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有罪

1989年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执导电影

美麗有罪》(英語:American Beauty,新加坡譯《美國之美》,中國大陸譯《美國麗人》,香港譯《美麗有罪》,馬來西亞、台灣譯《美國心玫瑰情》)是1999年美國劇情片,由森·曼特斯執導,艾倫·鮑爾編劇,奇雲·史柏西飾演男主角,正面臨中年危機的辦公室職員萊斯特·伯恩漢姆(Lester Burnham),並開始痴迷於還在念中學的女兒好友安琪拉(Angela米娜·蘇瓦麗飾)。安納·貝寧飾演萊斯特的妻子卡蘿琳,索拉·伯奇出演兩人缺乏安全感的女兒珍(Jane)。另外還有韋斯·本特利基斯·谷巴艾莉森·珍妮參加演出。學術界已經把本片描述為是對美國中產階級有關美的觀念和個人滿足感的一個諷刺,對影片的分析也一度集中在其有關父愛、浪漫、性行為、美麗、唯物論、自我解放和救贖的探索上。

美麗有罪
American Beauty
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森·曼特斯
監製布魯斯·科恩英語Bruce Cohen
丹·金克斯英語Dan Jinks
編劇艾倫·鮑爾
主演奇雲·史柏西
安納·貝寧
配樂托馬斯·紐曼
攝影康拉德·赫爾
剪接塔里克·安瓦爾英語Tariq Anwar (film editor)
克里斯托弗·格林伯瑞
製片商夢工場
片長122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9年9月17日 (1999-09-17)
發行商夢工場
預算1500萬美元
票房3億5629萬6601美元[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美國麗人
香港美麗有罪
臺灣美國心玫瑰情

鮑爾於1990年代初開始撰寫《美麗有罪》的舞台劇本,創作過程部分受到了媒體對1992年艾米·費舍爾英語Amy Fisher案件審理關注的影響。之後他意識到這個故事在舞台上是沒有辦法表現出來的,於是擱置了劇本。幹了幾年的電視編劇後,鮑爾於1997年試圖打進電影業時重新開始圍繞這個構思進行創作。修改後的劇本受到了鮑爾為多部處境喜劇擔任編劇期間的沮喪心情影響,有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製作人丹·金克斯和布魯斯·科恩把《美麗有罪》帶到了夢工場,這家初出茅廬的電影公司以2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鮑爾的劇本,這個出價比其他多家製片商都要高。夢工場為影片注資1500萬美元,並負責其在北美地區的發行。《美麗有罪》還是廣受好評的舞台劇導演門德斯的電影處女作,他在音樂劇《奧利弗英語Oliver!》和《歌廳》獲得成功後得到了執導本片的機會,但在他以前,電影公司已經考慮過20餘位一線導演,但他們都拒絕了這個機會。

雖然夢工場強烈要求導演選擇一位有較高知名度的演員,但斯派西是門德斯飾演萊斯特一角的第一人選;與之類似的是,夢工場也對卡蘿琳一角推薦了多位演員,但門德斯選擇了貝寧,並且也沒有事先告知夢工場。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在華納兄弟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和的伯班克的外景攝影棚進行。門德斯有意以主導風格來進行拍攝,他大量使用靜態鏡頭和緩慢的平移及縮放來創造張力。攝影師康拉德·赫爾用平和的鏡頭來和銀幕上動盪的內容產生對比。電影剪接期間,門德斯進行了多處改動,來讓電影不至於顯得太偏激。

《美麗有罪》於1999年9月15日在北美上映,獲得了影評人和觀眾的正面評價,是這年最受好評的美國電影,全球票房超過3.56億美元。在電影的大部分方面都得到了評論家的讚譽,特別是門德斯、史柏西和鮑爾;而對影片的批評則主要集中上角色和設定上的雷同之處。夢工場發起了大型的宣傳活動來增加《美麗有罪》在奧斯卡金像獎中勝出的幾率,在次年初舉行的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本片獲得了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原著劇本攝影5項大獎。

劇情

編輯

萊斯特·伯納姆(奇雲·史柏西飾)是一位中年雜誌職員,他對工作十分不滿,並面臨可能被開除的風險。他的妻子卡羅琳(安納·貝寧飾)是雄心勃勃的房地產經理人,為了維持表象總是故作堅強;他們16歲的女兒珍(莎拉·博琪飾),厭煩不夠關心她的父母,因此缺乏自信心。伯納姆家的新鄰居是一絲不苟的退役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弗蘭克·菲茨(克里斯·庫珀飾)和他的性格內向、受丈夫壓迫的妻子芭芭拉(阿利森·詹尼飾),上校是不願出櫃的同性戀,並常痛罵同性戀來掩飾;他們十八歲的兒子里奇(韋斯·本特利飾)偷偷吸食大麻並販毒,上校以嚴格的規律生活與暴力管教他。里奇十五歲時曾被迫進入軍校精神病院,花時間用錄影機記錄了他的環境,他在臥室保存了幾十卷有聲錄影帶,最近開始對住在隔壁的珍感到好奇並偷拍她。

萊斯特與卡洛琳前往觀賞珍在學校的啦啦隊表演,在看了珍的朋友兼啦啦隊長安吉拉·海斯(米娜·蘇瓦麗飾)在高中籃球比賽上的舞蹈演出後,迷戀上她。萊斯特開始對安吉拉產生性幻想,不甘平凡的安吉拉則享受被矚目的感覺並以此為驕傲。某日卡洛琳帶着萊斯特參加商業酒會,不習慣此種環境的萊斯特到場地後門吹風,遇到在此打工的里奇亦在外偷閒,被主管發現時辭職並告訴萊斯特他有別份工作-即販賣毒品。卡羅琳開始與一個感情生活相近的商業競爭對手巴迪·凱恩(彼得·加拉格爾飾)有染,並與他一同練習槍擊。萊斯特的公司裁員,萊斯特以知曉老闆公費買春之事敲詐老闆約60,000美元並離開,另找了一份快餐業的臨時工,買了夢寐以求的經典跑車;他聽到安吉拉告訴珍,如果他鍛鍊身材的話,她就會同意和他發生性關係,因此開始運動健身。黑夜中里奇在院子裏擺放蠟燭拼出珍的名字,珍在對里奇的鏡頭前故作妖嬈的安吉拉背後偷偷感到喜悅。萊斯特開始吸食從里奇那購得的大麻,並在安吉拉探訪珍時與她調情。珍與里奇開始交往,當他們一同看了里奇拍攝的自認為最美麗的影像之後:那是一個在風中飛舞的塑膠袋。

萊斯特工作時發現卡羅琳的不忠,但反應冷淡且說道不能再要求自己做任何事;稍後巴迪結束了這段韻事,說他正面臨着一場昂貴的離婚。弗蘭克開始猜疑萊斯特和兒子里奇的友誼,他發現兒子偶然拍到的萊斯特裸體舉重的影像。卡羅琳因情事變得心煩意亂,裝了一把槍開車回家。那天安吉拉前來與珍同住的雨夜,弗蘭克在萊斯特的車庫窗口看到里奇和萊斯特可疑的舉動後,誤以為他們倆有性關係。弗蘭克痛打了回家的里奇,並指責他是同性戀,里奇故意激怒父親地承認了,弗蘭克把他踢出家門。在珍要求安吉拉不要跟父親搞上時,里奇前來說服珍與他逃往紐約市,在場的安吉拉不滿被忽視而罵道珍瘋了與里奇是怪胎,里奇回安吉拉其實她並不把珍當朋友、且是個醜陋、無聊又平凡的人,安吉拉聽後哭奔離去。

弗蘭克淋雨哭着走到萊斯特面前告知其妻子外遇,倆人擁抱後試圖親吻他,萊斯特說他誤會了,後者只好含淚離開。萊斯特找到了悲傷的安吉拉開始引誘她,得知安吉拉其實是處女後冷靜停手並安慰了她,二人互訴他們近來的沮喪情緒。安吉拉去了浴室,萊斯特走出來對着廚房裏一張珍幼時的家庭合照微笑。後方伸出的槍響了,紅玫瑰般的血飛濺在牆壁上。里奇和珍發現了萊斯特的屍體、卡洛琳在臥室收起槍哭了、弗蘭克出櫃示愛不成,又誤會自己兒子是同性戀而趕走兒子,他惱羞成怒槍殺萊斯特後渾身是血回家,他的收藏品中缺了一支槍。

萊斯特在最後敘述中講述了生活中有意義的經驗,他說:儘管他死了,他還是很高興,因為這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美。

主題和分析

編輯

多種解釋

編輯

學者們對《美麗有罪》提出了許多可能的解讀。影評人分歧很大,關於電影內涵的評價還不如對它的解讀那麼多。[2]許多人認為它描述了「生命的意義」、「性別認定」或「美國郊區空虛的存在」,[3]電影甚至難以被製作者分類。門德斯拿不定主意,說劇本似乎每讀一遍都有不同含義:「一個神秘的故事,通過美國郊區的萬花筒般的旅程,一系列的愛的故事......這是有關監禁......寂寞和美。它是有趣的,憤怒的,也是悲傷的」[4]文學評論家和作家韋恩·C·布思的結論是,電影抗拒任何一種單一解釋:「『對美國人生活不對勁的地方的諷刺』並不能充分概括《美麗有罪》。那樣貶低了電影的美。更有吸引力的總結是『對美國的苦難和劣跡背後的美的描繪』,但那又低估了那些殘酷和恐怖的畫面、以及鮑爾對我們習俗的厭惡。無論是萊斯特或里奇對生命是什麼或應該如何生活的哲學陳述都不足以概括全片。[2]他認為,要解釋電影,必須尋找其核心,一個控制所有聲音的聲音。[4]他辯稱,《美麗有罪》既不是門德斯的,也不完全是鮑爾的。[5]門德斯認為聲音是鮑爾的,但即使編劇對影片「非常有影響力」,[4]他也常常得接受對他劇本的改動,特別是將劇本中嘲諷的語調變成樂觀。[6]布思說:「無數的聲音入侵了編劇的意願」,使得解讀《美麗有罪》的人「忘記探測難以捉摸的中心」。據布思所說,真正控制電影的是集體的創造力,「數百人投入其製作,其中有同意或不同意,增加或刪改」。[2]

監禁和救贖

編輯

門德斯稱《美麗有罪》為監禁和逃離的受難儀式。萊斯特的單調存在是透過他的灰色的,不倫不類的工作場所和沒有個性的服裝建立的。[7]在這些場景中,他常常被困在框架內,「不斷重複不能令他快樂的儀式」。他在淋浴器邊上手淫;[8]淋浴間就是一個隱形的牢房,這是象徵萊斯特陷入監禁的第一個鏡頭,[7][9]其他鏡頭包括萊斯特的臉從計算機屏幕上的一條條數字映出來,這些數字條正似鐵欄杆。[8]學者和作家喬迪·W·彭寧頓指出,萊斯特的旅程是故事的中心。[10]他由於遇到安吉拉達到性覺醒,是生活里的第一個轉捩點,他拋棄了自己開始漸漸鄙視的舒適生活的責任。當萊斯特找到與里奇的共同點後,他的精神釋放了,開始反叛卡羅琳。[11]里奇的「吸引力、深深的信心」改變了他,萊斯特相信,安吉拉是可以得到的,並認為他必須質疑他的「平庸、麻木物質主義的郊區式存在」;他找了一份快餐店的工作,推到一個可以看到他前面的一生的位置。[12]

當萊斯特被卡羅琳發現自慰後,他第一次對他們的關係缺乏生氣大罵出口。[13]他把問題提上前台,說卡羅琳「膚淺的投資給其他東西」,萊斯特試圖「重新找到一點兒家裏的聲音,只尊重母親和女兒的聲音」。[12]他最後的轉捩點是,當他和安吉拉幾乎發生性關係後,她承認她是處女,他不再把她作為性對象,而作為一個女兒。[14][15]他緊緊抱着她,用身體包住了她。門德斯把它稱為「萊斯特旅程有可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結尾」。用這些最後的場面,門德斯想把萊斯特「神話般的追求」作為結論。萊斯特從冰箱裏取出啤酒後,鏡頭推向他,然後停下來對着走廊一路下推,他將從這條走廊「走向他的命運」。[14][16]萊斯特開始再次扮演與他年齡相稱的角色,這時他已快走到人生的終點。[15]當他對家庭照片微笑時,攝影機慢慢從萊斯特平推到廚房的牆壁,槍聲響起,血液濺在牆上。慢慢的平推,反映了萊斯特死亡時的平靜。[17]他的屍體被簡和里奇發現。門德斯說,里奇盯着萊斯特已失去光澤的眼睛將電影主題推向高潮;美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閃現了出來。[18]

一致性和美

編輯

像其他的1999年美國電影,如《搏擊會》和《人生交叉剔》帶來的死亡,《美麗有罪》告訴它的觀眾「死讓生活更有意義」。[19]電影討論了非常規的生活,但並不否認人們所需要和想要的,甚至同性戀角色都想要過得正常一些。[20]吉姆和吉姆,伯納姆家的其他鄰居,是對「資產階級同性戀關係」的諷刺,[21]他們與電影中的異性伴侶在麻木性上沒有什麼不同。[20][22]女權主義學者和作家薩莉·蒙特認為,美麗有罪使用其「藝術之家」的氣質將不合常規的信息主要導向中產階級,這種做法是「資產階級關注的陳詞濫調」。基本前提是,通過否定和放棄來尋找「自我」的樂趣始終向那些足夠富裕來做出選擇的人敞開,這種辦法足夠狡猾,以悲憐地將自己表現為反叛者。[23]

製作

編輯

拍攝

編輯

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一共花了約50天時間[24],從1998年12月14日開始[25],1999年2月結束[26]。拍攝地點包括華納兄弟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的外景攝影柵,洛杉磯的漢考克公園英語Hancock Park, Los Angeles布倫特伍德[27]。影片開頭和結尾的航拍鏡頭拍攝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沙加緬度[28],許多學校的鏡頭則是在加利福尼亞州托倫斯的南部高中取景,片中體育館的人群有許多是該校的學生[29]

演員表

編輯

發行

編輯

宣傳

編輯

夢工場聯繫亞馬遜公司為影片製作一個網方網站,這也成為亞馬遜首次為一部故事片特別製作網頁。這個網站包括電影的概述,照片畫廊,演員及劇組作品年表,還有對史柏西和貝寧的獨家專訪[30]。電影的標語「仔細看看」("look closer")來自萊斯特工作地點梳妝枱隔間的切割貼紙[31]。電影的營銷活動和預告片同時進行,一個針對成年人,另一個針對青少年。兩段預告片都以一位少女抱着一朵玫瑰的海報圖片結束,海報上顯示出的肚臍圖片並非來自米娜·蘇瓦麗,而是屬於模特兒克洛伊·亨特(Chloe Hunter[32][33]

影院放映

編輯

《美麗有罪》於1999年9月8日在洛杉磯的格勞曼埃及劇院英語Grauman's Egyptian Theatre舉行了首映禮[34]。三天後,電影出現在多倫多國際影展[35]。電影還在多家美國大學放映,並且有主創人和演員出席,這些大學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西北大學[36]

 
《美麗有罪》1999至2000在北美上映電影院數量的曲線圖。2000年1月影片在金球獎角逐中勝出後,夢工場再次將放映規模擴張到1990家電影院。[37][38]

1999年9月15日,《美麗有罪》開始面向公眾進行限量放映,分別在洛杉礬的3家電影院和紐約的3家電影院上映[39],並逐漸有所擴張[38]。影片於10月1日起正式進入廣泛發行,在北美的706家電影院上映[40]。首周入賬818萬8587美元,在票房榜上排在季軍位置[41]

家用媒體

編輯

《美麗有罪》於2000年5月9日發行了VHS錄影帶[42],再於同年10月24日發行了帶有DTS格式的DVD[43]。而北美的出租影帶則於5月9日開始發行[44]

專業評價

編輯

《美麗有罪》上映後廣受好評,被許多美國媒體認為是1999年最優秀的美國電影,特別是史柏西、門德斯和鮑爾獲得了非常熱烈的好評[45]。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155篇專業評論文章來看,其中137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88%,平均得分8(最高為10)[46]。而在Metacritic收集的33篇評論文章中,有30篇給出好評,無差評,3篇褒貶不一,平均得分86(最高100)[47]

獎項

編輯
獎項和提名
獎項 類別 提名人或得獎人 結果
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美麗有罪》 獲獎
最佳導演 森·曼特斯 獲獎
最佳男主角 奇雲·史柏西 獲獎
最佳女主角 安納·貝寧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艾倫·鮑爾 獲獎
最佳攝影 康拉德·霍爾 獲獎
最佳原創音樂 湯瑪斯·紐曼 提名
最佳剪接 塔里克·安瓦爾英語Tariq Anwar (film editor)克里斯多福·格林伯里英語Christopher Greenbury 提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merican Beauty (1999). Box Office Mojo.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2. ^ 2.0 2.1 2.2 Booth 2002,第129頁
  3. ^ Hall 2006,第23頁
  4. ^ 4.0 4.1 4.2 Booth 2002,第126頁
  5. ^ Booth 2002,第128頁
  6. ^ Booth 2002,第126–128頁
  7. ^ 7.0 7.1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1
  8. ^ 8.0 8.1 Hausmann 2004,第118頁
  9. ^ Anker 2004,第348–349頁
  10. ^ Pennington 2007,第104頁
  11. ^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8
  12. ^ 12.0 12.1 Hausmann 2004,第118–119頁
  13. ^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11
  14. ^ 14.0 14.1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25
  15. ^ 15.0 15.1 Pennington 2007,第105頁
  16. ^ Kemp 2000,第26頁
  17. ^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26
  18. ^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27
  19. ^ Desowitz, Bill (December 12, 1999). "Finding Spiritual Rebirth In a Valley of Male Ennu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215.
  20. ^ 20.0 20.1 Munt 2006,第265頁
  21. ^ Munt 2006,第274頁
  22. ^ Hausmann 2004,第112頁
  23. ^ Munt 2006,第264–265頁
  24. ^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19
  25. ^ Staff (November 6, 1998). "Players". Variety.
  26. ^ Fleming, Michael (February 24, 1999). "'L.A.' duo greases up for 'Suite' ride". Variety.
  27. ^ Shohan, Naomi (February 25, 2000). "'Beauty' design character driven". Variety.
  28. ^ Costello, Becca (September 30, 2004). "It was filmed in Sacramento". Sacramento News & Review.
  29. ^ Matsumoto, Jon (July 22, 2001). "You'll Need a Permission Slip for That". Los Angeles Times.
  30. ^ Graser, Marc; Madigan, Nick (August 31, 1999). "Amazon.com books 'Beauty' for D'Works". Variety.
  31. ^ Mendes & Ball 2000,chapter 2
  32. ^ Hochman, David (November 26, 1999). "Moving Pictures". Entertainment Weekly: 25–26.
  33. ^ McKittrick, Casey. I Laughed and Cringed at the same Time. Velvet Light Trap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pring 2001, (47): 5+13. 
  34. ^ Higgins, Bill (1999-09-13). "'Beauty's' belle of the ball". Variety.
  35. ^ Carver, Benedict; Jones, Oliver (1999-09-13). "'Beauty' and the buzz: Mendes bow wows Toronto; SPE near 'East' deal". Variety.
  36. ^ Archerd, Army (1999-09-16). "Just for Variety". Variety.
  37. ^ Hayes, Dade (February 16, 2000). "Oscar glow is golden at B.O.". Variety.
  38. ^ 38.0 38.1 American Beauty: Weekend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39. ^ Hayes, Dade (1999-09-17). "'Beauty' strong in limited bow". Variety.
  40. ^ Klady, Leonard (1999-10-04). "'Double' decks 'Kings' at B.O.". Variety.
  41. ^ American Beauty (1999).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42. ^ Hoffman, Bill (March 28, 2000). "Pretty Penny for 'Beauty'?". New York Post: 52.
  43. ^ American Beauty: About the DVD.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4). 
  44. ^ Villa, Joan (April 28, 2000). "Beating Blockbuster on American Beauty". Video Business.
  45. ^ Hentzi 2000,第46頁
  46. ^ American Beauty (1999). Rotten Tomatoes.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47. ^ American Beauty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參考書目
  • Anker, Roy M. The War of the Roses: Meaning and Epiphany in American Beauty. Catching Light: Looking for God in the Movie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345–363. ISBN 0-8028-2795-0. 
  • Bellantoni, Patti. If It's Purple, Someone's Gonna Die. Oxford, UK: Focal Press: 25–27. 2005. ISBN 978-0-240-80688-4. 
  • Booth, Wayne C. Is There an 'Implied' Author in Every Film?. College Literature (West Chester, Pennsylvania: West Chester University). Spring 2002, 29 (2): 124–131. ISSN 0093-3139. 
  • Chumo II, Peter N. American Beauty: An Interview with Alan Ball. Creative Screenwriting Magazine (Los Angeles: Creative Screenwriters Group). 2000年1月, 7 (1): 26–35. ISSN 1084-8665. 
  • Furby, Jacqueline. Rhizomatic Time and Temporal Poetics in American Beauty. Film Studies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inter 2006, (9): 22–28. ISSN 1362-7937. 
  • Hall, Ann C. Fahy, Thomas Richard , 編. Good Mourning, America: Alan Ball's American Beauty. Considering Alan Ball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2006: 23–32. ISBN 978-0-7864-2592-1. 
  • Hausmann, Vincent. Envisioning the (W)hole World "Behind Things": Denying Otherness in American Beauty. Camera Obscura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9 (1): 112–149. ISSN 1529-1510. 
  • Hentzi, Gary. American Beauty. Film Quarterly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inter 2000, 54 (2): 46–50. ISSN 0015-1386. doi:10.1525/fq.2000.54.2.04a00060. 
  • Kazan, Nicholas. True Beauty. Written by (Los Angeles: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West). March 2000: 24–37. ISSN 1055-1948. 
  • Kemp, Philip. The Nice Man Cometh. Sight & Sound (London, UK: British Film Institute). January 2000, 10 (1): 24–26. ISSN 0037-4806. 
  • Link, Stan. Nor the Eye Filled with Seeing: The Sound of Vision in Film Author(s). American Music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Society for American Music). Spring 2004, 22 (1): 76–90. ISSN 0734-4392. JSTOR 3592968. doi:10.2307/3592968. 
  • Lowenstein, Stephen (編). Sam Mendes on American Beauty. My First Movie: Take Two (New York: Pantheon). 2008: 243–275. ISBN 978-0-375-42347-5. 
  • Mendes, Sam; Ball, Alan. American Beauty, The Awards Edition: Audio commentary [DVD; Disc 1/2]. (Los Angeles: DreamWorks).. 2000年10月. 
  • Munt, Sally R. A Queer Undertaking: Anxiety and reparation in the HBO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Six Feet Under.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UK: Routledge). September 2006, 6 (3): 263–279. ISSN 1471-5902. 
  • Pennington, Jody W. The History of Sex in American Film.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03–107. 2007. ISBN 978-0-275-99226-2. 
  • Probst, Christopher. American Beauty.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Hollywood, California: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2000年3月, 81 (3): 80–82. ISSN 0002-7928. 
  • Probst, Christopher; Heuring, David; Holben, Jay; Thomson, Patricia. Impeccable Images.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Hollywood, California: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2000年6月, 81 (6): 74–109. ISSN 0002-7928. 

外部連結

編輯
獎項
上一屆:
寫我深情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1999年
下一屆:
帝國驕雄
上一屆:
雷霆救兵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99年
下一屆:
毒網
上一屆:
寫我深情
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1999年
下一屆:
不日成名
上一屆:
雷霆救兵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
1999年
下一屆:
帝國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