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在蘇聯69年的歷史上,並沒有一位官方的「蘇聯領袖」,但蘇聯共產黨的總書記通常是這個國家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在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理念中,蘇聯的最高領導者是先鋒黨派的合議機構,屬集體領導制。根據1977年頒佈的《蘇聯憲法》,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前期為蘇聯人民委員會)是蘇聯政府首腦[1],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為國家元首[2]。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部分西方國家的總理[1],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相當於部分西方國家的國會議長,主席團的主席也是國家元首代表[2]。
蘇聯最高領導人 | |
---|---|
前共產主義國家
| |
蘇聯國徽 | |
末任領導人: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卓夫 (時任蘇聯總統) | |
首任領導人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時任蘇聯總理) |
末任領導人 |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卓夫 (時任蘇聯總統) |
官邸 |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
委任者 | 任何一位領導人必須要有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和/或中央書記委員會的支持才能夠掌握並保有權力。 |
共產黨統治開始於 | 1922年12月30日 |
共產黨統治結束於 | 1991年11月6日 |
國家結束於 | 1991年12月26日 |
約瑟夫·史太林在20世紀20年代成功地鞏固權力後[3],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代名詞[4],因為該職位同時控制着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3]。總書記一職經史太林廢除後,又在赫魯雪夫手中以「第一書記」之名重建,布里茲尼夫再於1966年將其改回原來的名字。作為共產黨首腦[5],總書記直到1990年都是蘇聯最高領導人[6]。總書記的繼任程序缺乏明確指引,所以蘇聯領袖逝世或是遭解職後,繼任者通常需要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或其他政府和政黨的支持才能獲取並保有權力。1990年3月建立的蘇聯總統一職取代總書記成為蘇聯的最高政治職務[7]。
建立總統一職的同時,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還經投票廢除《蘇聯憲法》第6條,這一條規定蘇聯是由共產黨控制的一黨制國家,讓共產黨在社會中擁有領導地位。廢除此項削弱了共產黨的權力和共產黨對蘇聯及其人民的支配地位[8]。如果在任總統死亡、辭職或被罷免,蘇聯副總統將繼任成為新的總統,不過這種情況尚未出現,蘇聯就解體了[9]。八一九事件失敗後,副總統亞納耶夫由選舉出的蘇聯國務委員會委員取代[I]。
簡介
編輯1922年12月30日,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投票選舉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10]。列寧時年52歲,身上有兩處槍傷,之後的三次中風使其健康狀態愈加惡化,最終導致他在1924年1月21日逝世[11]。在列寧最後的日子裏,權力已經逐漸掌握在史太林手中[12]。列寧死後,阿列克謝·伊凡諾維奇·李可夫繼任成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從法律上講」,他是這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但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從1920年代中期開始凌駕於蘇聯人民委員會之上。到1920年代末,李可夫只不過是總書記史太林和其控制下政治局的橡皮圖章[13]。
史太林早期的政策推行激進的工業化,把私人企業國有化[14],根據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建立的自留地也被集體化[15]。作為政治局的領袖,史太林在大清洗這一系列的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後獲得了近乎絕對的權力[16]。1941年6月,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17],但在12月被對方擊退。在史太林的命令下,蘇聯紅軍向納粹德國展開反擊[18]。1953年3月史太林去世[19],他的死引發了赫魯雪夫和馬林科夫之間的權力爭鬥,數年後,赫魯雪夫獲勝[20]。
赫魯雪夫曾於1956和1962年兩度公開譴責史太林,去史太林化政策讓他在黨內樹敵眾多,特別是史太林主義者及受其任命的人。許多人將赫魯雪夫的做法看成是破壞性的,會破壞國家的穩定。1957年,一個「反黨集團」試圖罷黜赫魯雪夫但沒有成功[21]。隨着年齡漸長,赫魯雪夫古怪的行為變得更加嚴重,經常未經政治局協商就做出決定[22]。赫魯雪夫的親密戰友布里茲尼夫在前者被罷免的同一天當選第一書記,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成為新的部長會議主席,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保留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職務。1965年,在政治局的命令下,米高揚被迫退休,尼古拉·域陀羅維奇·波德戈爾內繼任[23]。1960年代的後赫魯雪夫時代中,蘇聯是由集體領導管控的[24]。1967年,柯西金代表蘇聯參加了葛拉斯堡羅峰會,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據此誤以為柯西金就是「蘇聯領袖」,是「蘇聯外交政策」的舵手[25]。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卓夫創作了「停滯時代」這樣一個貶義詞,來代表布里茲尼夫統治下的整個國家經濟效率低下,社會和政府由老人政治把持的時代[26]。1982年,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繼任了布里茲尼夫的總書記一職。次年,安德羅波夫住院治療,並且由於健康狀況的惡化很少再主持政治局會議。於是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吉洪諾夫經常在自己家中主持這些會議[27]。安德羅波夫去世後,年紀更大的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當選為總書記。他的統治時期只有一年出頭[28]。
1985年3月11日,戈巴卓夫獲政治局選舉當選總書記[29]。1980年代中後期,他啟動了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30]。這些政策給他樹敵眾多,隨着根納季·伊凡諾維奇·亞納耶夫試圖推翻戈巴卓夫的八一九事件失敗,一系列動盪和變革最終導致了蘇聯的全面解體[31]。
隨着戈巴卓夫於2022年8日30日去世[32],所有蘇聯最高領導人已全數離世。
列表
編輯以下列表只包括能夠在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中獲得足夠支持的人,或是蘇聯的實際領導人。
任次 | 姓名 (出生–逝世) |
肖像 | 擔任最高領導人時間 | 代表大會 | 註釋 |
---|---|---|---|---|---|
第一任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1870–1924)[33] |
1922年12月30日[33] ↓ 1924年1月21日[12] |
第11至第12次 |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自布爾什維克成立以來的非正式領袖[33]。1917年起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導人,1922年起任蘇聯領導人直至逝世[34]。 | |
爭議 | 阿列克謝·伊凡諾維奇·李可夫 (1881–1938)[35] |
1924年1月21日 ↓ 1924年[12] |
— | 作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聯的領導人,但實際控制權在1920年代很快就因共產黨和史太林的影響而失去了權力[13]。 | |
第二任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太林 (1878–1953)[12] |
1924年[12] ↓ 1953年3月5日[36] |
第13至第19次 | 1922年4月3日至1952年10月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辭職後該職位被廢除[37]。1941年5月6日至1953年3月5日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36]。他還於1941年7月19日至1947年3月3日擔任國防部長,並在蘇德戰爭期間任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38],1921至1923年他成為唯一一位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的官員[39]。 | |
第三任 | 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02–1988)[40] |
1953年3月5日[40][41] ↓ 1953年3月13日[42] |
— | 蘇聯共產黨中央書記處領導人物,但之後被迫退休。從史太林去世起[43]到1955年2月,馬林科夫與赫魯雪夫展開了權力爭鬥[44]。 | |
第四任 |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1894–1971)[45] |
1953年3月13日[45] ↓ 1964年10月14日[46] |
第20至第22次 | 1958年3月27日至1964年10月14日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1964年10月13日,在阿布哈茲度假的赫魯雪夫被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尼夫召回莫斯科與主席團(政治局)召開特別會議,次日,赫魯雪夫宣佈退休[47]。 | |
第五任 |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尼夫 (1906–1982)[46] |
1964年10月14日[46] ↓ 1982年11月10日[48] |
第23至第26次 | 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後更名為總書記[22],之後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23]。 | |
第六任 |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 (1914–1984)[49] |
1982年11月10日[49] ↓ 1984年2月9日[50] |
— | 1983年6月16日至1984年2月9日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25]和主席團主席[51]。 | |
第七任 |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 (1911–1985)[52] |
1984年2月13日[52] ↓ 1985年3月10日[22] |
— | 1984年4月11日至1985年3月10日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53]和主席團主席[54]。 | |
第八任 |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卓夫 (1931-2022)[55] |
1985年3月11日[22] ↓ 1991年12月25日[56] |
第27至第28次 | 1985年3月11日起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54],1991年8月24日辭職[57]。1988年10月1日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53]直至該職位於1989年5月25日更名為最高蘇維埃主席並繼續任職至1990年3月15日[54]。1990年3月15日[58]至1991年12月25日任蘇聯總統[59]。戈巴卓夫辭去總統職位次日,蘇聯解體[56]。 |
三駕馬車列表
編輯列寧去世後至史太林掌權前,史太林逝世後至赫魯雪夫掌權前,以及赫魯雪夫下台後至布里茲尼夫鞏固領導權以前,蘇聯由一個被稱為「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共同治理,沒有其中任何一位單獨擁有領導權[23][41]。
成員 (出生和死亡年) |
任期 | 註釋 | ||
---|---|---|---|---|
↓ 1925年[61] |
列寧首次中風後,蘇聯組建了一個三人小組代替列寧治理國家,其成員包括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史太林和格里高利·葉夫謝耶維奇·季諾維耶夫。1925年,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決定與史太林斷交,這個三人小組也由此解體[61]。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都在後來史太林發動的大清洗中遭到肅清。 | |||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 (1883–1936)[62]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太林 (1878–1953)[12] |
格里高利·葉夫謝耶維奇·季諾維耶夫 (1883–1936)[63] | ||
↓ 1953年6月26日[64] |
這個三人小組成員包括格奧爾基·馬克西米利安諾維奇·馬林科夫、拉夫連季·帕夫洛維奇·貝利亞和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65],這個小組的統治隨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欺騙了貝利亞而告終[45]。 | |||
拉夫連季·帕夫洛維奇·貝利亞 (1899–1953)[41] |
格奧爾基·馬克西米利安諾維奇·馬林科夫 (1902–1988)[41] |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 (1890–1986)[41] | ||
↓ 1977年6月16日[23] |
這個三人小組包括了集體領導中的領袖成員,分別是第一書記布里茲尼夫,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和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隨着布里茲尼夫權力的逐漸鞏固,三人小組於1977年布里茲尼夫接替波德戈爾內擔任主席團主席時「解散」[23]。然而在波德戈爾內被排擠出蘇共領導層後,這一集團領導繼續以一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並貫穿布里茲尼夫統治始終[66]。 | |||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尼夫 (1906–1982)[46] |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 (1904–1980)[46] |
尼古拉·域陀羅維奇·波德戈爾內 (1903–1983)[46] |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引自書籍
- ^ 1.0 1.1 Armstrong 1986,第169頁.
- ^ 2.0 2.1 Armstrong 1986,第165頁.
- ^ 3.0 3.1 Armstrong 1986,第98頁.
- ^ Armstrong 1986,第93頁.
- ^ Ginsburgs, Ajani & van den Berg 1989,第500頁.
- ^ Armstrong 1989,第22頁.
- ^ Brown 1996,第195頁.
- ^ Brown 1996,第196頁.
- ^ Brown 1996,第275頁.
- ^ Lenin 1920,第516頁.
- ^ Clark 1988,第373頁.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Brown 2009,第59頁.
- ^ 13.0 13.1 Gregory 2004,第58–59頁.
- ^ Brown 2009,第62頁.
- ^ Brown 2009,第63頁.
- ^ Brown 2009,第72頁.
- ^ Brown 2009,第90頁.
- ^ Brown 2009,第148頁.
- ^ Brown 2009,第194頁.
- ^ Brown 2009,第231–33頁.
- ^ Brown 2009,第246頁.
- ^ 22.0 22.1 22.2 22.3 Service 2009,第378頁.
- ^ 23.0 23.1 23.2 23.3 23.4 Brown 2009,第402頁.
- ^ Bacon & Sandle 2002,第13頁.
- ^ 25.0 25.1 Brown 2009,第403頁.
- ^ Brown 2009,第398頁.
- ^ Zemtsov 1989,第146頁.
- ^ Brown 2009,第481頁.
- ^ Brown 2009,第487頁.
- ^ Brown 2009,第489頁.
- ^ Brown 2009,第503頁.
- ^ Умер Михаил Горбачев.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22-08-30 [2023-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3).
- ^ 33.0 33.1 33.2 Brown 2009,第53頁.
- ^ Sakwa 1999,第140–143頁.
- ^ Phillips 2000,第82頁.
- ^ 36.0 36.1 Service 2009,第323頁.
- ^ Service 1986,第231–32頁.
- ^ Green & Reeves 1993,第196頁.
- ^ Service 2005,第154頁.
- ^ 40.0 40.1 Service 2009,第331頁.
-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Service & 2009 332.
- ^ Duiker & Spielvogel 2006,第572頁.
- ^ Cook 2001,第163頁.
- ^ Hill 1993,第61頁.
- ^ 45.0 45.1 45.2 Taubman 2003,第258頁.
-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Service 2009,第377頁.
- ^ Service 2009,第376頁.
- ^ Service 2009,第426頁.
- ^ 49.0 49.1 Service 2009,第428頁.
- ^ Service 2009,第433頁.
- ^ Paxton 2004,第234頁.
- ^ 52.0 52.1 Service 2009,第434頁.
- ^ 53.0 53.1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 2004,第302頁.
- ^ 54.0 54.1 54.2 Paxton & 2004 235.
- ^ Service 2009,第435頁.
- ^ 56.0 56.1 Gorbachev 1996,第771頁.
- ^ Service 2009,第503頁.
- ^ Paxton 2004,第236頁.
- ^ Paxton 2004,第237頁.
- ^ Reim 2002,第18–19頁.
- ^ 61.0 61.1 Rappaport 1999,第141 & 326頁.
- ^ Rappaport 1999,第140頁.
- ^ Rappaport 1999,第325頁.
- ^ Andrew & Gordievsky 1990,第423–24頁.
- ^ Marlowe 2005,第140頁.
- ^ Baylis 1989,第98頁.
- 引自其他文獻
- ^ Government of the USSR: Gorbachev, Mikhail. УКАЗ: ПОЛОЖЕНИЕ О МИНИСТЕРСТВЕ ЮСТИЦИИ СССР [Law: About state governing bodies of USSR in a transition period On the bodies of state authority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USSR in Transition]. sssr.su. 1972-03-21 [2013-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來源
編輯- Andrew, Christopher; Gordievsky, Oleg. KGB: The Inside Story of Its Foreign Operation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0. ISBN 978-0060166052.
- Brown, Archie. The Gorbachev Fact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827344-8.
- Brown, Archie. The Rise & Fall of Communism. Bodley Head. 2009. ISBN 978-0061138799.
- Armstrong, John Alexander. Ideology,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in the Soviet Union: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6. ASIN B002DGQ6K2.
- Bacon, Edwin; Sandle, Mark. Brezhnev Reconsidered.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ISBN 978-0333794630.
- Baylis, Thomas A. Governing by Committee: Collegial Leadership in Advanced Societi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ISBN 978-0-88706-944-4.
- Cook, Bernard. Europe since 1945: An Encyclopedia 1. Taylor & Francis. 2001. ISBN 978-0815313366.
- Clark, William. Lenin: The Man Behind the Mask. Faber and Faber. 1988. ISBN 978-0571154609.
- Duiker, William; Spielvogel, Jackson. The Essential World History. Cengage Learning. 2006: 572. ISBN 978-0495902270.
-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Routledge. 2004. ISBN 978-1857431872.
- Ginsburgs, George; Ajani, Gianmaria; van den Berg, Gerard Peter. Soviet Administrative Law: Theory and Policy. Brill Publishers. 1989. ISBN 978-0792302889.
- Gorbachev, Mikhail. Memoi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oubleday. 1996. ISBN 978-0385480192.
- Green, William C.; Reeves, W. Robert. The Soviet Military Encyclopedia: P–Z.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estview Press. 1993. ISBN 978-0813314310.
- Gregory, Pau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linism: Evidence from the Soviet Secret Arch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521533676.
- Hill, Kenneth. Cold War chronology: Soviet–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91.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93. ISBN 978-0871879219.
- Lenin, Vladimir. Collected Works 31. 1920: 516.
- Marlowe, Lynn Elizabeth. GED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5. ISBN 978-0738601274.
- Paxton, John. Leaders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from the Romanov dynasty to Vladimir Putin. CRC Press. 2004. ISBN 978-1579581329.
- Phillips, Steven. Lenin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Heinemann. 2000. ISBN 978-0-435-32719-4.
- Rappaport, Helen. Joseph Stalin: A Biographical Companion. ABC-CLIO. 1999. ISBN 978-1576070840.
- Sakwa, Richar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1917–1991. Routledge. 1999. ISBN 978-0-415-12290-0.
- Reim, Melanie. The Stalinist Empire.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2. ISBN 978-0-7613-2558-1.
- Service, Robert. History of Modern Russia: From Tsarism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enguin Books Ltd. 2009. ISBN 978-0674034938.
- Service, Robert. Stalin: A Biograph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674016972.
- Taubman, William. 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W.W. Norton & Company. 2003. ISBN 978-0393051445.
- Tinggaard Svendsen, Gert; Svendsen, Gunnar Lind Haase.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 The Troika of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1845423230.
- Zemtsov, Ilya. Chernenko: The Last Bolshevik: The Soviet Union on the Eve of Perestroik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9. ISBN 978-0887382604.
外部連結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