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杰颠社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7月23日) |
大杰颠社(Tapuyen),或作大杰巅社,为台湾平埔马卡道族古部落名,原居住在打狗“彼达”(Peita)地带,明清时期时迁往今高雄市临山地区,今日其后裔散居于内门区以及旗山区的丘陵上。
历史
编辑关于“彼达”(Peita)的确切位置,老埤村马卡道族头目潘乾坤指出应为今日路竹区大社以及废庄的下社,数年后旗尾山地区的口述资料则称在高雄市沿海、今日茄萣区一带[1]。后马卡道族为明郑所逐,退往大岗山后的尖山,形成尖山社与水蛙潭社,大部分居民再迁往罗汉门(今高雄市内门区)[2],居住在溪州番社。[3]
台湾清治时期,罗汉外门和罗汉内门都是大杰巅社活动的地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诸罗县志》记载:“罗汉门山内有大杰巅社。”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记录:“罗汉内、外门田,皆大杰巅社社地也。”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廷派大杰颠社人把守六张犁的番界,社民的生活空间渐渐向北,移往旗山区木栅、六张犁、圆潭和内门区沟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守隘政策,利用熟番作为屯丁监视隘口的动静,此时大杰巅社人和新港社、塔楼社被分派至高树乡的南屯共同防守生番。此次守隘的任务,大杰巅社派出了 31 名屯丁, 并分配到 52 甲土地。[4]嘉庆年间修撰的《续修台湾县志》所观察的:“大杰颠社,距城六十五里,今番民移往隘口社,近蕃薯寮。”指出大杰巅社社民的再迁徙,往今旗山区圆潭里以北。据安倍明义考察,道光九年(1829),部分社民自枋寮越山往东部移动,但与当地卑南族不合,转往北方居住在大庄(今花莲县富里乡)。后来有些社民请布农族为响导,跨过大关山,落脚在今日六龟、荖农。[5]:13-16[6]
台湾日治时期的户口调查,显示旗山区圆潭庄、内门区莱仔坑、沟坪庄还有千余位平埔族人口,其中大杰巅社共一百八十五户、八百零二人[7]。今日内门区莱仔坑、旗山区口隘、中隘、尾庄、圆潭子[8]仍有许多具平埔原住民族特征的住民,南边的三角崛、新番社等地也尚有数户人家。[3]
文化
编辑《番俗六考》中大杰巅社被列入“北路诸罗番”,记载了包括居处、饮食、衣饰、丧葬等文化,其风俗与大武垄、噍吧年等社相近,并附有《大杰巅社祝年歌》。
人口
编辑公元1903年,日本政府所做的熟番社数及人口调查中,大杰颠社有 185 户 802 人,规模甚大[9]。
参考
编辑- ^ 伊能嘉矩,《台湾踏查日记》
- ^ 同上
- ^ 3.0 3.1 台湾地名辞书, 卷五高雄县
-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4446/3/016703.pdf?fbclid=IwAR0xKh1AvP71qh0NLds10YZjDOJBS6qqRO3y_29PdH6yi7Fz_1COq5uaVz8
- ^ 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台北市:蕃语研究会),昭和十三年
- ^ 存档副本.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台湾总督府档案平埔族关系文献选辑, 页七十四
- ^ 存档副本 (PDF).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02).
- ^ “熟蕃社ノ现状调查”(1903-06-01),〈明治三十六年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永久保存第六十一卷调查课〉,《台湾总督府档案.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公文类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典藏号:0000425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