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鸢

鷹形目鷹科燕尾鳶屬下唯一一種鳥類

燕尾鸢学名Elanoides forficatus,英语:Swallow-tailed kite)是鹰形目鹰科燕尾鸢属下唯一一种鸟类。[4]牠们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侧的海岸边,并也在中美洲及南美洲有所分布。[5]在冬季来临前会形成大群南迁至南美洲过冬,并在春季时北迁回美国的海岸边繁殖。[6][5]并生活于较为潮湿的地区,如湿草原和沼泽地带等地。[7]:113[8][5]主要为肉食性,但也会食用水果,是鹰科中少数会植食的特例。[7]:67

燕尾鸢
化石时期:0.012 Ma[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燕尾鸢属 Elanoides
Vieillot, 1818
种:
燕尾鸢 E. forficatus
二名法
Elanoides forficatus
(Linnaeus, 1758)[4]
亚种
  • E. f. forficatus (Linnaeus, 1758)
  • E. f. yetapa (Vieillot, 1818)
分布范围
  留鸟
  繁殖区
  过境鸟
异名
  • Falco forficatus Linnaeus, 1758
  • Falco furcatus Linnaeus, 1758
  • Elanus forficatus Linnaeus, 1758
  • Nauclerus furcatus Vigors, 1825
  • Milvus yetapa Vieillot, 1818
  • Elanoides yetapa Vieillot, 1818

燕尾鸢全身黑白,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深深分岔的叉状尾巴,这种尾巴构造让牠们得以在飞行时保持方向及有较好的可控性。[9][6][10]并也因此特征不容易跟其他物种搞混。[6][5]目前有两个亚种,取决在于其成鸟身上的光泽是蓝紫色或者绿色。[4]繁殖时采一夫一妻制,每次产1—3颗蛋,28—31天孵化,40天后开始离巢。[7]:113[10]牠们曾受到狩猎、栖地改变、蛋的过度采集而数量有所下降,并因此在美国部分地区消失,但1950年代以后数量开始逐步回升。[6][7]:113[10]也因分布范围广大,故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入无危物种[2][11]

物种命名

编辑

燕尾鸢最早由英国自然学家马克·盖茨比于1731年首次描述,通用名称为“燕尾鹰”(swallow-tail hawk),并赋予其“Accipiter cauda furcata”作为学术名称。[12]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卡尔·林奈赋予其二名法学名'Falco forficatus[13]但随后在1766年的第十二版中,林奈将名称变更为Falco furcatus[14]后者的拼写在18—19世纪间被广泛使用,但原始的拼写法具有较高的优先权,因此现在仍使用forficatus做为其种小名。而属名Elanoides则由法国鸟类学家路易·让·皮埃尔·维埃约在1818年引入。[15][16]模式标本于美国卡罗莱纳地区采集。[7]:112

属名Elanoides希腊文Ἐλανοίδης,意即“像鸢的”,此处的鸢是指黑翅鸢属ElanusἙλανός)。[17]:144种小名forficatus则来自拉丁文forfexforficis,指的是“一把剪刀”。[17]:162

亚种

编辑

现有两个亚种[4]

  • 指名亚种E. f. forficatus):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及墨西哥北部、东部。
  • 南美亚种E. f. yetapa):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之间。该亚种在上半身会带有绿色的光泽。[7]:113

形态描述

编辑
 
头部特写

燕尾鸢的体长约51—64厘米,体重约350—400公克,是中等大小的猛禽[6][5]鸟喙宽平均10.2毫米、深平均12.3毫米;翼展119—137厘米(平均130厘米)、翼长平均41.3厘米;跗骨平均长33.5毫米;尾长平均27.9厘米。[9][18][7]:113成鸟尾巴可能会比亚成鸟多出约5厘米的长度。[6]

成鸟具有黑色的鸟喙、红褐色至深褐色的眼睛,头、颈部为纯白色。[9][6][7]:113长而尖的翅膀,黑色的飞羽、肩羽及外侧的翅膀覆羽。[9][6]白色的下半身及大片次级覆羽。[9][6][7]:113黑色的尾巴相当分岔且长。[6][7]:113蓝灰色的腿脚则较纤弱。[5]且带有紫蓝色的光泽。[6]雌性会较雄性稍大。[6]

亚成鸟则在头顶和下半身带有黄褐色的羽毛,上半身则带有白色的羽毛边缘,且带有绿色光泽。[6]而更为年轻的第一年亚成鸟在翼面外侧则会可能或因换羽而看到翼面上带有白色斑块,这是由于覆羽缺失的缘故。[6]而刚长羽的幼鸟头顶及下半身会带有灰褐色的斑块,叉状尾巴较短。[6]

因为牠们特殊的叉状尾巴,并不难与其他鸟类辨别:浅色型的斯温氏𫛭短尾𫛭英语Short-tailed hawk可能与其相似但尾巴明显不同,而华丽军舰鸟虽然也有叉状尾巴,但军舰鸟的翼面内侧是全黑的。[6][5]

分布及迁徙

编辑
 
聚集移动的燕尾鸢群

分布区

编辑

燕尾鸢在生物地理分布区中分布于新北界新热带界上,北纬34度至南纬33度的地区,对应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南美洲[5]在美国,主要在南卡罗来纳州路易斯安那州之间。[5]当中有65%的个体聚集在佛罗里达州,并曾在明尼苏达州北部跟北卡罗来纳州东南部观察到其踪迹。[6]在墨西哥则自恰帕斯坎佩切向南分布,经过大多数的中美洲国家,直到南美洲一半的北部地区,包含厄瓜多尔秘鲁北部、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北部以及乌拉圭北部,并也能在特立尼达岛看见。[5]过去在19世纪时,牠们的分布更为广泛,可远至得克萨斯州及墨西哥东北部。[5]

迁徙

编辑

主要在1—3月时向北迁徙,大多数的成鸟会在2月底陆续飞抵南佛罗里达,越北边则越晚;而一岁的亚成鸟则在4—5月后抵达。[6][5]在7—8月时,可以在佛罗里达州中部看见牠们组成高达1500只的大型鸟群移动。[6]在7月底至9月中旬时,牠们会开始迁徙到南边过冬,这时可见牠们在南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之间、或得克萨斯州外海的墨西哥湾上盘旋,并可能会看到牠们停留在水上48小时,再飞入南美洲。[6]

牠们主要有两条迁徙路径,一条是沿着中美洲的沿岸移动;而另一条则是经过古巴牙买加[5]而在南美洲的留鸟也会有海拔高低的短距离迁徙行为。[5]在非繁殖期间时,游鸟会四散各地,如在五大湖区、科罗拉多州、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阿根廷科尔多瓦都曾有看到的纪录。[6][5]

那些不迁徙的个体则能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区可见。[19]

栖息环境

编辑

牠们是相当适应于空中环境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850米之间,最高可在安第斯山脉上的秘鲁利马海拔5000米处看到牠们。[5][7]:113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中,并偏好潮湿的地区和沼泽地带。[7]:113红树林、湖滨、湿地树木形成的疏林沼泽、多灌木的湿草原、河畔树林、淡水沼泽等地。[5][8]哥斯达黎加则能在山区看见牠们。[19]

习性

编辑
 
栖于树枝上

燕尾鸢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活动,仅阴天或天雨时会藏匿栖息,且不使用电线杆或柱子等人造物。[9][6][5]在清晨时会晒太阳,停栖时会将尾巴张开。[5]

牠们有时会形成一小群群体一起繁殖和觅食,在迁徙时可以数百只成群结队在空中飞翔。[9]有报告指出牠们会成群聚于无叶树木或高高的枯枝上休息。[5]个体间互斥的领域范围并不大,大多只防守巢址附近的一小块范围,其他空间则与其他个体重叠。[7]:72

牠们会以相当优雅地动作在高空中飞行,飞行时不太拍动翅膀,而是不停调整其长叉状尾巴的位置以保持方向及可控性。[9][6][10]乘空气翱翔时,翅膀会保持水平,翼尖会稍微向上翘起。[6]而单纯滑翔时翅膀则会微微向下弯。[6]这种叉状尾部结构让燕尾鸢在低速飞行时表现相当出色。[8]

食性

编辑

燕尾鸢以食用昆虫为主,并也会捕食树栖的青蛙蜥蜴,或一些小型的脊椎动物如蝙蝠或其他鸟类的幼鸟。[9][6][7]:113六刺芭切叶蚁英语Atta sexdens及一些胡蜂科昆虫。[7]:113但也被记录过牠们会吃水果,如桑科无患子科的果实,是鹰科中少数的特例。[7]:67, 113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约99%的被用以喂食幼鸟的猎物都是蜥蜴。[7]:113而在危地马拉贝登省则有18%的食物是其他物种的幼鸟。[7]:113

捕食时主要利用视觉,在空中飞行,食用那些正在空中飞行的昆虫或鸟类;有时也会从树冠上滑翔下来觅食昆虫或水果、甚至是正在吃花蜜的蜂鸟[6][7]:113[8]也常常俯冲到水面上,抚过水面喝水。[9][8]

繁殖

编辑
 
群集于树上的燕尾鸢

燕尾鸢是一夫一妻制的。[8]牠们有求偶赠礼英语Nuptial gift的行为。[8]在交配时,雌鸟和雄鸟会在同一根树枝上互相接近。雌鸟会迅速钻到下方或转身背对雄鸟,张开翅膀向前弯曲;而雄鸟会降落在雌鸟背上,用翅膀遮蔽雌鸟,然后交配。[8]在佛罗里达的个体约2月底就会开始筑巢,而较北的地区则在3月才开始。[6]

牠们通常在靠近水源的活树树梢上筑巢,并相当接近最顶处而显得不太稳固,虽然仍降低来自地面的哺乳动物掠食的几率,但因此巢常被强风刮走或被其他鸟类掠食。[6][7]:113[8]这些位置通常离地面18—40米高。[8]巢由双亲一同建造,使用树枝、松针和苔藓如松萝菠萝,而内部铺满叶子和地衣。[9]通常会有几对鸟在几百米内的距离内一起筑巢,并在孵育期间可能在邻近的区域会有其他个体到处翱翔,但并未被观察到会协助育雏。[7]:113

在佛罗里达的个体会在3月中旬时产卵,每次会产下1—3枚蛋。[7]蛋呈乳白或白色底,并带有一些红棕或深棕色斑点,大小视亚种有些微变化:指名亚种的平均大小为长47.5毫米、宽37.5毫米;而南美亚种的平均为长49.3毫米、宽37.6毫米。[10]双亲会轮流孵化,但大部分工作由雌鸟负责,雄鸟则更多在负责提供食物。[9][7]:113约需28—31天孵化,幼鸟之间被记录过在出生内一周会相残的情形。[7]:113[10]美国的幼鸟约在孵化后40天离巢,而在危地马拉贝登省的则约需52—53天。[7]:113

其交配最小的年龄目前仍未有确认,但确定2岁之后的燕尾鸢就能繁殖,也未有证据显示一次繁殖季内会有超过一窝蛋。[10]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繁殖成功率有72%,佛罗里达州有62%,而危地马拉则有41%。[10]

叫声

编辑

牠们除了在展示飞行、筑巢、在黄昏群聚或被人类干扰外甚少出声,其声音是高音清脆的重复性口哨声,例如“klee、klee、klee”、“eeeep”、“chitter”。[6][5]并还有另一些叫声用于警戒、追逐或社交等。[5]

威胁与保护状况

编辑
 
燕尾鸢的翼面外侧

燕尾鸢的幼鸟可能会被美洲雕鸮赤肩𫛭捕食。[8]曾在美国有更为广泛的分布,但受到栖息地被改变(如伐木、沼泽排水及城市扩张)、农业的扩张及被猎杀的因素,如今分布范围有所缩小。[7]:113[8][10]在对博物馆所采集的样本纪录中,发现有71%的但是在1900—1930年代间采集的,而20世纪初当时每颗蛋可拥有7.5—15美元的价格[注 1],可能是当时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10]而低飞飞机的干扰也会对燕尾鸢群造成影响。[10]现在牠们虽然不容易被观察到,但并不太遭受威胁,估计整体约有4000只个体,其数量自1950年代以来略有恢复并持续增加中。[6][7]:113

牠们分布于394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其分布范围过于广大因而不符合易危物种的标准,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入无危物种[2][11]在《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整个隼形目列于附录二物种中,管制其交易情况。[3]并也受《1918年候鸟协定法案英语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of 1918》所保护。[8]

注释

编辑
  1. ^ 1915年7.5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2023年的220美元左右。

参考资料

编辑
  1. ^ Fossilworks: Elanoides forficatus. www.fossilworks.org.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语). 
  2. ^ 2.0 2.1 2.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Elanoides forfic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5017A93484824. [2023-07-21].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95017A93484824.en . 
  3. ^ 3.0 3.1 CITES. Appendices (PDF). cites.org.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2) (英语). 
  4. ^ 4.0 4.1 4.2 4.3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IOC World Bird List 13.1. [2023-05-12]. doi:10.14344/IOC.ML.13.1 (英语).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Ferguson-Lees, James; Christie, David A. Raptors of the world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1: 348–349 [2023-07-22]. ISBN 978-0-6181-2762-7 (英语).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Wheeler, Brian K. Birds of Prey of the East: A Field Guide Flexibou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06: 58–61. ISBN 978-0691117065.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2.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4 [2023-07-22]. ISBN 978-84-87334-15-3 (英语).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Maganti, Jansi. Elanoides forficatus (swallow-tailed kite). 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英语).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DK. Bird: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2022-03: 185. ISBN 978-0-7440-3958-0 (英语).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Meyer, Kenneth D. Swallow-tailed Kite (Elanoides forficatus), version 1.0 .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07-22]. doi:10.2173/bow.swtkit.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英语). 
  11. ^ 11.0 11.1 Butchart, S.; Ekstrom, J.; Ashpole, J. Swallow-tailed Kite (Elanoides forficatus)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Data Zone.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4) (英语). 
  12. ^ Catesby, Mark. The swallow-tail hawk.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arolina, Florida and the Bahama Islands, Volume 1 1. London. 1731: 4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英语). 
  13. ^ Linnæi, Caroli.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æ, tome 1 10th. Holmiæ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59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拉丁语). 
  14. ^ a Linné, Caroli.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æ, tome 1 12th. Holmiæ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66: 129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拉丁语). 
  15. ^ Vieillot, Louis Jean Pierre. Nouveau Dictionnaire d'Histoire Naturelle Appliquée aux Arts. Volume 24 24. Paris: Chez Deterville. 1818: 101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法语). 
  16. ^ Mayr, Ernst; Cottrell, G. William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288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英语). 
  17. ^ 17.0 17.1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18. ^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英语). 
  19. ^ 19.0 19.1 Garrigues, Richard. The birds of Costa Rica : a field guide. Ithaca, New York: Comstock Publishing Associates, a division of Cornell University. 2014: 98 [2023-07-22]. ISBN 978-0-8014-7988-5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