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直隸州 編輯
在明朝洪武初年,通州隸屬於南直隸揚州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格為通州直隸州,為有別於直隸順天府通州(即日後的通縣),俗稱南通州。南通直隸州下轄如皋縣、泰興縣[1]。轄區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日南通市轄境以及隸屬泰州市的泰興市。另在鄰近常熟縣的長江南岸有飛地——劉海沙(今屬張家港市)[2]。
雍正年間起,通州直隸州除州城外,分為6鄉[3]:60。境內因臨海,有多處鹽場。雍正十三年(1735年),馬塘場(在如皋市境內)並歸石港場,余中場並歸餘西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西亭場並歸金沙場。至此,全境共5鹽場,即呂四、余東、余西、金沙、石港場[1]。道光年間,長江南岸的沙洲——劉海沙逐漸成型,通州直隸州鄉紳顧飛熊報領墾殖。因通州州府「量田弓大、賦稅輕」,業戶選擇向通州州府報領。造成常熟縣和通州直隸州之間的矛盾。同治十三年(1874年),經省調停,開鑿常通港為界,南屬常熟縣,仍稱常陰沙,北屬通州直隸州,稱劉海沙[2]。
光緒元年(1875年),通州直隸州全境分為州城、6鄉、5鹽場,共計105里。其中,州城有22里、清干鄉10里、文安鄉11里、狼山鄉12里、永興鄉18里、西成鄉10里、六場鄉並河泊22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試行地方自治,根據調查,假定為32區。宣統元年(1909年),假定為40區。同年,以戶口多少,定為二十一區,計劃成3市區10鎮區8鄉區。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鎮區改為市,鄉區改為鄉。通州直隸州為13市、8鄉[3]:60。終清一朝,南通直隸州考評:繁,難[1]。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江蘇獨立。次年1月,江蘇臨時議會議決,江蘇都督府通令頒佈《江蘇暫行地方制》條例,各地廢府、州,並縣、廳。5月,以通州直隸州置南通縣[3]:60。
註釋
編輯- ^ 移至: 1.0 1.1 1.2 《清史稿·卷五十八·志三十三·地理五》通州直隸州:繁,難。隸常鎮通海道。順治初,因明制,屬揚州府。縣一,海門。康熙十一年,縣省。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割揚州府之如皋、泰興來屬。西距省治五百三十里。廣三百里,袤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三分。京師偏東四度十一分。領縣二。東:軍山、劍山。西:黃泥山、馬鞍山,五峰並峙。東北:天竺山。南:狼山,設砲台。狼山鎮總兵駐。東北:大海,產鹽,置場五:呂四、餘東、餘西、金沙、石港,鹽課大使駐。又馬塘、餘中二場,乾隆元年裁。西亭場,三十三年裁。通州分司運判駐石港,稅課大使亦駐。南:大江西自如皋入,東行達老洪港,會於海。鹽河自如皋西入江,東分流,循城而南,又東入於海。鎮二:狼山、石港。石港、金沙、餘東、呂四有汛。狼山巡司裁。呂東巡司一。如皋繁,難[……]
- ^ 移至: 2.0 2.1 羌松延. 刘海沙:南通曾经的一块飞地. 南通網,來源:江海晚報. 2022-12-21 [2025-01-17] (簡體中文).
- ^ 移至: 3.0 3.1 3.2 劉衛、孫立(責任編輯). 第一篇 建置 (PDF). 通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南通县志》. 中國·江蘇: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 [2025-01-17]. ISBN 72140169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7)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