。其后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废除《凡尔赛条约》和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舰。在重建的过程里,德国海军曾研制一个特殊的舰种:装甲舰和执行大型造舰计划:Z计划。原本德国海军预计1945年为开战时间,计划建立一支能与头号假想敌: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水面舰队,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德国海军在许多方面都尚未准备,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军去攻击运载英国国内需求物资的商船,并消灭因分散护航而较弱的英国海军舰队[4]。
战争海军 Kriegsmarine | |
---|---|
存在时期 | 1935年3月16日[1]-1946年[1] |
国家或地区 | 德意志国 |
效忠于 | 帝国元首 |
种类 | 海军 |
规模 | 50,000人(1939年) 700,000人(1945年) 二战期间约共有150万人[1] |
直属 | 德国国防军 |
参与战役 | 西班牙内战[注 1]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指挥官 | |
著名指挥官 | 埃里希·雷德尔 (首任总司令) 卡尔·邓尼茨 (次任总司令) 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堡 (末任总司令) 沃夫冈·吕茨 |
标识 | |
海军军旗 (1933年–1935年) | |
海军军旗 (1935年-1938年) | |
海军军旗 (1938年—1945年) | |
陆地单位旗 |
起初德国海军战果颇多,击沉不少同盟国商船,但因为希特勒对水面舰队始终印象不佳,认为其建造缓慢且战果小;而潜艇部队建造速度快,还在法国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后,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的潜艇战中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战果。德国海军随着战事的进行,开始将战力中心自水面舰移往潜艇部队的“吨位战”,而前者逐渐转为存在舰队的功能。德国海军的潜艇数量在战争爆发时是当时世界海军列强中最少者,但因为潜艇总司令卡尔·邓尼茨以狼群战术、先进的通信制度和战略规划而取得所有交战国潜艇部队里最大的战绩。到了1943年德国潜艇在大西洋越来越力不从心,盟军不但破解了密码机和开发了多种先进反潜武器,如更先进的声呐、雷达、深水炸弹,还投入了大量护卫航空母舰和反潜战斗群进行护航;同年5月德国潜艇因为损失过高而放弃了狼群战术,改以单舰巡弋的方式继续作战。战争末期德国海军虽研制了先进的通气管式潜艇,如XXI级潜艇和XXIII级,并投入使用直到战争结束,但仍无法扭转战败的结果。
德国海军的重建
编辑对德国海军的限制
编辑1900年德意志帝国为赶上最后一波的殖民浪潮和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对海军扩建的提倡,而与国际列强展开建造无畏舰的军备竞赛,并建立了一支世界上规模数一数二的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水面舰队——公海舰队——不仅多次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战,还以潜艇部队发起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多艘协约国船只。然而在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虽获得战术上的胜利,却被封锁于港湾中而无法行动。公海舰队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将无法让舰队出击,取得比潜艇部队更高的战果,而其水兵士气日益降低,最后引发了基尔港水兵叛变的德国革命。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根据停战协定,公海舰队需驶入英国斯卡帕湾接受扣押,然而舰队却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海军路德维希·冯·罗伊特少将暗中计划的秘密行动而集体自沉,目的是防止船只被战胜国所瓜分。协约国对此行动极为不满,以德国违反协定为由,将其几近全部有登记的船舶没收、拆走码头设备[注 2]、各大造船厂机具相继被解体,并在往后的条约和限制中对德国海军更加严格。在自沉行动和5艘现代化的轻巡洋舰作为战争赔偿后[6],德国海军仅剩下8艘旧型无畏舰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5])[注 3]、32艘驱逐舰和鱼雷艇[7],数量少、性能也过时,仅能做海防一用。1921年1月1日依照《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成立了新的国家海军,作为魏玛共和国的海军力量。
《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海军的规模与实力,德国只能拥有15,000名的海军人员,规定服役长达25年[5];船舰仅能保有6艘排水量10,000吨以下的旧式战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6]以及额外规定禁止拥有军用飞机、航空母舰和潜艇[8][注 4]。虽然协约国允许替换舰龄达20年的战斗舰与巡洋舰,但限制战斗舰吨位不可超过10,000吨、不得装有口径超过11吋的舰炮,使其功能仅近乎重巡洋舰;而巡洋舰的替换则规定排水量6,000吨,能配装的最大火炮口径仅有6吋;驱逐舰则为800吨、鱼雷艇为200吨[7];这样的缩编使得留下的海军人员都是优秀分子,往后也都成了战争海军中重要的领导人物[9]。
国家海军时期
编辑德国潜艇曾在一战取得辉煌战绩,然而在《凡尔赛条约》禁止建造潜艇和协约国监管后,德国各大船厂虽有世界领先的潜艇技术却苦无客户,这时日本与阿根廷联系了德国数个造船厂,希望购买设计图与转授技术以建立本国潜艇部队。这两个规模庞大的生意使得德国串连了各大造船厂和企业,并由克虏伯发起,联合成立了一家空壳公司:船舶建设工程局[10][11],其总部设于荷兰海牙,以躲避凡尔赛条约的监督。船舶建设工程局存在目的除了为整合各造船厂技术和资源、联合接订单外,也要和国际潜艇技术接轨,使德国不至于落后,但到了1925年船舶建设工程局经营不善,在面临倒闭的情况下,德国海军私下与其公司人员联系。德国海军也透过一个名为“结算咨询公司”的空壳企业加入了船舶建设工程局的投资,并在之后注资了100万马克[10][11],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10],还额外许诺每年补贴12万马克[10][11],德国军方要求该公司为将来德国重建潜艇部队时,能以新技术与设计予以支援;因此,原本为国内造船业而存在的船舶建设工程局转型为德国海军专门的研究机构[11]。除了船舶建设工程局外,海军还接触了其他民间企业,同时进行水雷、鱼雷磁触发引信和舰载机液压弹射器的研究。
1920年国家海军首任海军总司令保罗·贝恩克上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打算重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其组建目标为保护近海,他认为德国海军的舰只过于老旧,必须大量汰换。他下令组建两支战队:北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2],用来控制波罗的海海口,以防止法国与波兰联手对付德国[12]。1925年德国战后建造的第一艘轻巡洋舰:恩登号下水,该舰完全照条约要求建造,其后又相继建造了新式的海鸥级鱼雷艇[12]和狼级鱼雷艇[12],为战后德国海军赶上国际技术的第一批新舰队。1924年贝恩克的职位被汉斯·曾克尔上将所取代,曾克尔任内最后一年正值第一批旧式战列舰达到合约要求,允许汰换的时候。这时军方内部对于以何种军舰来取代旧舰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是建造远洋用重巡洋舰还是近海防御的铁甲舰[12],最后以条约的要求设计了一款新式的舰种:装甲舰,主要特征为战斗舰等级的火力、航速快和轻装甲。然而在装甲舰首舰:德国号于1931年下水前,魏玛共和国国会议员注意到了结算咨询公司的存在,反对重新武装的议员使议会下令调查,结果幕后的各研究机关[注 5],以及同意资助的海军高层人员一一被揪出,包括曾克尔上将,也因此下台退役,重建海军的工作受到了打击。但新上任的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上将很快地控制了混乱的局面,他亲自前去会见政府成员,说服海军重建之必要性,政府态度因而从不满转为支持[11][13]。雷德尔还将同时期的研究多加了货船改装为伪装巡洋舰和将渔船改装为扫雷艇的计划,还规划了一个平民飞行训练计划,为往后要建立的海军航空兵做准备[13]。船舶建设工程局也接连接获土耳其、芬兰、西班牙和苏联的潜艇订单,德国海军也因此获得大量宝贵的技术与大规模生产资料[11]。1933年10月德国海军秘密在基尔设立一所标明“反潜防御学校”的军校,实际上在训练潜艇舰员[14][15]。
纳粹党与Z计划
编辑1933年1月纳粹党成为德国执政党,希特勒支持雷德尔重组海军舰队,并多次保证会极力避免与英国的战争以争取时间。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宣布单方面废止《凡尔赛条约》,并将国家海军被改名为战争海军。英国对于德国重整军备的动作颇为担忧,为保持两国较不紧张的关系,于1935年6月18日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缓和了英国国内对另一场海军军备竞赛的担忧[注 6],但德国受益更多:德国可以装备潜艇,并能建立规模为英国皇家海军35%总吨位的舰队[17],总吨位约40万吨[6],其中战列舰总排水量为18万[18],这也限制了新建造的4艘战列舰,每艘排水量皆不能超过45,000吨;而潜艇部队则为英国潜艇的45%[19]。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拥有12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54艘巡洋舰和169艘驱逐舰[20],认为即使德国违反此协定,也有足够余力对付德国[注 7]。6月29日,在条约签完仅11天,第一艘新潜艇:U-1号潜艇 (1935年)就在基尔军港下水服役[14]。虽然德国潜艇已可正常装备,但希特勒不想暴露其战争野心,未批准大规模的潜艇生产计划,并表示希望一切问题借由外交手段解决,重整军备不过是将德国变回一个“正常”的国家,对英国释出没有要进行军备竞赛的善意与争取国际的同情。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军官宣布可能必须动用武力来解决一些领土问题,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继德奥合并和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于1938年9月开始要求海军作战部拟定对英国的战争,即是后来的“Z计划”,并于1939年1月27日被希特勒所批准执行[22],并给予优先于其他军备的资源[23]。Z计划是以英国皇家海军为主、法国海军为副假想敌为对象,设计的6年大型水面舰队建造计划。意在英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建立起一支能与其匹敌的舰队,并以大规模的舰队进行战略性的部署作战。此计划规模非常庞大,若如期完成,德国海军将拥有能与皇家海军相搏的实力。Z计划内容有数种版本:
第1种版本[24] | 第2种版本[25] | 第3种版本[26] | ||||
---|---|---|---|---|---|---|
战列舰 | 6艘56,000吨级与两艘42,000吨级 | 10艘 | 8艘 | |||
装甲舰 | 3艘 | 15艘:12艘20,000吨级与3艘10,000吨级 | 3艘 | |||
战列巡洋舰 | 3艘31,000吨级 | 10艘 | 5艘 | |||
航空母舰 | 两艘 | 4艘20,000吨级 | 4艘 | |||
重巡洋舰 | 5艘 | 5艘 | 5艘 | |||
轻巡洋舰 | 44艘 | 16艘轻巡洋舰与22艘5000吨级搜索巡洋舰(Spähkreuzer) | 13艘 | |||
驱逐舰 | 68艘 | 68艘 | 68艘 | |||
潜艇 | 249艘 | 249艘 | 249艘 | |||
其他 | 90艘鱼雷艇 | 90艘鱼雷艇 | 90艘鱼雷艇与302艘S艇 |
海军战略与建军路线
编辑一战到二战的海军思想
编辑Z计划的结构是由德国海军两种的战略思想集结改良而成,最初德意志帝国海军是一支由陆军将领担任指挥的小型舰队,陆军的战略与战术上也影响海军甚剧,其后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过去主张“风险理论”[注 8]与引诱敌人部分兵力来进行舰队决战的想法[21][27],但其因为德国地理位置的致命缺陷,导致一战中期日德兰海战爆发、与英国整支大舰队交火后,公海舰队被封锁[27],因为提尔皮茨个人的影响力甚剧,德国海军直到魏玛共和时期仍有保持其战略观点[27]。1926年,沃夫冈·魏格纳海军中将首次提出了地缘战略和存在舰队的应用理论[27],并对海军内部提出德国对英国的地理劣势重要性、战略目标的检讨,认为提尔皮茨在海战中过于注重消灭敌人舰队的有生力量,而没有将其作以更灵活的应用,专注进行破交战[27]。德国在地理位置上一直处于不利位置,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位于大西洋西侧,而德国附近的海域仅有北海和波罗的海,德国舰队在试图穿越抵达至大西洋前就会遭到英国其近于本土的舰队攻击,且能有效的支援,反之德国则无[27]。魏格纳虽提倡控制海上交通线和在地缘战略上有其着眼点,却过度轻视了英德两国的舰队质与量上的差距,认为地理优势可以完全弥补一切[27][注 9]。即使如此,因为一次大战提尔皮茨理论的失败,德国海军转而认为魏格纳的“交通控制”理论才是其海军发展的进取核心[27],并在军中刺激许多年轻军官的其相关战略研究,但也受到保守军官的批评[27]。魏格纳提出新海军思想的同时,德国海军正开始规划重建舰队的工作,正需要一个军事学说来决定路线,新海军思想中以胡戈·冯·瓦尔代尔-哈茨的《明日的海战》(Naval Warfare of Tomorrow)论文对其观点的叙述最为完整与极端,认为舰队间的战斗已过时,将来海战的发展会转为对海上贸易线—商船的攻防战[27],而1920年代的德国海军也接受了此思想[27]。
水面舰队与潜艇的联合作战
编辑雷德尔是反对魏格纳理论的保守军官之一,在担任海军总司令期间亦曾查禁其思想,然而在他所提出的Z计划就有其交通战的想法,同时也结合以优势兵力进行巡洋舰决战的提尔皮茨主张。雷德尔认为北海能以一支战斗舰队来突破英军的封锁,同时派出多艘巡洋舰、潜艇进入大西洋和其他英国通航线进行交通战[28],迫使英国为保护船团而大量采用护航船团,分散皇家海军的实力,进而相继消灭护航母和本土舰队[21]。这样的战略不但能造成英国大量物资的损失,也能牵制敌人相当可观的军力,而潜艇在一战中的失败被认为是因为单艘作战能力不足,才会被已分散的护航兵力所击败[21],若结合水面舰队和潜艇就能解决此问题,同时潜艇的存在更可限制船团的队形,让水面舰队的攻击更为容易[27]。也因此,除了早期制造的3艘德国级装甲舰,Z计划仍要继续建造这种以商船和脆弱的护航母为主要攻击对象、而非主力战列舰的军舰。
潜艇战斗群舰队
编辑时间 | 1935年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39年9月1日 | 制造中 |
---|---|---|---|---|---|---|---|
I级 | 2 | 2 | |||||
II级 | 20 | 4 | 4 | 2 | 2 | 32 | |
VII级 | 4 | 6 | 9 | 2 | 4 | 25 | 35 |
IX级 | 6 | 4 | 3 | 13 | 19 | ||
X级 | 4 | ||||||
XI级 | 4 | ||||||
已完成 | 14 | 21 | 1 | 9 | 12 | 57 |
除了雷德尔的Z计划舰队外,德国海军中有另一派不同的主张,就是卡尔·邓尼茨上校的潜艇战斗群理论,也是形成日后的狼群战术核心。邓尼茨认为只要持续进行“吨位战”,让英国建造新船只的速度低于被击沉的速度,就能减少英国海上通航线运回本土的物资,包括战争工业所需要的一切原物料和人民所需的粮食,进而对德国投降[30]。邓尼茨曾在一战中指挥过潜艇,根据经验他认为若要攻击英国的护航船团,唯一的方法就是将潜艇集中并分为多个“群”,进行严密的战术控制和协同战斗。邓尼茨在《英德海军协定》签下后,提出了大型的潜艇建造计划,主张将全部用于建造德国水面舰队的资源用来制造潜艇,其中以制造大量机动力强、适合远洋作战的中型潜艇(即指VII级潜艇)最为重要,至少要300艘[31],其中100艘在海上巡弋、100艘在往返基地与作战海域、100艘在基地修整待命[32],并保持与其他类型潜艇3:1的比例。起初他的计划不被海军总部所接受,海军总部认为未来潜艇仍会是单独作战的型态[31],比较适合建造拥有较大口径舰炮和长续航力的大型潜艇(即指I级潜艇),即将潜艇用于类似巡洋舰的功能[31]。这个争论直到1939年夏季多次对英国护航船团攻击的演习后,邓尼茨才说服了海军总部[31]。然而即使已经说服了雷德尔和希特勒,德国仍没有将潜艇的生产放在第一位,也因此大战爆发后狼群战术迟迟无法实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战争初期
编辑1939年8月19日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对海军下达战争动员令,将所有海军舰艇进入至备战状态,雷德尔认为动员令不久即会解除,英法两国会妥协但泽的领土纷争,但在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其中战争海军参与了西盘半岛战役和炮轰但泽湾)后2天,两国对德宣战。当雷德尔听到宣战消息时,他说道:“现在,水面舰队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现出他们懂得如何英勇赴死[33]”。在Z计划才刚起工的情况下,德国海军此时能出战的只有2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舰、两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和共34艘的驱逐舰和鱼雷艇[23],邓尼茨在日后说道:“早在战争爆发时,我们就被打败了,因为德国并没有在海上做好万全准备[33]”。德国最高统帅部迅速拟定了作战计划,雷德尔以早就派遣于海外的两艘装甲舰发起攻势,开始攻击盟军船只;而邓尼茨则赶紧派遣潜艇进入大西洋,德国官方宣布“无论是否悬挂中立国之旗帜都将会攻击”,此时潜艇数量少以及希特勒下令潜艇必须遵守《捕获法则》行事而难以有重大战绩,邓尼茨还是希望在英国启用护航制度前尽可能多击沉一些船只。9月3日开往美国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因为意外而被U-30号潜艇 (1936年)潜艇击沉,成为开战后第1艘被德国海军击沉的船只[34],英国认为德国已启用无限制潜艇战的作战模式,于是以护航制度来因应。英国在9月份被击沉了43艘船,但开始护航后就只被击沉1艘。由于英国已启用护航制度,邓尼茨想进行狼群战术来因应,但潜艇数量太少,因而在第一次的集结过程中被击沉3艘。9月30日在邓尼茨的说服下,希特勒下令潜艇部队不必遵守《捕获法则》而使得潜艇的猎杀战果大有上升,但数量仍是非常的少。英国方面对护航制度存有歧见,一方认为它是一种防守而无实际成效,应额外组建猎杀潜艇的舰队;另一方又认为不该浪费护航兵力,导致其制度没有贯彻实施。德国水面舰队则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损失了斯比上将号,其后又有2艘轻巡洋舰被英军潜艇重创,于港中修补,雷德尔派遣了数艘伪装巡洋舰于海外攻击商船,其他舰只则留在军港中。
虽然陆上西线一直维持假战状态,但到了1940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曾利用挪威领海封锁德国舰队,以及希特勒担心其阻断瑞典铁矿砂的运输和维德孔·吉斯林的游说,德军于4月9日发动威瑟演习作战进攻挪威与丹麦,海军同陆空军协同作战,德国虽然最后成功占领各目标,但海军表现颇糟,损失了1艘重巡洋舰、两艘轻巡洋舰、10艘驱逐舰和4艘潜艇,同时也因为鱼雷性能问题导致潜艇攻击战果少、艇员士气低落。威瑟堡行动的结果对于德国海军战略拥有决定性的影响,使德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获得了从日德兰至北角的所有港口。1940年5月德军发起春季攻势占领法国,英国远征军撤退至本土,之后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因德国海军在挪威的损失、替登陆部队护航得交由空军,之后因为不列颠空战失败而无限期的推延,雷德尔因此而继续派遣军舰前往大西洋攻击商船。
“第一段美好时光”(1940年7月至12月)
编辑法国投降为德国攻击英国海上通航线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德国潜艇不必再从威廉港出发,耗费油料和一星期的航行时间才能进入大西洋[35],能够从法国港口更有效的触及英国海上生命线,大西洋上的潜艇活动数量也因此增加了25%[35]。由于法国沦陷,德国即将进攻英国本土,皇家海军舰队多调回待命,海上护航兵力变得相当薄弱,在1940年6月和7月每一支船团仅配有一艘军舰护航,而护航母与岸基飞机的反潜设备只能对付水下目标而不能对在水面攻击商船的潜艇,再加上英国因为担心受到空中德国军机的攻击而要求所有商船改以爱尔兰往苏格兰的北海峡航道航行[36],导致航线拥挤,德国潜艇得以在1940年7月至12月于获得重大战果,艇长称其为“第一段美好时光”,光德国潜艇就击沉了278艘商船,共1,492,054总吨数的物资。大西洋运输物资的损失直到1940年9月2日美国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透过《基地驱逐舰协定》提供了50艘驱逐舰给英国,情况才稍有改善。这段时间里虽然德国潜艇战果丰硕,但因为潜艇数量太少,难以发起狼群战术,虽然邓尼茨曾利用意大利的潜艇试图贯彻此战术,但因为人员训练和作战方式等问题而作罢[37];同时也因为缺乏长程侦察机而无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获得更大的战果。
1940年 | 德国潜艇 | 意大利潜艇 | 伪装巡洋舰 | 重型水面舰 | 长程轰炸机 |
---|---|---|---|---|---|
7月 | 38/194,922 | 11/67,494 | |||
8月 | 54/283,386 | 2/13,593 | 11/61,767 | 2/8,973 | |
9月 | 52/265,737 | 3/7,669 | 8/65,386 | ||
10月 | 61/344,513 | 4/15,591 | 4/30,539 | 2/6,420 | |
11月 | 34/173,995 | 1/4,866 | 9/74,923 | 8/60,332 | 7/34,806 |
12月 | 39/229,501 | 7/27,976 | 5/25,904 | 3/20,971 | 1/4,360 |
总数 | 278/1,492,054 | 17/62,695 | 48/326,013 | 11/81,303 | 12/54,559 |
俾斯麦号战斗舰的沉没
编辑德国水面舰队于1940年10月派出数艘装甲舰、重巡洋舰和伪装巡洋舰由北海进入大西洋攻击商船,在海上大有斩获,迫使英国作好战斗以迎击。1941年5月18日德国海军发起莱茵演习行动,企图由欧根亲王号和俾斯麦号组成破袭舰队,突入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作战(破坏英国的海上交通线)。此计划曾遭舰队司令君特·吕特晏斯的反对,他指出将此作战延到两艘战列巡洋舰(指的是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它们曾在4月上旬受创,进入布雷斯特翻修,而皇家海军又于此港外布下多处雷区,使得出勤时间一延再延)做好准备再进行[39],但遭雷德尔驳回,他指出若是到夏季才开始执行将会失去天候和昼短夜长这两个有利条件[39];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已在准备巴巴罗萨作战,陆军和空军的需求将为最优先,若不在海上取得惊人胜利,难使希特勒继续支持海军舰队[39]。之后,在5月24日爆发了丹麦海峡海战,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击沉皇家海军的旧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40],而在3天后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搜索拦截俾斯麦号,并将其击沉。莱茵演习行动以德国海军的失败告终,使得希特勒对大型水面舰的兴致降至谷底,成了水面舰队和雷德尔的转捩点,也显示皇家海军已开始集结舰队反击。到了11月皇家海军也消灭了所有在外巡弋的德国伪装巡洋舰。
英国反击与苏联、美国参战
编辑德国潜艇部队的战绩于1940年10月达到最高峰,也开始使用狼群编队,但其后因为冬季的到来略有下降。英国则开始组织反击,重组了护航制度、将西航道司令部由普利茅斯改至利物浦[41]、更换指挥官和进行更严谨的海空军合作,英国透过政府密码研究协会,对德国潜艇的电文和通信进行拦截,判断其出没位置,并向海军部提供适合的航线与护航母艇资讯,此举大大改进了护航的效率。由于英军的反潜技术有了相当的经验,在1941年3月击沉了不少潜艇(英国每损失五艘商船就击沉一艘德国潜艇),其中还损失了3名王牌艇长。邓尼茨此时拥有的潜艇数量仍仅有27艘,他决定派遣它们前往更西边的航道,护航战列舰和岸基飞机所不及处。1941年5月德国潜艇U-101被盟军所俘虏,并获得一台通信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同时也改善了测向仪技术、雷达系统。
美国方面,罗斯福对德国潜艇态度越来越强硬,1939年9月23日美国就发表《巴拿马宣言》,划分了一个海上中立“安全区”[42],提供美国军舰保护该海域的船只,其后又有《驱逐舰协定》和《租借法案》、同意英国军舰于美国造船厂检修、还将其安全区向东延长,到了6月美国还驻军于冰岛,也使得德国与美国海军的关系越来越紧张。1941年6月英国破解了恩尼格玛密码,为反潜和护航作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但因为邓尼茨察觉到有异,下令将保密制度升级,英国的密码优势并未维持太久,反而被德国破解了英国海军部的密码。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并调拨了相当的资源在对苏战争上,且要求邓尼茨不得攻击美国船舰以免其参战,英国则宣布将会支援苏联一切作战物资,并透过北冰洋航线送达。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美国因此对日宣战,德国也在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战场范围因而扩大了。
“第二段美好时光”(1942年1月至8月)
编辑1942年 | 美国东海岸 | 墨西哥湾 | 加勒比海 | 安的列斯群岛 | 北大西洋 | 中大西洋 |
---|---|---|---|---|---|---|
1月 | 23/142,320 | 25/128,718 | ||||
2月 | 31/199,695 | 18/88,981 | 5/18,938 | 15/95,617 | ||
3月 | 48/265,737 | 3/20,131 | 11/55,563 | 8/26,430 | 9/52,857 | |
4月 | 43/137,960 | 7/49,396 | 7/40,564 | 3/15,744 | 2/11,534 | |
5月 | 34/250,813 | 26/150,277 | 29/117,319 | 19/85,946 | 15/82,879 | |
6月 | 29/13,341 | 18/83,444 | 39/177,625 | 18/113,369 | 18/91,355 | |
7月 | 21/112,910 | 15/48,991 | 12/60,544 | 11/29,685 | 8/56,932 | 15/96,416 |
8月 | 20/109,087 | 21/110,911 | 38/202,189 | 16/72,826 | ||
总数 | 229/1,022,776 | 59/282,712 | 128/623,083 | 92/454,976 | 110/699,864 | 42/233,633 |
邓尼茨在1942年年底只有90艘潜艇,他认为要对美国发起攻势,在最短时间内击沉大量物资(每月810,000吨[44]),以免其造船速度和反潜准备的增加导致大西洋海战德国失败。然而德国最高统帅部因为北非和马耳他战事告紧,一直要求邓尼茨挪出兵力前往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域,邓尼茨认为那是无谓的浪费[45]。他策划了以美国船只为主要目标的击鼓行动,由于美国没有使用护航制度而不使用狼群战术。美国因为太平洋战争而调移了许多原本可用来攻击潜艇的军舰,《租借法案》也转移不少驱逐舰给了英国,使得美国本土海域缺乏防御,美国海军总司令恩斯特·金恩上将认为在护航船舰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护航船团没有意义,只有在拥有必要资源时才组建[46]。德国潜艇于1942年1月至8月在美国东岸大有斩获,并称其为“第二段美好时光”。
美国东海岸负责反潜作战的大西洋舰队所组建出的反潜艇队也多为不适合此作战的船只且缺乏训练,而从美国陆军航空军征调用来作为反潜机的B-17和B-24也因为陆海军指挥权和从轰炸机转为反潜机不适应而有各个问题[46]。德国潜艇则因为每天截获许多盟军商船所发出的无线电讯号而大肆攻击船团,美国则在反潜作战上缺乏搜索与追击的实战经验,海空力量也没有协同,深水炸弹等武器性能也低落。一直到5月美国海军才开始了护航制度并对反潜制度加以改进。邓尼茨因为美国东海岸防御能力逐渐增强,他开始将潜艇派到防御松散的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等其他海域以维持吨位战计算所需达到的每月击沉数。1942年夏越来越多德国潜艇下水服役,邓尼茨因而恢复启用狼群战术,还有派遣潜艇运输秘密渗透破坏单位进入美国[47]。
海军战略转移
编辑德国战略上因为援苏船队的存在[注 10]与英国多次派出突击队登陆挪威进行破坏行动,使希特勒认为其试图在斯堪地拉维亚半岛登陆反攻,他对此说道:“挪威是这场战争的‘命运之地’”,要求“每一艘可动用的船舰都要部署于挪威。[49]”,希特勒尤其要求从位在法国的主力舰穿越英吉利海峡,协防挪威,海军作战部便拟定赛博勒司行动,成功移防了3艘主力舰和6艘驱逐舰,此外还向邓尼茨征调潜艇。邓尼茨认为此举使得大西洋海战原本就已显不够的潜艇兵力更加不足[50][注 11],但仍派遣了20艘潜艇。同时主力舰转往挪威也象征了德国海军放弃了远洋作战[52]。1942年驻防挪威的德国海军舰队有5艘主力舰和10艘潜艇,其中对盟军战略部署最大的就是提尔皮茨号战斗舰。
1942年3月14日希特勒下令将北极船团定为与俄国战役相关的重要战略目标,要求将其彻底阻绝。但运往摩尔曼斯克港口的船团仅受到德国在挪威的海空军零星攻击,主要是德国燃料短缺,严重限制了舰队的作战能力,1942年4月德国海军仅能获得月需求量10%的燃料[注 12],但潜艇因为使用柴油而未受影响,成了该地区真正的攻击主力。1942年12月31日在挪威北海爆发了巴伦支海海战,错失歼灭援苏北极船队的机会,希特勒对此结果十分不满,也成了德国水面舰命运的转捩点,下令拆毁所有含驱逐舰的舰队和取消水面舰的建造,将舰上的火炮、装甲与官兵用以加强大西洋长城的防御设施,雷德尔抗辩无效后就自己请辞了[注 13],而邓尼茨则被任命为新的海军总司令。邓尼茨虽为潜艇指挥官但了解舰队存在之价值,他说服了希特勒保留了水面舰队(但停止了建造),改将海军资源都投入潜艇中。在1943年发生的北角海战中,皇家海军击沉了沙恩霍斯特号,之后大多数德国水面舰退至港口作为存在舰队,牵制皇家海军的部署。而提尔皮茨号战斗舰不断地穿梭于挪威的峡湾中,盟军认为其对援苏商船运输造成非常大的威胁,持续以各种行动试图瘫痪或击沉它,最后在1944年的问答集行动中成功击沉,从此德国水面舰队也无对盟军实际的影响力了。
潜艇战转捩点
编辑和水面舰队驻于挪威的情况相比,大西洋海战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投入之兵力甚多,邓尼茨取得了希特勒的信任加速生产潜艇,1943年的狼群规模越来越大。德国海军参谋本部认为在1943年同盟国可建造1,080万吨的新船(实际上是1,238.4万吨)[56],因此平均每月都应要击沉总计900,000吨的船只。在2月最后10天击沉了28艘船(183,650吨)、3月的前10天共击沉41艘船(229,949吨)、后10天又击沉了44艘船(282,009吨)[56]。在德国潜艇大有斩获的同时,同盟国也在进步,包括改良超远程飞机和使用新式反潜装备、“利式”探照灯、刺猬炮和新型深水炸弹等,德军用来躲避盟军的雷达装置和密码机也遭破解,盟国护航船只开始大量出现护卫航空母舰,也开始从英国本土轰炸德国潜艇制造厂,反潜人员的技术也逐渐进步,潜艇更是无法应付飞机这种“不对称”的战斗兵种,盟军巨大的生产力也令护航母艇大量增加,也开始组建了“支援群”,专配于护航船团对潜艇采取攻击。
德国潜艇的损失开始增加,2月有14艘被击沉、3月13艘、4月12艘,但到5月22日该月的损失就有31艘[56]。到了5月底邓尼茨认为吨位战已经宣告失败,盟军已获得战略主导权,但他还是派出潜艇于海上游猎(单艇巡弋),9月和10月德国潜艇仅击沉了9艘船,但却损失26艘潜艇。邓尼茨在记事本上写道:“很显然,潜艇除了对敌人的牵制作战外已毫无作为。”但他还是持续生产潜艇。邓尼茨打算使用新式潜艇继续与盟军作战,他和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将潜艇制造厂规模扩增,把每一个零件在各个不同地方生产再送到同一处组装,大大增加了效率和抵抗盟军对船厂的轰炸[57]。
战争后期
编辑1944年纳粹德国节节败退,苏联红军从东部直捣德国本土,同时盟军也在法国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海军虽然派遣潜艇拦截登陆船只却战果极小,己方还损失多艘潜艇。不过在东部的波罗的海,尚保有制海权的德国海军仍能以残存的海军水面舰以炮火支援陆军逐渐撤退。德国东普鲁士的平民怕落入红军手中将被报复,海军组织起所有力量进行撤退,展开汉尼拔行动,成功抢救了200万名平民与300,000名士兵。到了战争最后阶段,邓尼茨还计划动用所有潜艇进行攻势,但仍无法挽回局面,在战争最后5周内共有83艘潜艇被击沉[58]。海军还曾组织了小规模的步兵师到前线与陆军并肩作战[59]。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根据其遗嘱任命邓尼茨为联邦大总统和国家元首。5月2日邓尼茨在弗伦斯堡组成新政府,5月5日邓尼茨命令所有U型潜艇停止攻击行动及返回基地。海军总司令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堡于1945年5月代表战争海军签署投降书[60]。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战争海军则到1946年才正式解散[1]。
其他战区
编辑自从意大利于1940年6月对英法宣战,就开辟了地中海战场。从1941年9月到1944年5月约有62艘德国潜艇穿过英国直布罗陀基地前往地中海,击沉了数艘盟军军舰和商船,德国潜艇在此主要任务是打击通往地中海英国马耳他基地的补给、支援意大利海军与掩护北非埃尔温·隆美尔的德意志非洲军海上补给线,然而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一艘地中海战区的潜艇回到他们原本的基地,它们多在战斗中被击沉或是投降时凿沉[61]。邓尼茨认为德国海军在吨位战上不应浪费数量已经算少的潜艇赴往其他战场,大西洋才是决定性战场,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62](主要原因是雷德尔于1940年建议希特勒将主战场转往地中海[63])。
除了地中海外,战争海军还派遣潜艇和伪装巡洋舰前往太平洋、西非海域和印度洋击沉盟军商船,德国潜艇在此区常停驻于日本军港,少数之后成为了日本潜艇。
另外还有在波罗的海与黑海和苏联舰队交战,同时维持东线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
战后
编辑战争审判
编辑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中的雷德尔和邓尼茨于纽伦堡审判中被起诉;英国海军坚决反对起诉两人,根据纽伦堡历史学家约翰·图萨斯(John Tusas)的报告,“英国海军认为德国海军进行的是一场合法公正的战争…,他们明白关于海军战争的法律是非常不严谨的,执行起来会有机可乘…[64]”。英国法学家汉佛雷·瓦多克认为:“审判德国海军会面临法律难题”,图萨斯还因此总结指控德国海军的证据是“不可靠和虚弱的”[64]。美国海军高层也有其同感,因为他们自己也在战争中对日本发起了无限制潜艇战,且不会营救落水者,有时甚至还会攻击其救生艇上的船员[64]。然而因为受到苏联和法国政府的坚持,以及其在纳粹德国重要的政治地位,两人仍被起诉。雷德尔因为在战争爆发之初已有高级职位(海军总司令),对以海军帮助希特勒的战争行动有其责任,3项主要罪名:“发起侵略战争”、“制订侵略计划”和“犯有战争罪行”皆起诉(危害人类罪没有起诉),但仅有制订侵略计划判决有罪(威瑟堡行动)。虽然此判决引起部分争议,雷德尔最后被判决终身监禁,然而在判决时的1946年他已有70岁高龄,故因而减刑并在1955年9月获释[64]。对邓尼茨的审判中,第1条的“发起侵略战争”由于战争爆发之初邓尼茨仅为上校军衔而无罪;第2条的“制订侵略计划”虽然邓尼茨作为海军军官仅是听命行事,但陪审团仍判决其有罪[64];第3条的“犯有战争罪行”案例主要集中于拉克尼亚命令,指控邓尼茨于1942年12月发布该命令,要求艇长不营救落水者并暗示杀死幸存者。然而邓尼茨辩护律师提出多项证据作证绝无此事,且证人之言词有其漏洞,美国的太平洋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上将也给予相关资讯,纽伦堡法庭的美国大法官弗朗西斯·贝弗利·比德尔宣称:“德国人发起的潜艇战争比美国的还要公正[64]”,并不支持邓尼茨在这项罪行上有罪,但法国与苏联法官坚持其有罪,最后宣判有罪,判处10年监禁(纽伦堡法庭中被判有罪者最短的刑期)[注 14]。
解散与改组
编辑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只剩下少数军舰由战胜国处置。齐柏林伯爵号被苏联当作舰艇与战机的靶船。而大部分的驱逐舰和鱼雷艇则编入盟军的舰队中,驱逐舰被瓜分,莱比锡号载满毒气被拖往北海击沉,纽伦堡号进入苏联海军服役,改为马可罗夫上将号(Admiral Makarov);欧根亲王号则是被美国使用于十字路行动,测试水下核爆对水面船舰的伤害程度;挪威和丹麦得到少数鱼雷艇。这些驱逐舰于1950年代纷纷退役,而一些鱼雷艇则在1960年代回到了德国。为了进行战后的扫雷作业,英国从1945年6月至1948年1月聘请德国水手和扫雷艇人员,组织了小型的“德国扫雷部门”[66],其中有前战争海军27,000名人员和300艘船只[67]。1956年西德加入北约组织,一个新的海军组织诞生:联邦海军。有些如埃里希·托普和奥托·克瑞奇米尔等前战争海军指挥官继续为联邦海军服务;战后不久东德的人民海军也跟着成立,1990年两德统一后,海军改名为德国海军。
指挥结构与人员编制
编辑战争海军的指挥体系基本上与国家海军相同,希特勒是德国全军统帅,德国国防军设有德国海军总司令部,由战争海军总司令(Oberbefehlshaber der Kriegsmarine)指挥。下辖海军参谋长指挥的海军参谋部和海战指挥部[68]。
德国海军还依照地区划分海军集团司令部,下面再分为各地的海军最高统帅部,如北海海军最高统帅部,各辖有舰队,每支舰队各由一将官负责,并统一听从舰队司令(Flottenchef)的指挥。海军中各不同的舰种和兵种也有各统一指挥官,如战斗舰总司令、巡洋舰总司令和潜艇总司令等[68],另外还有海军保安部、侦查部和负责沿岸巡逻、扫雷、攻击船团与侦查任务的6支飞行中队(配有Fw 200长程轰炸机,但由空军负责培训和调度)[69]。陆上单位除了数个海军炮兵营外,到战争后期还有少量海军步兵师(并非专职登陆作战的部队,而是海军水手所构成的陆上战斗部队)[70]。
任 | 最高军衔 | 名字 | 任期 | 备注 |
---|---|---|---|---|
1 | 元帅 | 埃里希·雷德尔 | 1935年7月1日 - 1943年1月30日 | |
2 | 元帅 | 卡尔·邓尼茨 | 1943年1月30日 - 1945年5月1日 | |
3 | 一级上将 | 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堡 | 1945年5月1日 - 1945年5月9日 | 之后自杀身亡 |
4 | 一级上将 | 瓦尔特·瓦瑟洽 | 1945年5月23日 - 1945年7月22日 | 盟军指派担任 |
招募与训练
编辑20年代时因为德国经济凋敝,不少人前来海军谋求一份工作,德国海军因而吸收大批志愿者,同时也有许多技术人员。在希特勒恢复征兵制后,标准年龄是17岁到23岁[71]。应征者除了附上个人资料、政治信仰、教育程度外,还要求血统证明。通过基本审查后还要经过6个月的技术实习才能正式入伍,并获得一份军人通行证。招募进入海军所得最高军衔是高级士官长,并要求他们签订至少12年的服役合约,而希望晋升军官者更要服役长达25年[71]。基本军事训练完成后,候补军官还有105天的航海训练、14个月的巡洋舰航海训练、1年的海军学院学习课程、6个月的专业技能训练和1年的舰上实战训练。战前德国海军每年招募13,000人入伍,其中只有33%能通过严格的潜艇艇员资格审查,而这其中又只有60%的人最后能进入潜艇部队中。到了1942年,海军每年征召42,000人[71],但潜艇部队一直有所缺额,后来还从其他军种中转调人员,经过短期训练后进入服役。潜艇部队训练起于1933年的基尔反潜学院,使用第一训练舰队的II级潜艇进行操作(U-1~U-6号),还要教授潜艇构造、技术、推进系统等课题[71],后来训练舰队持续扩编,直到战争结束时共有4个训练舰队[71]。
船舰武装
编辑水面舰
编辑航空母舰
编辑战争海军在雷德尔的推动下,于Z计划中预计建造2艘航空母舰,然而德国海军在使用、建造航空母舰上都欠缺经验,有不少技术和设计皆从轴心盟国的日本海军所引进(主要参考赤城号的设计[72])。虽然德国海军发展海军航空兵非常不顺,但仍有研制数种舰载飞机,在二次大战英德海战正激烈时,英国舰载机多远不及同期德国空军军机;但由于海军水面舰的建造计划断断续续,加上与潜艇派军官和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的纠纷,使许多舰载机的生产改装计划皆胎死腹中。预定建造的航空母舰分别为:齐柏林伯爵号、彼得·史特拉塞号[73],并将配置的舰载机为战斗机(10架):Bf 109T型或Me 155、俯冲轰炸机(20架):Ju 87C型或E型、鱼雷轰炸机(20架):Fi 167。之后在战争中期,德国海军还预计以其他船只改装成航空母舰,包括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塞德利茨号(改装完后将改称威瑟河号)[74]、欧罗巴号[75]、波茨坦号(改装完后改称易北河号)[76]、格奈森瑙号客轮(改装完后改称亚德河号)[77]、从法国缴获的迪格拉塞号轻巡洋舰[78],以及其他商船改装的水上机母舰[79]。最后只有齐柏林伯爵号进行过下水仪式,但还是仅完成85%且无配置舰载机(主要是因为与戈林的航空兵力分配权冲突所致)。除了德国自己的船舰外,也有于意大利投降后缴获的鹫座号与雀鹰号航空母舰,但这两艘也都未建造完成。
战列舰
编辑德国海军原本仅保有3艘自一战遗留的旧式战列舰(德国级战列舰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西里西亚号和汉诺威号),但多作为辅助舰和训练舰。在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后,开始设计允许德国建造的35,000吨级战列舰,就是后来的俾斯麦级战斗舰。俾斯麦级共有2艘,排水量实际上超过规定(40,000吨以上[80]),分别为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俾斯麦级是德国二战下水的唯一级别战列舰,在美国的衣阿华级和大日本帝国的大和级下水前,她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战列舰。航速最高可达29节,航程9000海里(19节),配有8门380毫米的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装甲侧舷可达320毫米、甲板最厚处也有200毫米。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分别以汉诺威号的替代舰—F舰与石勒苏益格格-荷尔斯泰因号的替代舰—G舰之名开始建造[80],并分别于1940年8月和1941年2月服役。雷德尔于Z计划也拟定了多艘不同于俾斯麦级的战列舰建造计划,即H级战斗舰(兴登堡级),并以H、J、K、L等代号起工兴建[81],该级战斗舰的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和排水量(L舰满载排水量就有98,000吨[82])皆很高,预定作为北海突破英国舰队的主力,但因为战争过早爆发、原物料的短缺和希特勒的反对,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一艘被制造出来。
装甲舰、战列巡洋舰和重巡洋舰
编辑在俾斯麦级的设计尚未出现前,德国海军因为条约的限制而设计建造了3艘德国级装甲舰,它们拥有战斗舰的火力和巡洋舰的排水量,并以电焊来减轻舰身重量、使用柴油引擎和轻装甲[83],配有6门2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副炮,最高航速可达26节[84],其火力比重巡洋舰强、航速比战斗舰快,是良好的水面破交舰。原本预计还要再建造2艘,但因为法国建造了专门应付德国级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航速最快到32节,配有330毫米主炮),便开始设计新型主力舰,原本先设计了D级装甲舰[85],并预计建造2艘,但后来被沙恩霍斯特级所取代。沙恩霍斯特级结合了一战来不及完成的麦肯森级和德弗林格尔级的设计[80],最后建造完成的共有2艘,为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分别于1938年5月和1939年1月服役。其最高航速可达33节,装甲则超过战列巡洋舰、火力则与战列巡洋舰相同,配有9门280毫米主炮(原预定要换成380毫米的火炮,但因战争过早来临而取消)、12门150毫米的副炮,可以说是德国级装甲舰的强化型,同时也有舰种划分的争议,介于战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德国海军之后还发展出O级战列巡洋舰和P级装甲舰[85],并预定在Z计划中建造,但这2种级别没有一艘完成。除了以上主力舰外,因为《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拥有更多军舰,德国海军也开始规划了重巡洋舰的建造,建造了2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之后又扩增到5艘),拥有8门203毫米主炮、12门105毫米副炮,并拥有颇高的发炮速度和厚重的装甲,但其引擎不稳定、容易故障。
轻巡洋舰、驱逐舰
编辑德国海军在国家海军时期第一艘新建造中型军舰就是轻巡洋舰恩登号,其他还有2种级别—柯尼斯堡级(又称K级)和莱比锡级。恩登号的设计与一次大战的形式极为接近,配有8门150毫米炮(其中有4门位于舰身中线[83]),主要用于训练和布雷等次要任务。柯尼斯堡级则为恩登号更进一步的设计,火力加大到200毫米,并大幅提升了续航力;该级的3艘同型舰有2艘即在战争前期就沉没。而最后的莱比锡级则是柯尼斯堡级的改良版,武装和防护能力相同,但续航力和引擎出力进行了改良。1939年还有要建造6艘新型的M级轻巡洋舰,但被取消。驱逐舰方面,因为条约的建造限制,德国以加大吨位强化其战力的做法比其他盟军都早,尽管二战中德国的驱逐舰现代化程度远高过其他国家,但本身仍具有一些问题,如:在恶劣或潮湿的天气气候中,高压蒸汽涡轮引擎不稳定且续航力极短等。虽然在后期改善不少,但随着入侵挪威的重创以及希特勒决定将德国海军的建军核心移往U型潜艇部队后水面舰的地位就没有多大影响。在二战爆发后,大多数驱逐舰部队投入英国海岸附近的通商航道布雷任务和为德国船团护航,其后也未建造新舰。德国驱逐舰由建造年作为级别名称,如1934年级,到了1936年级后船名全部以Z开头,后面加上数字编号命名。此外在Z计划中曾预计建造一种大型的驱逐舰(也算是轻巡洋舰),为远洋侦察级轻巡洋舰,以攻击商船和侦查为主要任务,但没有一艘建造完成[86]。
鱼雷艇、S艇、伪装巡洋舰
编辑德国在一战战后建造新式驱逐舰前,就已有数量众多的鱼雷艇,它们拥有一定的战斗能力,并在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水面舰队里担任了辅助性的角色,如在北海布雷和拦截敦刻尔克撤退的船只、威瑟堡作战和海峡冲刺作战。德国从魏玛共和国时期到二战结束前后共建造51艘鱼雷艇,主要是国家海军时期的狼级和海鸥级鱼雷艇,以及于3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造的现代化T级鱼雷艇,到战争结束时全部仅剩12艘幸存,有些甚至服役到1950年代中期[87]。德国还拥有大型鱼雷艇—S艇,在战争中先后担任了扫雷、布雷、护航和攻击的任务,这些S艇长期活越于英吉利海峡与近海的袭击作战,德国于战争期间总投入249艘S艇,共有157艘被击沉或自沉,剩余92艘分给战胜国[88]。在二战中共有9艘德国轻型商船被改装成伪装巡洋舰,用来进行破交战,拥有极佳的续航能力,与一战英国的反潜改装商船—Q艇相同,在外形上与商船无异但拥有强大的火力,拥有150毫米舰炮、鱼雷发射管、水雷和侦察机,善于伪装成其他中立国的船只、放出假信号干扰敌人。1940年到1941年,于大西洋、印度洋、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和南太平洋攻击商船[89][90]。从1940年3月开始至战争结束,这些船舰共击沉了近150艘各式船只(商船、渔船、油轮和少量帆船)。
潜艇(U型潜艇)
编辑由于船舶建设工程局的研究,德国潜艇并未落后国际,同时也在该机关中设计了二战爆发后的主力潜艇。主要使用的有II级、VII级和IX级潜艇,另外还有数量不多的I级、X级(布雷用)、XIV级(补给用)、XXI级和XXIII级。II型潜艇是由一战的UB型潜艇改良而来,原设计目的为训练舰,但在大战爆发潜艇数量不够时也被赋予作战任务。VII级潜艇为整场战争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尤其是VII级C型自1941年后的生产一直没停过[91]。IX级潜艇为I级潜艇改良而来,适合远洋长期作战,作战范围可到太平洋,每艘IX级B型击沉吨位数都达到了10万吨[91]。另外在战争后期,德国开发了绝气推进的XVII级潜艇,还有通气呼吸管和新型引擎的XXI级和XXIII级,以往潜艇水下航速都不过10节,但XXI级和XVII级则分别为17节和25节[92],且可以以12节到14节航速潜航10小时[92],能有效对抗盟军的海上巡逻机。战后它们成为现代潜艇设计的原型,特别是苏联的W级潜艇[93]。德国在整场战争中投入了1162艘各种类型的潜艇、以各种形式沉没者共有785艘,还有156艘向盟军投降[94]。水面舰艇共击沉246艘潜艇、岸基飞机击沉245艘、舰载机击沉43艘[94]、飞机和船舰合作击沉50艘、盟军潜艇也击沉了21艘[94]。共有32,000名潜艇人员阵亡[95]。德国在战争期间还有开发出数种袖珍潜艇,其中有像黑人型袖珍潜艇者,制造了200多艘于战争中使用。战争里德国潜艇除了执行攻击商船的任务外,也会担任运输和与日本交换物资的船只工作。另外还有曾研究能够发射V-2火箭的火箭潜艇计划,但没有完成。
鱼雷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由于船舶建设工程局引进国外技术,使德国的鱼雷科技并未停止发展。然而在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的鱼雷性能极差,常有引信失效、发射航道偏移、发射后会下潜等问题。邓尼茨对鱼雷表现写道:“连这些静止的船只都打不中,这简直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潜艇部队发现触发引信和磁引信都不能正常工作。实际上,潜艇等于没有任何的武器。[96]……鱼雷已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前线作战,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影响潜艇部队斗志的最大问题,也严重削减了他们的战果。在发射出去的鱼雷中至少有25%失效,而其中又有40%是鱼雷本身的问题[97]。”在1940年初德军在威瑟堡行动中使用的G7a鱼雷还被称作“窝囊的鱼雷”[97],也因此邓尼茨成立“鱼雷调查会”进行改善[96],由奥斯卡·库末兹和技术专家调查其失灵原因,后来发现磁引信的失灵可能是因为挪威地区地球磁场的关系[98]或挪威铁矿造成的、航行异常的问题则是因为控制鱼雷鳍片的阀门受到潜艇潜浮的压力变化所致[98]。邓尼茨后来命令所有鱼雷换下磁引信,改用触发引信。而其拥有的下沉问题,导致对吃水浅的敌船无法造成伤害,包括潜艇天敌—驱逐舰。邓尼茨后来命令潜艇部队在北纬62度以北作战的潜艇要混用磁引信和触发引信[97],舰首4个鱼雷发射管有3枚是触发引信、1枚磁引信[97],攻击吃水深船舰只使用触发引信、攻击吃水浅者则使用2枚鱼雷[97],两种各一,为避免磁引信鱼雷提早爆炸引爆触发引信鱼雷,要相隔8秒再射第2枚[97]。然而触发引信也有问题存在,直到1940年6月鱼雷问题才全被解决[98],但引爆威力被大幅减小,以往1枚鱼雷所能造成的伤害变得需要2枚才能完成[97],加速了潜艇部队鱼雷的消耗量。后来德国海军又相继研究数款鱼雷,如追踪声音的制导鱼雷—鹪鹩式鱼雷,其他还有飞机、袖珍潜艇和鱼雷快艇等特定载具专用的鱼雷被开发出来。G7e鱼雷后也成了美国海军马克18鱼雷的设计基础[99]。
疏忽与失败
编辑过少的战争资源和错误的应用方式
编辑战争海军在二战中的失败是由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世界大战爆发过早,使得错估开战时间的雷德尔Z计划近乎停摆,而邓尼茨早已预料战事的到来并加速推动潜艇的生产时,海军的巨大资源已花费在造船厂建造各艘战列舰,因此建造快的潜艇与建造慢的水面舰队德国海军皆未拥有,而这点对于因凡尔赛条约严格约束而极为薄弱的德国海军来说就是致命的资源浪费;同时,德国海军战略因为过度受到魏格纳“交通战”理论影响,使得原本数量就已经很少的水面舰队在战争前期所分配到的任务为分开攻击商船,其效率非常低[100],也未曾考虑过集中施行存在舰队的应用,其单舰突击的作战方式也就导致了俾斯麦号的沉没[100];此外,德国海军军官高估了分散攻击的效力,也低估英国护航系统的弹性与军事实力[100]。德国海军与分配战争资源的戈林也有着冲突,此人又身兼空军总司令一职,为德国海军在海空作战与航空母舰的开发上有极为不良的影响。
武器与装备上的限制
编辑在大西洋海战逐渐由潜艇主导的同时,盟军无论是在护航体制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在不断演进,包括无线电测位网、新型深水炸弹、反潜迫击炮、新型雷达、探照灯、高频率测向仪和支援群的应用[101]。支援群弥补英国早期护航兵力不足,在驱赶德国潜艇后往往不能将其击沉就回到船团的情况,反而有余力击沉德国潜艇。同时支援群中的护航航空母舰因为配有长程飞机,可弥补陆基飞机所不及的“空隙处”[101],使续航力不长的潜艇浮出水面时不断受袭,且盟军压倒性的生产力更将此问题放大。战争期间德国潜艇在对盟军的科技优势上也未作到实质的反制,潜艇在水面航行速度仍比水下来的快、德军设计用来躲避雷达的美托探测器、纳克索斯探测器的发展也无法应对盟军飞速更新的监控和反制手段、早期德军设计潜艇用加强舰炮的错误方式来反制盟国空军、后期开发的制导鱼雷也被福克瑟音响机所破解[101],德军最优秀的潜艇科技—通气管式潜艇的开发与服役过晚、还有缺乏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等。邓尼茨直到1943年战局逆转时才开始命令属下研制新型武器,但面对英美在大西洋等地的反攻以及科技优势面前亦独木难支。
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编辑纵使德国海军在整场战争中多是扮演牵制和辅助性的角色,水面舰队不但在绝大多数作战任务当中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它们也错过了几次少有的决定性战役,如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剿灭盟军部队或是在其撤退途中即时组织进行对英登陆作战,这也导致了希特勒对于水面舰艇的看法偏激化而导致其行动范围更加受制且无法取得战损补充的机会。而潜艇在战争初期也一直未有足够的数量实行狼群战术,特别是在英国还在为护航制度犹豫且空军飞机数量不足之时,之后又因为分散到各不同的战场而未有集中使用,例如像印度洋、太平洋和非洲大陆东岸等对战略全局影响不大的地方[101]。其他还有初期鱼雷问题、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解、对手的反制能力增加、海空联合作战的缺乏而导致潜艇战损加剧,而盟军生产力不断地上升也极大对冲德国潜艇能够发挥的战术价值极限,而配合德国自身生产力在战争后期逐步萎缩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了德国海军在二战当中的失败。
相关条目
编辑脚注
编辑- ^ a 西班牙内战为战争海军成立后首次进行军事行动的战场,德国共派遣装甲舰德国号、舍尔上将号、科隆号轻巡洋舰和少量潜艇攻击共和国船只[2]与对岸边城市进行过炮击[3]。
- ^ a 协约国此举使得当时的德国无法进口与运输民生物资,一定程度上恶化了魏玛共和国初期的经济和国民生活[5]。
- ^ a 其后部分上缴给协约国,作为斯卡帕湾的损失[5]。
- ^ a 对于潜艇的限制为:禁止建造包括民用的各式潜艇、海军禁止装备潜艇和禁止为他国设计、建造任何类型的潜艇[5]。
- ^ a 船舶建设工程局并未被发现,而原先的“结算咨询公司”在政府被雷德尔的说服后,被经济技术工程办公室(Ingenieurbüro fur wirschaft und technik)所取代[11],作用同前者。
- ^ a 对于《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英国海军爱罗·比提上将表示:至少我们不用与另一个国家进行军备竞赛,光是这点我们就该心存感激了[16]。
- ^ a 有人认为英国之所以与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是因为英国已不视德国海军如一战公海舰队如此有威胁性,且在德国释出对英国的善意后,英国海军假想敌对象已转为法国海军[21]。
- ^ a 风险理论是指德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其要求仅到英国若攻击,即会有重大损失而有被法国和俄国海军击败的危险,进而促成了一战前的军备竞赛[21]。
- ^ a 在其著作《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The Naval Strategy of the World War)中,魏格纳评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应以通过丹麦海峡以控制卡特加特海峡,并抵达日德兰,进攻挪威西南中国海岸,突破英军的封锁[27]。
- ^ a 实际上透过北冰洋而转送至苏联手中的物资仅占全部的25%,另外70%是经由美国航运转送至波斯湾港口,再经由铁路送达苏联,其他还有少数来自美国西岸运送至海参威的路线[48]。
- ^ a 邓尼茨亦认为盟军不会在挪威登陆,他说道:“对英美来说,只要它们的船只被击沉的愈多,大西洋就愈需要保护,也就愈没有力量登陆挪威…因此潜艇在大西洋取得的成绩愈大,敌人就愈不敢发动登陆行动…。海军作战部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只得把总共20艘潜艇撤到挪威海域去。对此我在1942年5月3日再次写道:“海军作战部认为对付敌人的登陆行动,若在敌人正在登陆时击沉敌船,那么,由潜艇来完成这种任务是最有利的。 [50]”,英国海军历史学家S.W.Roskill上校也对协防挪威导致德国潜艇兵力分散论点表示赞同[51]。
- ^ a 希佩尔上将号舰长威廉·迈塞尔曾说道:“如果我们想完成任何事情,燃料短缺的状况必须立刻结束[53][54]。”
- ^ a ,雷德尔对希特勒说:拆毁舰队仅能获得8,800名官兵(占海军全体官兵14%)、125,800吨的高级钢(占纳粹德国的月需求量5%)和装设15个岸防炮台(第1批装设要1年才会完成),是非常不切实际且危险的想法,认为这样敌人就能获得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胜利[55]。
- ^ a 邓尼茨在法庭上说道:“德国在海上战争中的所有行径终于被证明是毫无瑕疵的,每一个德国水兵都可以抬头挺胸,感到自豪…。与这一场维护海军声誉之战所赢得的胜利相比,我个人的命运无足轻重[65]”
资料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英文)戰爭海軍論文. beim-zeugmeister.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 ^ (英文)Dougie Martindale. 戰爭海軍U艇顏色與標誌 (PDF). [2010-04-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5-21).
- ^ (西班牙文)舍爾上將號砲擊阿尔梅里亚. lacucaracha.info.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9).
- ^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Richard Humble著,第6页。
- ^ 5.0 5.1 5.2 5.3 5.4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59页-第61页。
- ^ 7.0 7.1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28页。
- ^ (中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纽先锺著,第659页。
- ^ (英文)《我的一生》,Erich Raeder著,第162页。
- ^ 10.0 10.1 10.2 10.3 (英文)Jari Aromaa. 船舶建設工程局. [2010-04-08].[永久失效链接]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64页-第67页。
- ^ 12.0 12.1 12.2 12.3 12.4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30页-第31页。
- ^ 13.0 13.1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36页。
- ^ 14.0 14.1 (中文)《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68页-第71页。
- ^ (英文)大西洋戰役的戰爭前奏. uboataces.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1).
- ^ (英文)《我的一生》,第187页。
- ^ (英文)《希特勒的海军上将》,G.H Bennett和R. Bennett著,第34页。
- ^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David Jordan著,第52页。
- ^ (英文)《我的一生》,第188页。
- ^ 21.0 21.1 21.2 21.3 21.4 (中文)德國海軍思想演變(1919-1945) (PDF).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24).
- ^ (英文)《战争之路》(The Road To War),Richard Overy与Andrew Wheatcroft著,Penguin出版社,ISBN 978-0-14-028530-7。
- ^ 23.0 23.1 (英文)《我的一生》,第273页。
- ^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42页。
- ^ (德文)德國海軍官方網站. marine.de. [2010-04-08].
- ^ (英文)《康威的世界战列舰总集:1922-1946》(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Roger Chesneau与Robert Gardiner著。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中文)《海军思想的发展》,Herbert Rosinski著,德国的海战理论,第77页-第92页。
- ^ (英文)《雷德尔对魏格纳:德国海军战略中的冲突》(Raeder versus Wegener:Conflict in German Naval Strategy),Kenneth P. Hansen著,第92页-第97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388页。
- ^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65页。
- ^ 31.0 31.1 31.2 31.3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390页。
- ^ (中文)《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77页。
- ^ 33.0 33.1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44页。
- ^ (英文)Daniel H. Jones. 雅典娜號客輪.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30).
- ^ 35.0 35.1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77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393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394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396页。
- ^ 39.0 39.1 39.2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102页。
- ^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110页–第112页。
- ^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102页。
- ^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129页-第131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406页。
- ^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146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403页。
- ^ 46.0 46.1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150页-第159页。
- ^ (中文)《U艇入侵》,Edwin P. Hoyt著。
- ^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653页。
- ^ (德文)《元首会议》(Fuehrer Conferences),Friedrich Ruge著,第237页、第263页与第260页。
- ^ 50.0 50.1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第26页。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德国军事研究委员会著,第439页。
- ^ (中文)《极地战争:德国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第126页。
- ^ (德文)《元首会议》(Fuehrer Conferences),第274页。
- ^ (英文)《希特勒的海军战争》(Hitler's Naval War),Cajus Bekker著,London出版社(1974年),ISBN 0-356-04508-0,第260页。
- ^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173页-176页。
- ^ 56.0 56.1 56.2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430页-第434页。
- ^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616页。
- ^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249页。
- ^ (英文)1940年至1945年,於西線的戰爭海軍. feldgrau.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 ^ (英文)德國無條件投降. anesi.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
- ^ (英文)(英文)地中海的U艇. uboat.net.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 ^ (英文)1959年1月25日的《星期日泰晤士报》。
- ^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第31页。
- ^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625页-第628页。
- ^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207页。
- ^ (德文)德國掃雷部(GMSA). janmaat.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3).
- ^ (英文)Gordon Williamson和John White. 德國水兵:1939年至1945年. Osprey Publishing.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第41页,2008年7月9日授权。
- ^ 68.0 68.1 (英文)戰爭海軍組織. feldgrau.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 ^ (英文)戰爭海軍空中力量. feldgrau.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 ^ (英文)第一海軍步兵師. feldgrau.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5).
- ^ 71.0 71.1 71.2 71.3 71.4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702页-703页。
- ^ (英文)《希特勒的航空母舰:开始的结束》(Hitler's Flattop: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Clark G Reynolds著,第44页。
- ^ (英文)《詹氏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Jane's Fighting Ships of World War II),Francis E. McCurtie著,1994年出版,第146页。
- ^ (日语)世界的艦船(航空母艦威瑟號). military.sakura.ne.jp.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5).
- ^ (英文)歐洲號航空母艦. combinedfleet.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3).
- ^ (英文)易北河號航空母艦計畫. german-navy.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7).
- ^ (英文)格奈森瑙號航空母艦. german-navy.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1).
- ^ (英文)迪格拉塞號航空母艦. german-navy.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1).
- ^ (英文)德國航空母艦列表. hazegray.org.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3).
- ^ 80.0 80.1 80.2 (中文)《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第22页-第24页。
- ^ (中文)《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第28页。
- ^ (英文)《战斗舰与战列巡洋舰:1905年至1970年》(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Siegfried Breyer著,第261页。
- ^ 83.0 83.1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32页-第33页
- ^ (中文)《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第35页-第40页
- ^ 85.0 85.1 (英文)《德国战列舰:1815年至1945年》(German Warships: 1815–1945),Erich Gröner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1990年),ISBN 978-1-55750-301-5,第63页-第64页。
- ^ (英文)搜索巡洋艦. german-navy.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1).
- ^ (英文)魚雷艇. german-navy.de.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4).
- ^ (中文)《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第97页-第119页。
- ^ (英文)《德国突击舰亚特兰提斯号》(German Raider Atlantis),Wolfgang Frank与Bernhard Rogge上校著,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出版社(1956年)
- ^ (英文)Arthur V. Sellwood和Ulrich Mohr. 德國秘密突襲艦亞特蘭提斯號. John Day Co.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第79页–第80页
- ^ 91.0 91.1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117页-120页。
- ^ 92.0 92.1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226页-227页。
- ^ (英文)W級潛艇. russiafile.com.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94.0 94.1 94.2 (中文)《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第64页-第67页。
- ^ (英文)U艇. spartacus.schoolnet.co.uk.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2).
- ^ 96.0 96.1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111页。
- ^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中文)《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第114页-第116页。
- ^ 98.0 98.1 98.2 (中文)《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第75页-第76页。
- ^ (英文)《沉默的胜利》(Silent Victory),Clay Blair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1976年),ISBN 978-0-553-34278-9,第280页-第281页。
- ^ 100.0 100.1 100.2 (中文)《海军思想的发展》,第126页-第128页。
- ^ 101.0 101.1 101.2 101.3 (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第435页-第440页。
参考书目
编辑- 中文书
- 《希特勒公海舰队 通商破坏战》,Humble Richard著,星光出版社(2005年),ISBN 957-677-629-5
- 《海中之狼U艇》,Mason David著,星光出版社(1995年),ISBN 978-957-677-199-6
- 《碧海群狼 二战德国U型潜艇全史》,周明著,知兵堂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82475-9-8
- 《U艇入侵》,Edwin P. Hoyt著,星光出版社(1995年),ISBN 978-957-677-192-7
- 《二次大战的德国海军》,Robert Jackson著,风格司艺术创作房(2009年),ISBN 978-986-85503-0-8
- 《狼群 德国U型潜艇战与盟国反击战 1939-1945》,David Jordan著,Argun Publishing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6874-01-7
- 《极地战争:德国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Christer Jorgensen与Chris Mann著,风格司艺术创作坊(2009年),ISBN 978-986-84311-6-4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Karl Dönitz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德国军事研究委员会著,星光出版社(1994年),ISBN 957-677-185-4(上册)和 ISBN 957-677-186-2(下册)
- 《海军思想的发展》,Herbert Rosinski著,中华民国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7年)
- 《邓尼茨元帅战争回忆录》,Karl Dönitz著,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ISBN 978-7-5065-4844-1
- 外文书
- 《德国海军:1939年-1945年》(The German Navy: 1939-1945),Cajus Bekker著,Hamlyn出版社(1974年),ISBN 978-0-600-37059-8
- 《德意志战争海军》(Deutsche Kriegsmarine),Jackson Robert著,Tosa出版社(2002年),ISBN 978-3-85492-547-7
- 《皇家海军与纳粹德国》(The Royal Navy and Nazi Germany),Joseph A. Maiolo著,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1998年),ISBN 978-0-312-21456-2
- 《我的一生》(My Life),Erich Raeder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1960年)
- 《沉默的胜利》(Silent Victory),Clay Blair著,Bantam出版社(1976年),ISBN 978-0-553-34278-9
- 《希特勒的海军上将》(Hitler's Admirals),G.H Bennett和R. Bennett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2004年),ISBN 978-1-59114-061-0
- 《战争之路》(The Road To War),Richard Overy与Andrew Wheatcroft著,Penguin出版社(1989年),ISBN 978-0-14-028530-7
- 《康威的世界战列舰总集:1922-1946》(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Roger Chesneau与Robert Gardiner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1980年),ISBN 978-0-87021-913-9
- 《德国战列舰:1815年至1945年》(German Warships: 1815–1945),Erich Gröner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1990年),ISBN 0-87021-790-9
- 《希特勒的航空母舰:开始的结束》(Hitler's Flattop: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Clark G Reynolds著,Naval Institute出版社(1967年)
- 延伸阅读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纽先锺著,燕京文化出版社(1976年)
外部链接
编辑- (德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海軍. www.marine.de.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1).
- (英文)德國U艇和大西洋戰役. uboataces.com. [200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 (英文)戰爭海軍歷史. german-navy.de. [200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0).
- (英文)U艇的戰爭:1939-1945. uboat.net. [200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30).
- (英文)俾斯麥號和鐵必制號. bismarck-class.dk. [200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0).
- (英文)西班牙內戰的德國號. deutschland-class.dk. [200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6).
- (中文)德國海軍思想演變(1919-1945) (PDF).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24).
- (英文)戰爭海軍之Z計畫 (PDF). agisn.de.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