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胡塞尔

德国哲学家(1859-1938)

埃德蒙·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德语: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是一名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创立者。

埃德蒙·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埃德蒙·胡塞尔
出生1859年4月8日
 奥地利帝国普罗斯涅兹 (今捷克共和国普罗斯捷约夫
逝世1938年4月28日(1938岁—04—28)(79岁)
 纳粹德国弗赖堡
教育程度莱比锡大学
(1876–78)
柏林洪堡大学
(1878–81)
维也纳大学
(1881–83, 1884–86: 博士, 1883)
哈勒大学
(1886–87: Dr. phil. hab., 1887)
 institutions = 哈勒大学
(1887–1901)
哥廷根大学
(1901–1916)
弗莱堡大学
(1916–1928)
school_tradition = 现象学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家
主要领域
认识论数学
著名思想
悬置自然立场所意认识本质还原

生平

编辑

胡塞尔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地区的小镇普罗斯涅兹,出身于一个犹太人家庭。

作为弗朗兹·布伦塔诺卡尔·斯图姆夫的学生,他影响了艾蒂特·史坦茵(圣十字德兰本笃修女)、奥伊根·芬克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因为赫尔曼·外尔曾接触胡塞尔,所以钟情于学院派逻辑。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学以导师身份(相当于副教授)教授哲学,并于1887年,他开始相信基督教并且加入了路德会,同年结婚,并在此育有两儿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别在哥廷根大学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为止。退休后胡塞尔仍然利用弗莱堡大学图书馆来继续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门徒海德格尔担任校长时,以胡塞尔的犹太人血统为理由禁止胡塞尔进入为止。

学术贡献

编辑

胡塞尔认为——与罗素及怀德海一样——算术实际上是“先验”科学。不同的是,罗素与怀德海的分析基础是逻辑学。胡塞尔则是发展出全新的哲学方法,来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质。他称之为“现象学”( phenomenology )。

胡塞尔将现象学定义为对意识本质结构的科学研究,但现象学并不代表表象与根本实在之间存在着对立 (“现象学”源自于希腊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现象”一词指称我们的经验世界)。胡塞尔承诺,借由描述意识结构,可以找到确定性,其中包括他身为数学家时不断寻求的算术基础。为此,胡塞尔描述了现象学的观点:意识被视为一种“意向”,也就是说,意识总是朝向某个客体,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跟数学一样是“观念的”。要获得现象学的观点,必须透过一连串的现象“还原”,亦即描述意识的本质特征 (即意识的“意义”)。胡塞尔认为这些意义(与康德的范畴相同)是普世与必然的,同时也反对欧洲(与美国)哲学弥漫一股“相对主义”风潮。

胡塞尔晚年时,纳粹已逐渐掌握德国政局,世界也战云密布。因此,胡塞尔对人类知识的兴趣,也转而朝向社会层面与“存在”层面。同时也警告,欧洲文明将因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猖獗而陷入“危机”(同一时间,维也纳的逻辑实证论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外部链接

编辑

胡塞尔著作

编辑

胡塞尔研究

编辑

相关网站

编辑

研究书目

编辑
  •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
  • 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