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魁
黃文魁(1928年10月1日—1982年12月24日[1])是福建莆田人,中國有機化學家、教育家[2],九三學社社員。曾在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任助教,在蘭州大學工作的27年間歷任助教、講師、教授, 蘭州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兼有機合成研究室主任,曾任甘肅省政協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學報》和《化學通報》編輯、甘肅省藥學會副理事長等職。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化學和有機合成化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1][2]。
生平
編輯黃文魁是福建省莆田地區(現市)涵江鎮(現區)霞徐街人[3],早年曾就讀於霞徐小學、涵江中學(只有初中部,現莆田第六中學)、莆田中學(只有高中部,現莆田第一中學)和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更名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2]。1950年,黃文魁選擇《新法合成氯黴素》作為其畢業論文的題目,並於1951年合成出了用於生產氯黴素的關鍵性中間原料[1]。《解放日報》稱這種方法「比美國方法所用原料便宜一半」;《大公報》說「這一試驗的成功,在反封鎖鬥爭中更增加了一份力量」。同年,黃文魁因其貢獻被上海市總工會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並留在大學任教[1]。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黃文魁參與了朱子清領導的貝母植物鹼的研究,並於1955年初大膽提出把鋅粉蒸餾和硒脫氫兩種方法聯合應用的方法,儘管受到同事的質疑,但仍然堅持不懈地試驗努力,突破二十幾年的停滯不前,成功確定該植物鹼的基本骨架為變形甾體,該項研究獲得了1956年的中國第一屆國家自然科學獎[1](原名稱: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1955年,黃文魁為支援中國西北地區的建設,選擇帶領自己的家人離開上海的復旦大學[3],來蘭州大學工作。1956年在朱子清教授和程溥教授的力勸下,原無意參加任何政治團體的黃文魁答應加入「九三學社」。為文革的革命小將新增一條批判理由[1]。
1956年,黃文魁率先在國內開闢研究碘雜環化合物的新領域,並首創合成環狀碘鎓鹽的新方法——硫酸亞碘酰法,把原來四步反應,簡化為一步。在隨後的10年間先後合成五員、六員、七員30多種碘雜環化合物(佔國際上合成數的一半以上),並發現一些奇特性質,如:顯色反應、順磁信號、防輻射和降血壓的作用,室溫下具有接近金屬的導電性。他發表在《中國科學》的論文被國內外廣泛引用,這項研究成果獲得1978年甘肅省和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4]。文革前蘭州大學化學系有機教研室一位獲英國博士的教授對該研究"很感興趣"並提出將其名署在文章的最後一位時,遭到為人正直,剛直不阿的朱子清教授的否定並斷然制止[5]。
文化大革命期間,黃文魁被打成「白專典型」、「歷史反革命分子」(中學時集體加入三青團並任分隊副)而受到批判、抄家,住過牛棚,右臂戴白色袖章(區分牛鬼蛇神與左臂戴紅色袖章的革命派別:革聯、紅聯、紅三司、紅衛兵、紅小兵),在校內勞動掏大糞,進行思想改造。但他依舊堅持研究工作,並先後於1969年、1970年為無臭青黴素合成、農藥、口服避孕藥的合成試製作出貢獻,並參加山黧豆、地椒草等研究任務[1]。打倒「四人幫」後的1977年,派性嚴重的蘭大化學系有機教研室黨員教師仍然批判崔乃夫文革前「有人吃肉、有人喝湯、有人啃骨頭」反動路線時[6],黃文魁被指就是蘭州大學化學系那個「吃肉人」[7]。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抗癌新藥三尖杉酯鹼的研究工作並為此成立由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醫科院北京藥物研究所和蘭州大學化學系組成的三尖杉酯鹼類合成攻關協作組[8]。1972年,黃文魁領導蘭州大學三尖杉研究課題組開展相關領域研究,黃文魁突破教課書的禁區,將「雷福爾馬茨基反應」用於生物鹼的合成,並在全國三尖杉合成攻關協作會上毫無保留地介紹了整個方案[4]。1973年5月,黃文魁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去氧三尖杉酯鹼[4]。但黃文魁的科研成果受到上海藥物所李述文的剽竊,李述文沿用黃文魁此前赴上海學術交流時所提出的科研方向,利用上海藥物所的優越條件搶在黃文魁前發表了以自己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導致協作組間成為互相防備和競爭的對手[8]。
1977年,在化學系一位領導的暗中支持下,有機教研室的部分黨員教師發起強烈攻擊[7],並要給黃文魁戴右派帽子。黃文魁被迫將實驗室的鑰匙上交該領導,並暫停了三尖杉研究。1978年福建中醫研究所派人前往蘭州大學開始參與該項研究,黃文魁設計了高三尖杉酯鹼和高去氧三尖杉酯鹼合成路線並全程詳細指導實驗步驟,因長時間無法拿到高三尖杉酯鹼的結晶,該合作者對合成路線提出強烈質疑並牢騷滿腹。1979年春節前,黃文魁只好親自動手從廢棄的母液中結晶出高三尖杉酯鹼,使合作者高興地回福州歡度春節。三尖杉研究在異三尖杉酯鹼合成出來之前,獲得了1982年中國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獎[1]。異三尖杉酯鹼由於其結構相對複雜和特殊,直接沿用同類化合物的合成路線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1981年黃文魁在康奈爾大學時,在閱讀Dr. Meinwaed發表的論文時得到靈感,設計了一套新的合成路線並寫信寄回蘭州[9]。在李裕林副教授領導的合成未能如願之後,講師潘鑫復帶領研究生最終實現異三尖杉酯鹼的合成。1982年黃文魁小組用不同的第三種方法合成了三尖杉酯鹼,至此三尖杉具有抗癌的五種酯鹼在黃文魁小組均全部實現合成,其中四種為世界上首次,一種是提供高效率的第三種合成路線[10]。該項研究遙遙領先美國哈佛大學同行(世界上首次合成三尖杉酯鹼)的研究工作。
1978年底,應盧嘉錫的邀請,黃文魁帶領助手參加了在盧嘉錫領導下、自1972年開始的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學模擬物的研究工作[4],合成出化學模擬物結晶,三種結晶在中國經嚴格測試,具有把氮-15轉化為氨-15的催化活性,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的創舉。最終黃文魁與盧嘉錫憑藉該項研究獲得1980年中國科學院和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1981年這些結晶在美國的 Kettering Laboratory 進行了多種不同測試,有些測試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結果。
197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後,有多名記者和宣傳幹部要採訪他,都被拒之門外,1982年夏天的一個傍晚,聶大江校長親自登門做思想工作,經幾小時的懇談,他勉強同意接受採訪,才有了後面的一系列文章[9]。
1981年2月,黃文魁以公派訪問學者名義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工作三個月,又在康奈爾大學工作訪問一年(非公派),進行了兩種昆蟲信息激素的有機合成研究工作[4]。他仔細分析了他們原來設計的合成路線,推敲了他們費時2年多尚未突破的關鍵所在,然後另闢蹊徑,連續奮戰四個月,得到了人工合成的純品。接着又很快實現了另一種昆蟲信息激素的人工合成。得到Dr. Meinwaed的高度讚揚,希望同黃文魁教授進一步合作,並約定於1983年暑假到蘭州大學參觀訪問及商量合作事宜[4]。在美期間曾受邀在Boston College 和 Kettering Laboratory作學術報告。在康奈爾大學作了兩次學術報告。第一次在1981年10月1日,報告了貝母植物鹼、狼毒素、碘雜環、三尖杉的人工合成研究,報告令系主任(1981年10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r. Roald Hoffmann 印象深刻,10月5日開始邀請黃文魁教授參加系裏每兩周一次的Faculty Meeting。第二次(回國前,時間不詳)報告了昆蟲信息激素和異三尖杉酯鹼的人工合成。
1982年11月被授予甘肅省勞動模範。同年12月24日,黃文魁應邀趕往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所參加評議會議[1],在其搭乘中國民航202號航班客機飛赴廣州途中,飛機電線短路着火致使飛機緊急降落。因機組人員率先逃命置乘客而不顧,導致黃文魁窒息死亡,終年54歲[2]。
黃文魁一生很尊敬他人的勞動,很多課題都是他提出,實驗路線由他設計,一路詳細指導控制實驗條件,但只要他沒有親手做大量實驗,發表論文時他絕不將自己名字署在前頭[9]。他生平最痛恨、鄙視那種在科研工作中投機取巧,趨名逐利的惡劣作風。在成績和榮譽面前,他從不突出自己,總是說這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對於協作單位十分尊重。他學術水平很高,實驗技術純熟,高超的重結晶技術更是公認的,而且從不保密[11]。他一生最痛恨弄虛作假,從不為名利而去粗製濫造,對科學研究總是保持高度嚴謹的態度.並要求在發表論文前必須至少有三次成功的重複實驗(異三尖杉酯鹼的合成除外)。武守志院長這樣寫到:「其實,他早在讀大學時就已顯露了創造性的科學才思,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正是在他"艱難的中年"時期獲得的。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化學界的高度重視,而他卻每每在自己的成果後面隱退。他最容易忘的是他的榮譽,最忘不掉的是科學的前沿;總是不停頓地朝着新的目標前走,一直走下去,走進沉思,遠離浮躁。所以他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我所認識的一位拒絕媚俗、遠離浮躁的真科學家」。[3]
1983年1月2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追授黃文魁為省特等勞動模範。此後,為紀念黃文魁教授,蘭州大學於1992年12月24日決定在皋蘭山校林場立黃文魁紀念碑,1994年4月8日舉行落成典禮[12]。2002年蘭州大學將榆中校區的一條道路命名為文魁大道[13](蘭州大學首條以教師命名的道路。2024年初所有"大道"改"路",現名"文魁路")。2006年10月1日莆田第一中學校區內的「文魁亭」正式落成[14]。2014年開始舉辦「文魁論壇」,2014年5月16日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院士做客首場「文魁論壇」[15]。為紀念黃文魁先生誕辰90周年,2018年4月5日(清明節)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師生在蘭大林場黃文魁先生紀念碑的周圍植建了「文魁林」[16]。2024年3月27日黃文魁先生子女捐資六百萬美元設立蘭州大學「文魁基金」[17]。
學術研究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李裕林、黃飛躍. 【足迹】黄文魁.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6-09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中文).
- ^ 2.0 2.1 2.2 2.3 蘭州大學報. [兰州大学报]萃英大先生——有机化学家黄文魁. 蘭州大學新聞網. 2018-09-30 [202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中文).
- ^ 3.0 3.1 3.2 武守志. 我所认识的黄文魁先生. 國學論衡. 2007: 443-452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 ^ 4.0 4.1 4.2 4.3 4.4 4.5 林祖泉. 献身化学事业的黄文魁教授. 莆田文化網.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7) (中文).
- ^ 蘭州大學報. 萃英大先生——有机化学家、教育家朱子清. 蘭州大學. 2018-09-16 (中文).
- ^ 王秋林 王嬌. 【萃英记忆】崔乃夫:我在兰大二十一年. 蘭州大學新聞網. 2020-07-16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中文).
- ^ 7.0 7.1 唐少卿. 坚持真理 求本务实 -- 我亲身经历林迪生校长的几件事. 甘肅省老教授協會. [2022-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中文).
- ^ 8.0 8.1 單若水. 剽窃. CND 華夏文摘. 2020-07-16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8) (中文).
- ^ 9.0 9.1 9.2 李生茂. 开拓者的足迹 -- 记全国劳动模范黄文魁教授. 蘭州大學校報. 1983-01-03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中文).
- ^ 甘肅日報記者. 兰州大学首次人工合成异三尖杉酯碱. 甘肅日報. 1982-11-22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中文).
- ^ 有機合成研究室. 他还在我们身边 -- 怀念我们的室主任黄文魁教授. 蘭州大學校報. 1983-01-29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4) (中文).
- ^ 本報記者. 学校在兰上林场为黄文魁教授立纪念碑. 蘭州大學校報. 1994-04-28 [202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中文).
- ^ 蘭州大學.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8-10-28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9) (中文).
- ^ 莆田第一中學. “文魁亭”正式落成. 2006-10-01 (中文).
- ^ 北京大学高松院士做客首场“文魁论坛”. 蘭州大學新聞網. 2014-05-16 (中文).
- ^ 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 向黄文魁先生纪念碑献花”.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網. 2018-04-08 (中文).
- ^ 著名化学家黄文魁先生子女捐资设立兰州大学“文魁基金”. 蘭州大學新聞網. 2024-03-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