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战役

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5,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一世的指挥下,在波西米亚奥斯特利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对87,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于次年被迫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封号。

奥斯特利茨战役
第三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Colored painting showing Napoleon on a white horse and General Rapp galloping towards Napoleon to present the captured Austrian standards.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拿破仑》,弗朗索瓦·热拉尔作,现藏于凡尔赛宫
日期1805年12月2日
地点49°8′N 16°46′E / 49.133°N 16.767°E / 49.133; 16.767
结果 法国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拿破仑一世
让·苏尔特
路易·达武
让·伯纳多特
让·拉纳
让·贝西埃尔
若阿尚·缪拉
让·拉普
亚历山大一世
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彼得·巴格拉季昂
康斯坦丁大公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二世及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兹·韦罗特英语Franz von Weyrother
兵力
65,000–75,000[1] 84,000–95,000[2]
伤亡与损失
1,305人战死
6,940人负伤
573人被俘
1面团旗损失[3][4]
总计:8,852人
15,000人战死或负伤
12,000人被俘
133门火炮损失
45面团旗损失[5]
总计:27,000人

这场战役因为神圣罗马皇帝兼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及一世、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全部亲临战场,又称“三皇会战”。

背景

编辑
 
奥斯特利茨战役图

1804年的欧洲,战争乌云密布。自1802年《亚眠和约》以来,英国和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地中海巴尔干冲突不断;俄罗斯和法国的关系也在恶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昂吉安公爵被法国政府以叛国罪处决,导致英国和俄罗斯对法国的不满最终爆发。1805年4月,英国首相威廉·庇特和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签订《普雷斯堡和约》,英国和俄罗斯结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奥地利帝国起初持观望态度。但1805年3月,已经成为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波拿巴进一步加冕自己为意大利国王。此举激怒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1805年7月,奥地利也加入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反法同盟的主攻方向是巴伐利亚。1805年8月底,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将军和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将军分率奥地利和俄罗斯大军,向巴伐利亚的乌尔姆进逼。拿破仑迅速调遣部队,在乌尔姆包围奥军,并在库图佐夫赶来增援之前,于10月20日迫使马克将军投降。库图佐夫闻讯仓皇撤退,缪拉亲王指挥法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战至此,法军取得一连串胜利,战果辉煌。但整个战局形势对于法国来说依然十分严峻。乌尔姆大捷的第二天,英国皇家海军就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打败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确保英国的海上霸权,引起巴黎的恐慌。库图佐夫摆脱追击,和弗雷德里希·威廉·冯·巴克斯霍顿将军的增援俄军以及俄皇奥皇的直属部队会合后,兵力超过法军,随时可能反扑。法国人此时远离后方,后勤供应紧张。情报部门还带来更坏的消息:普鲁士也即将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鲁士参战,法军将腹背受敌。拿破仑需要迅速歼灭俄奥联军,一举确立胜势。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编辑
 
拿破仑在乌尔姆战场俘虏了不幸的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以及麾下的奥地利军队。(查尔斯·瑟芬宁绘)

法军(大兵团)

编辑

总司令:拿破仑

  • 法国皇家卫队(近卫军):

指挥:贝西埃尔元帅

人数:5,500人和24门炮

  • 第一军团:

军长:贝尔纳多特元帅

人数:13,000人和24门炮

  • 第三军团:

军长:达武元帅

人数:6,300人(包括2500名骑兵)和12门炮

  • 第四军团:

军长:苏尔特元帅

人数:23,600人和35门炮

  • 第五军团:

军长:拉纳元帅

人数:12,900人和20门炮

  • 掷弹兵:

军长:乌迪诺元帅

人数:5,700人

  • 骑兵预备军团:

军长:缪拉元帅

人数:7,400人和36门炮

俄奥联军

编辑

总指挥: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

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 俄罗斯皇家卫队(近卫军):

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人数:6,730步兵,3,700骑兵,100先驱和40门炮

  • 皇帝右翼前锋部队:

指挥:彼得·巴格拉基昂中将

人数:9,200步兵,4,500骑兵和42门炮

指挥:米迦勒·冯·基恩米亚将军

人数:3,440步兵,3,440骑兵和12门轻型火炮

  • 第一纵队:

指挥:迪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多克托洛英语Dmitry Dokhturov中将

  • 第二纵队:

指挥:路易·亚历山大·安德劳尔·德·朗热隆英语Louis Alexandre Andrault de Langeron中将

  • 第三纵队:

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中将

  • 第四纵队:

指挥:米哈伊尔·安德烈维奇·米罗拉多维奇中将和约翰·克罗拉瑟英语Johann Kollowrat中将

  • 第五纵队:

指挥: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翰一世

战役进程

编辑

部署

编辑

1805年11月21日,拿破仑率领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个军进驻奥斯特利茨,他要把俄奥联军引进他亲自选定的这个战场,以一个漂亮歼灭战彻底打破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此时法军在奥斯特利茨只有53,000人,而联军在奥洛穆茨聚集85,000名兵力,他相信联军会凭优势兵力发动进攻。为确保对手上钩,拿破仑采取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谈判中故意示弱,接着让部队做出准备撤退的假象。最后又走出大胆的一步:主动放弃位于战场中央的战略要地普拉钦高地,将自己的右翼彻底暴露在联军面前。与此同时,波拿道特和达武的两个军正在火速赶来增援。他们一旦到达,法军总兵力将达到73,000人,足以和联军匹敌。对此重要消息,联军却一无所知。

 
12月1日

12月1日,拿破仑做出最后的部署。左翼由拉纳的第五军(13,000人)镇守北面的桑顿山,缪拉亲王的5600名骑兵预备军在后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军也将在这一线发起攻击。南方的塔尔尼兹村索科尔尼兹村是拿破仑故意暴露出来的右翼,吸引联军进攻。这一侧仅由苏尔特军的一个师(12,000人,师长克洛德·列格朗少将)驻守。达武的第三军将在第二天凌晨抵达增援。苏尔特军余下的两个师(多米尼克·旺达姆师和路易·樊尚·勒布隆·德·圣海拉尔师)则潜伏在战场中央,一旦联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举攻下普拉钦高地,切断联军两翼的联系。

与此同时,联军总部也制定自己的计划。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主张继续撤退以拖垮劳师远征的法军,但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和急于复仇的奥地利将军们被拿破仑诱敌之计所迷惑,认为这是打败拿破仑的天赐良机。尽管名义上库图佐夫是全军总指挥,但实际的决定权在亚历山大手中。最后,由奥地利洛维特将军制定的联军作战计划正中拿破仑下怀:巴格拉季昂指挥右翼前锋部队进攻桑顿山,牵制法军。利希顿斯坦因的第五纵队则负责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联军主攻方向在南线,左翼前锋部队和四个纵队在巴克斯霍顿的指挥下,将攻占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打垮法军的右翼,然后向北全面包抄。

南线和北线

编辑
 
12月2日9时
 
12月2日14时

12月2日凌晨6点,联军在弥漫的大雾中开始移动。激战首先在南线爆发,基恩米亚率领5,000奥军组成的左翼前锋部队进攻塔尔尼兹村,被法军击退。8点,多克托洛夫第一纵队的14,000俄军赶到,以优势兵力攻下塔尔尼兹村。联军在塔尔尼兹村还未及站稳脚跟,达武已经率军赶到并立即发起反击,夺回塔尔尼兹村。随后,联军乘混乱又发动一次反击,再次攻下塔尔尼兹村。

对塔尔尼兹村的进攻开始后不久,联军第二纵队(俄军12,000人)和第三纵队(俄军10,000人)也先后投入进攻。战况激烈,俄军首先攻下后不久,败退下来的法军立即重整部队,发动反击夺回。俄军再次攻下后,达武军的路易·弗里昂师赶到,又将俄国人赶出。此后索科尔尼兹村反复易手,但联军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占据。

在北线,巴格拉季昂指挥的右翼前锋部队由13,000名俄军组成,利希顿斯坦因的4,600名奥地利骑兵在他的侧翼。他们负责进攻拉纳把守的桑顿山。联军发动数次猛攻,但在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点30分,拉纳和缪拉发动反击,一举将联军赶出北方战场。

普拉钦高地

编辑
 
奥斯特利茨战役

在南线和北线展开激战的同时,苏尔特军的旺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共16,000人)乘着浓雾的掩护,推进到普拉钦高地脚下静静潜伏,等待着进攻的信号。上午8点半,由24,000名俄奥联军组成的第四纵队在克罗拉瑟指挥下,也开始离开普拉钦高地,加入对南线的攻击。至此,南线已经吸引超过5万人的联军主力。中央的普拉钦高地正如拿破仑设想一样变得兵力空虚,法军将轻而易举的从此突破联军防线。

上午9点,拿破仑对苏尔特下达进攻的命令。也就在这时,红日终于透出云层,驱散浓雾。蛰伏已久的法军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的精锐士兵敲着鼓点,挺著刺刀一举冲上普拉钦高地。

面对法军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钦高地上原本洋溢乐观气氛的联军总部顿时大乱阵脚。克罗拉瑟的部队已经离开,利希顿斯坦因的部队也在激战当中。法军轻易粉碎驻守俄军的抵抗占领高地,伦格朗率第二纵队反攻也被苏尔特军击退。11点30分,法军已经完全控制普拉钦高地。随后拿破仑将大本营移到普拉钦高地上,同时命令贝尔纳多特从北线赶来增援。

为避免被彻底分割的命运,康斯坦丁大公亲自率领作为预备队的俄罗斯近卫军做孤注一掷反攻。拿破仑也将贝西埃尔指挥的近卫军投入战斗。战局一时呈胶着状态,但拿破仑手下还有完整的贝尔纳多特第一军,联军却已经没有一只预备队可以投入战斗。随着贝尔纳多特大军源源不断开上普拉钦高地,俄罗斯近卫军终于支持不住,全军溃退。到下午2点,普拉钦高地上尸横遍野,拿破仑完成他分割联军的计划,联军的中路彻底被击溃。自此大局已定,联军的溃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联军的溃败

编辑

下午2点,重整后的圣海拉尔师兵分两路,从普拉钦高地南面开下。一路前往索科尔尼兹村,会同达武发起反击;一路切断南线联军的归路。南线联军很快就被这最后的一击打垮,各支部队纷纷夺路而逃。混乱中,亚历山大一世甚至丢掉他的参谋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亚历山大一世最后被俄军在一个小村落中找到。挡在联军撤退线路上是冰封的扎钱湖(Satschan Pond)。溃败的联军左翼俄罗斯士兵试图从结冰的湖面逃离。但此时普拉钦高地上的大炮已经架好。炮弹呼啸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拿破仑号称数千人葬身湖底,然而英国史学家约翰·霍兰德·罗斯英语John Holland Rose对于法军炮击冰湖造成联军的伤亡数字存疑,认为这完全出自拿破仑夸大的胜利宣传,据当时地方报纸指出扎钱湖于战役结束的三天后便干涸,而现场只捞出2、3名溺毙的士兵以及超过150匹战马的尸体。[6]。更多的联军士兵则只能在湖边等待被俘。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利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结果

编辑
 
今日的奥斯特利茨古战场

奥斯特利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6,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1805年12月4日,弗朗茨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5日(也就是战后的第四天),[7]原本来宣战的普鲁士外交使节见到拿破仑,反而祝贺胜利并表示普鲁士愿意和法国结盟。拿破仑语带嘲讽的说:“命运女神把你祝贺的对象改变。”

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法国在战役开始时的人数有不同说法:65,000、67,000、73,000、75,000及其他数额均有提及。存在分歧原因之一是达武的第三军团(近7,000人)在开战时尚未抵达。大卫·G·钱德勒所著《拿破仑的战役》(第416页)给出的数字为67,000(不包括达武军团)
  2. ^ 同盟军在战役开始时的人数有不同说法:73,000、84,000及89,000等数额均有提及。安德鲁·乌芬德尔所著《拿破仑战争的伟大将领》(第25页)给出的数字为73,000。大卫·G·钱德勒所著《拿破仑的战役》(第417页)给出的数字为85,000.斯科特·鲍登在其《拿破仑与奥斯特里茨》中称85,000名同盟军这一数字反映的是其理论力量而非实际数额。
  3. ^ Chandler,第432页.
  4.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asualties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Andrew Roberts, Napoleon, A Life. p. 390
  6. ^ J. HOLLAND ROSE. The Ice Incident at the Battle of Austerlitz.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902年7月1日,. Volume XVII: 537–538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7. ^ 《图说兵器战争史》,作者/陈仲丹,出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4年4月,ISBN 962-04-2348-8

参考文献

编辑
  • Todd Fisher:《The Napoleonic Wars: The rise of the Emperor 1805-1807》ISBN 1-57958-357-1 (英文)
  • Brooks, Richard (editor). 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0. ISBN 0-7607-2025-8 (英文)
  • Chandler, David G.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ISBN 0-02-523660-1 (英文)
  • Fisher, Todd & Fremont-Barnes, Gregory. The Napoleonic W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Ltd., 2004. ISBN 1-84176-831-6 (英文)
  • Tolstoy, Leo. War and Peace. London: Penguin Group, 1982. ISBN 0-14-044417-3 (英文)
  • McLynn, Frank. Napoleon: A Biography.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Inc., 1997. ISBN 1-55970-631-7 (英文)
  • Uffindell, Andrew. Great Generals of the Napoleonic Wars. Kent: Spellmount Ltd., 2003. ISBN 1-86227-177-1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