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妇吟
《秦妇吟》是中国长篇叙事乐府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作者是唐朝末年的韦庄,背景是黄巢之变。《秦妇吟》与汉代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三绝”。
背景
编辑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入长安,僖宗出逃成都,韦庄因应试正留在城中,目睹黄巢之乱,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离开长安的第二年,中和三年(883年)在东都洛阳,他将当时耳闻目见的种种乱离情形,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自述”,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内容
编辑秦妇吟是一首“七言叙事诗”,全长238句,1666字,时跨三年,涉及地点有长安、三峰路、杨震关、新安东等,整首诗可分成两大部分。前半部分146句,1022字,写黄巢乱军攻占长安,后半部分92句,644字,写秦妇逃出长安、东奔洛阳,目睹一切所见所闻。这首诗流行一时,许多人家都将诗句刺在屏风、幛子上,“流于人间,疏于屏壁”“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1]。时人称韦庄是“《秦妇吟》秀才”,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主”并称佳话。
韦庄在诗中写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引起了唐公卿世族的不满,韦庄在发达之后,亦极力收回原本,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2]。韦蔼给他编定诗集,也没有把这首诗编进去。这首诗到了宋朝一度失传。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的石室内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写本,其中有《秦妇吟》写本,最早的是唐天复五年(哀帝天祜二年,905年)张龟的写本,另有贞明五年(919年)安友盛写本。1936年陈寅恪曾发表《读〈秦妇吟〉》[3]。1940年发表《韦庄〈秦妇吟〉校笺》[4]。1950年又写有《〈秦妇吟〉校笺旧稿补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