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FradonStar/關於中文方言維基百科

本文是一篇論述,是FradonStar對維基百科現存的方言百科全書項目的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並不求所有人都接受;如果各位編輯在看到我的論述後有任何意見或反對說法,歡迎與我理性探討,我會秉持求同存異的精神與各位友好交流。

簡而言之,本人認為,維基媒體中文方言類別的百科全書項目存在的意義微乎其微,與其建立「百科」,不如全力製作「詞典」。

現在的維基百科內,使用中文的編輯們(尤其是熟悉本地方言的編輯)在不同方言的領域進行了努力的開拓,建立起諸如閩南語維基百科閩東語維基百科吳語維基百科等項目,並進行了努力的建設。最初,我作為一個以閩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對這類百科的內容是非常好奇且高興的,因為我也對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期待着有朝一日中國大陸能像台灣那樣對各地的方言實行嚴格的立法保護)。然而,在閱覽了大量條目之後,我卻發現閩東語維基百科的條目似乎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並開始懷疑這種百科存在的合理性。在此,我以閩東語維基百科(以下簡稱cdowiki)為例,羅列出自己的一些觀點與認為它存在價值極低的理由:

  1. 從根本上說,cdowiki的受眾數量實在太小。不論是中國大陸、台灣還是馬來西亞等有使用閩東語的國家和地區,閩東語都只是一個方言而非書面化、普世化的語言(這也將之與粵語等漢語系支流、且已形成體系的語言區分開來,我從不反對這類語言設立百科全書項目),我是個接受了中國大陸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後續高中教育的漢語使用者,讀了十二年(還沒算上幼兒園的啟蒙認知)的語文課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是我不容置疑的第一母語。我對語言的所有理解都是基於漢語的邏輯與文法;而閩東語是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才得以學會的,在表達上我更傾向於說而非寫,將這種已經口語化幾百年的語言書面化並做成條目,哪怕是像我這樣的閩東語的使用者,閱讀起條目都會非常困難,說明它沒有一個基本的群眾基礎;而對於那些未接受良好教育、以閩東語為第一母語的人來說,他們就更沒有辦法閱讀閩東語的任何條目了,或許做成有聲條目會好一些,但是以他們的興趣與見識,真的會在維基百科上瀏覽條目、了解或編輯內容嗎?顯然是不會的。既然所有閱讀cdowiki的用戶都會標準中文,那他們為什麼不去範圍更廣、質量更有保障的中文維基百科去了解他們所需要的內容呢?所以,閩東語維基百科缺少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也幾乎沒有存在成為一個百科的意義。
  2. 從建設上說,cdowiki缺乏中英文維基百科這樣成體系、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統,容易偏離維基百科最基本的初衷。我沒有任何針對這些百科的編輯的意思(我自己也希望為這種項目做貢獻),但不管是什麼中文方言類的百科條目,受該方言使用人數的限制(更別提這些使用者還有多少能上維基百科了),對條目的編輯與審查都是難以把控的,可能一整個百科的實際運營者不過寥寥數人,甚至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社群。因此,在建設百科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原創研究、未能察覺的破壞等種種問題,而這些百科的管理力度遠遠無法達到像中維這樣有力,從而使這類維基百科項目存在價值極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建設者們在對百科的耕耘過程中,不展現出相應的地方主義色彩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這種情況下,說這種問題有影響吧,條目還不一定會有人看,說它沒有影響吧,那也總不能放任不管,卻也幾乎沒有一個合理的制衡手段,所以這類百科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3. 從語言內部來說,閩東語過分「散裝」,以「閩東語維基百科」稱呼這個百科項目本身就很荒謬,而閩東語現有的體系更是空中樓閣,空有學術皮囊卻沒有普世價值。在語言學分類中,閩東語系作為一個龐大的語言分類單元,它可以按地域分為「侯官片」「福寧片」「蠻講」;而細分下去,每個縣又都有自己的方言,我作為福寧片方言的使用者,在走過寧德全市的各個縣份後,卻發現自己連隔壁縣的方言都只能一知半解,更別提來福州之後完全無法與福州的朋友用方言交流了。一個內部差異如此之大的方言,以它為基礎所建立起的百科全書就更加缺乏受眾了,如果不看漢字版本的cdowiki,那些羅馬拼音讓我更覺得像是在閱讀天書,而切換到漢字版本呢,你說我是看那些「閩東語」理解的條目內容,不如說我是看到這些散裝的漢字之後才了解的條目大意(就像中國人看日文,哪怕不懂日語也能知道隻言片語的大概意思一樣),所謂的「平話字」並沒有任何群眾基礎可言,所有需要閱讀cdowiki條目的讀者和編輯在閱讀之前必須系統性地學習閩東語的羅馬拼音方案才有可能看懂,而如果學得不精,還要逐字逐句看,慢慢地理解,那豈不是浪費太多的時間?更何況,我作為閩東語的使用者,我想貢獻內容卻無從下筆,這也實在是一種不好受的滋味。
  4. 雖然百科不適合這類語言,但詞典依然適合。方言的意義在於它的歷史文化之厚重,且在現在現代漢語高度普及的情況下有消亡的風險,亟需傳承。不論是閩東語也好,其他中文方言諸如吳語、閩南語之類的方言都好,現在它們的受眾日漸式微,漢語方言的使用者們若不是以標準漢語為第一語言,那麼就是因缺少教育而目不識丁的老一輩人,所以,可以認為所有這些中文方言維基百科的編輯、讀者,使用漢語的頻率是遠高於這些方言的。所以,與其以百科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寫成語言獨立、體系獨立的「條目」,不如以詞典的形式將它們收錄為「詞條」。在這些語言的詞典當中,其項目的語言依舊應當是標準中文,而把方言局限到詞條的內容當中,每個詞條都至少要有標準漢語的翻譯與簡要解釋(以免方言存在的特定字詞中文裏沒有),而詞條內容可以完全使用閩東語(且可以以標準的福州話為主),閩東語特有的詞彙或者詞條可以以漢語解釋詞條主題,而漢語詞彙則以閩東語的解釋為主,而閩東語的內容也以鼓勵加入標準漢語翻譯為宜。像閩東語這樣「散裝」的語系,完全可以像共享資源的文件簡介那樣設計模板,讓一個詞條中可以展示不同類別的閩東語內容,也不必做到和主要的內容完全一樣(就像同一個條目在中維與英維可以有差異、不必完全相同一樣),舉個例子,如果福清的編輯可以以福清話更好地表述某個以福清為主的主題,那此詞條可能福清話佔多,如果其他地方的方言能更好地描述的話亦是如此。而這麼做,從受眾上看,閩東語的使用者能更明晰詞條主題的內容,更有信心做出編輯,也不會造成使用當中的誤解,而非閩東語使用者更能閱讀詞條、理解內容,非但可以擴大這一語言的影響力,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若有疑問可以更好地提出,而不用擔心囿於語言能力而無法提問;從管理上看,非閩東語卻熟悉站務的編輯也可以成為網站管理員,對站務的維護更方便、高效;從語言本身來看,這樣照顧了各個方言支流的用戶與讀者,也能合理化「閩東語」這一大標題。

綜上,我作為一個閩東語的使用者,卻無法自如地使用cdowiki的項目,難以信任cdowiki的權威性、準確性,讀起條目也非常費解,所以我主張,維基媒體基金會可以改變對中文方言版百科的思考,不必為了保護語言而作意義甚微的冷門條目建設,而將投入到這些百科的資源儘可能地轉移到相應語言的詞典之上。最後,我重申,我並不要求每位編輯都認同我的觀點,也歡迎各位路過的看官補充自己的觀點、提出不同的意見,我歡迎、也衷心期盼收到各位編輯的寶貴意見。

另外的一些話:

  • 我看到閩東語維基百科的用戶甚至有主張把閩東語乃至漢字徹底羅馬化為像越南語那樣的形式,這種做法在我看來純粹是無稽之談。不論是像越南語那樣越南語法中混入的法語、英語外來語詞彙,還是像日語那樣用自己的表音系統(片假名)去拼寫外來語,我都覺得不如中文自己的表達形式好。那些試圖在閩東語條目中做出類似越南語那樣硬加外來語詞彙進入條目中的做法是嚴重脫離現實的。漢語語言的構成自有一個體系,對漢語語系外的語言進行生搬硬套既無必要也無意義。(書寫於2023年12月18日 (一) 19:1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