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蒿

菊科蒿属植物

蘆蒿(學名:Artemisia selengensis),又名蔞蒿水蒿柳蒿泥蒿等,中國古書稱蘩、蔏、皤蒿、旁勃等[1]菊科蒿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北部,叢生於湖澤江畔。

蘆蒿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屬: 蒿屬 Artemisia
種:
蘆蒿 A. selengensis
二名法
Artemisia selengensis

形態

編輯

蘆蒿有地下莖,上生鬚根,入土深15至25厘米,粗1厘米左右,分,節間長1至2厘米,上有潛伏芽。春季氣溫達到5攝氏度時,芽萌生,長成直立的地上莖,成株高1米以上,莖粗1至2厘米。葉綠色,其面無毛,背有粉色短密茸毛。葉呈羽狀深裂,長10厘米左右,寬5至8厘米,裂片邊緣有粗鈍鋸齒。秋季初期開頭狀花序,結瘦果,黑色無毛。冬季後地上部分枯死。

用途

編輯

食用

編輯
 
市場上出售的蘆蒿

蘆蒿的主要用途是作蔬菜,采其嫩莖食用,一般4月至6月應市。中國古籍詩經左傳爾雅等書中即有記載,其後歷朝詩文中亦是常見,以蘇軾的「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句最為有名。

藥用

編輯

宋朝人用蔞蒿蘆葦的幼芽、大白菜河豚合烹,據說是可以解河豚的劇毒。[2]

蘆蒿營養豐富,每百克嫩莖含有蛋白質3.6克、灰分1.5克、730毫克、2.9毫克、胡蘿蔔素1.4毫克、維生素C49毫克、天門冬氨酸20.4毫克、穀氨酸34.3毫克、賴氨酸0.97毫克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也可為藥用,其根性涼、味甘,葉性平、味甘。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氣味甘無毒,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 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聰目明、不老,去熱黃及心痛、治夏日暴水痢、治淋瀝疾、利膈開胃、殺河豚魚毒」(第十五卷草部·白蒿)。

外部連結

編輯
  1. ^ 芦蒿(植物小品之三). 中國經濟史論壇.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6). 
  2. ^ 張耒《明道雜誌》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以為有毒,能殺人。余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其烹煮亦無法,但用蔞蒿、荻芽、菘菜三物,而未嘗見死者。」郝懿行《爾雅義疏》:「蓋蔞蒿可烹魚,蘆芽解河豚毒。見《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