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

1850年代的一场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俄语: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罗马化:Krymskaya voyna),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战争于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战争双方是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撒丁王国组成的联盟。

克里米亚战争
奥斯曼帝国于欧洲的征战俄土战争的一部分

法国士兵对马拉科夫要塞的攻击
日期1853年10月–1856年2月
(2年5个月又14天)
地点
结果
参战方
 法国[a]
 英国[a]
 奥斯曼帝国
 撒丁王国[b]
 俄罗斯帝国
 希腊[c]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总计:673,700人
法国:309,268人[1]
奥斯曼帝国:235,568人[2]
英国:97,864人[1]
:21,000人[1]
总计:889,000人[1]
俄罗斯:888,000人
希腊王国:1,000人
伤亡与损失

总共:165,363人死亡
45,770人战死
119,593人非战斗死亡

  • 95,615人死亡[1]
    20,240人战死
    75,375人非战斗死亡
  • 奥斯曼帝国 45,400人死亡[1]
    20,900人战死
    24,500人非战斗死亡
  • 英国 22,182人死亡[1]
    4,602人战死
    17,580人非战斗死亡
  • 撒丁王国 2,166人死亡[1]
    28人战死
    2,138人非战斗死亡
总共:450,015人死亡[3][1]
73,125人战死
376,890人非战斗死亡

战争爆发的地缘政治原因包括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近东问题)、俄罗斯帝国在之前的俄土战争中的扩张以及英法倾向于保存奥斯曼帝国以维持欧洲协调中的权力平衡。爆发点是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处于弱势的基督徒权利的分歧,法国支持罗马天主教徒的权利,俄罗斯则支持东正教徒的权利。教会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但法皇拿破仑三世和俄皇尼古拉一世都拒绝让步。俄皇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徒受他的保护。英国调解并达成协议,俄皇同意了。当奥斯曼帝国要求修改协议时,俄皇放弃了协议并准备战争。

是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大英帝国,后来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前身)也加入这一方。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也改变了战争的型态,大量使用了枪炮等工业制造的武器,后方军医院与铁路等作战概念出现,电报促进了战地新闻情报,同时政治上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4],最终,居于劣势的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虽保住了在克里米亚的主权,但失去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

法军在乔尔纳亚河战役

战争之前的紧张局势“近东问题”

编辑

战争的起因

编辑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要求在奥斯曼境内的“圣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苏丹拒绝,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逐渐地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其向欧洲扩张的好机会,尤其是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

编辑
 
对拉斐尔的报应。 Sinop.1853 弗拉基米尔·科索夫。
 
锡诺普海战,由艾瓦佐夫斯基绘画

1853年7月,俄罗斯出兵占据奥斯曼帝国的属国多瑙河公国(由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组成),同年10月,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3月底英国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结盟,一同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同盟。奥地利帝国虽一直没有参战,但亦陈兵在边境,要胁俄罗斯奥地利会参战,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公国撤军。在奥斯曼帝国同意下,奥军进驻了多瑙河公国,直到战争结束。1855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在法军攻入马拉科夫堡后,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向联军投降。

战争时间表

编辑
  • 1853年7月3日:俄军攻占多瑙河流域的奥斯曼帝国属国多瑙河公国
  •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 1854年7月底至9月:奥地利军队占领多瑙河公国。俄军被迫撤出多瑙河公国。
  •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 1854年8月18日至8月28日:英法联军围攻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但没有最终战果、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也没有失陷。
  • 1854年9月20日:阿尔马河战役,法英联军对俄军取得胜利,迫使俄军撤往塞瓦斯托波尔。
  • 1854年10月17日:法英联军在克里米亚站稳脚跟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 1855年1月16日:撒丁王国加入战争。
  • 1855年3月15日:奥地利出面调停,于维也纳开会商讨和议条约,然而最后失败告终。
  •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 1855年8月16日:乔尔纳亚河战役,法国领导的联军对俄军取得胜利,俄军突围失败。
  • 1855年9月8日:法军在马拉科夫战役胜利,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 1855年10月17日:法国海军在金伯恩半岛战胜俄军,这是战场上第一次出现铁甲船只的海战。
  •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交还多瑙河公国宗主权予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法国、英国和奥斯曼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开会。法国的佩利西耶元帅、英国的拉格伦元帅英语FitzRoy Somerset, 1st Baron Raglan和奥斯曼的奥马尔帕夏英语Omar Pasha

远东战斗

编辑

本次战争亦波及远东[5]。1854年及1855年,英法联军两次攻打堪察加半岛首府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围城战。英法联军先于秘鲁卡亚俄集合,并调动驻上海厦门广州香港等地的驻华舰队参战[6]。至1855年冬天,因过于寒冷而实质上结束战斗。

战争的后果

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仍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产生对奥地利不利的变化。奥地利势力的削弱同时也造成萨丁王国不断增强,使萨丁王国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国

战败后俄罗斯停止向欧洲扩张,转向中亚和远东发展。

战争的意义

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蒸汽动力的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静止战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铁路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战地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灾难性的“轻骑兵的冲锋”事件几乎在当晚就因《泰晤士报》的报导而在英国本土导致了一场公关灾难(虽然媒体夸大了伤亡)。英国政府为了安抚后方对战士死伤的不安情绪,派出摄影师罗杰·芬顿英语Roger Fenton前往克里米亚拍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记者罗杰·芬顿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技术来记载战争实况。这些照片被转换成木刻版和出版在不太重要的《伦敦新闻画报》。

其他方面的意义

编辑

野战医院条件改善

编辑

在这场战争总共约50多万人死亡,其中作为主力的法军伤亡最多。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盖在化粪池上等因素而死。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起初并未改善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英军士兵的病死几率在其管辖下反而达到高点,直到她在其他专家协助后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才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香烟得到大范围生产

编辑

烟草被用来做香烟产生于近代,大量生产出现在克里米亚战争。这次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香烟的大量泛滥。而在一战和二战间,各国的军方将香烟大量分发给官兵。

英国设立维多利亚勋章

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同时催生了在1856年设立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英国军队首次为英勇作战者设立的国际奖项。

俄国的农奴制与军事改革

编辑

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对农奴制与军事进行改革。

此战争对军事更大的意义是促成了宪兵的设置:因战况胶着,上至军官士官长,下至兵卒开始酗、抽甚至吸毒,导致烟酒商前至军营兜售此些物品,直到高阶军官发现苗头不对,乃自组巡逻哨兵纠察队,防止非相干人等进入兵营等地,成为了宪兵的滥觞。

阿拉斯加易手

编辑

于克里米亚战败投降后,俄国因其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接壤而担心领地会遭到英国乘胜追击抢走,因此迫切希望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能出价接手,一来经营俄属北美的俄美公司长期录得赤字亏损,二来俄属北美离俄国中心区极远,管理困难,可免遭白白损失,三来可让美国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四来亦可短时间套现大量现金重建损失惨重的军队及惨遭战争蹂躏的国内经济。美国最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微薄代价获得了后来被认为史上最划算的不动产交易。

备注

编辑
  1. ^ 1.0 1.1 1854年起
  2. ^ 1855年起
  3. ^ 1854年前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lodfelter 2017,第180页.
  2. ^ Badem 2010,第180页.
  3. ^ Mara Kozelsky, "The Crimean War, 1853–56."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13.4 (2012): 903–917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沈政男. 【時事想想】克里米亞、烏克蘭與俄羅斯. 想想论坛. [201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中文(台湾)). 
  5. ^ Gough, Barry M. The Crimean War in the Pacific: British Strategy and Naval Operations. Military Affairs. 1973, 37 (4): 130–136. ISSN 0026-3931. doi:10.2307/1983775. 
  6. ^ Stephan, John J. The Crimean War in the Far East. Modern Asian Studies. 1969, 3 (3): 257–277. ISSN 0026-749X. 

来源

编辑
史学与记忆
当代资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