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鹽膚木
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
濱鹽膚木(學名:Rhus chinensis var. roxburghii;阿美語:lefos、布農語:halus、德路固語:prihut、泰雅語:qpring、排灣語:vus),又名「山埔鹽」、「山鹽青」和「臺灣鹽麩子」。分佈於中國大陸、臺灣、韓國、中南半島與印度等地。生長範圍從海拔1200公尺到2100公尺,其果實於每年12月到隔年1月成熟。 台灣常見生長於全島低致中海拔山區林下或潮濕地。濱鹽膚木的生長適應範圍很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之間曠地均可見其生長分佈,喜生長於陽光充足的地方。濱鹽膚木冬天葉會轉黃至變為紅色,為紅葉植物之一。
濱鹽膚木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漆樹科 Anacardiaceae |
屬: | 鹽膚木屬 Rhus |
種: | 鹽膚木 R. chinensis
|
變種: | 濱鹽膚木 R. c. var. roxburghii
|
三名法 | |
Rhus chinensis var. roxburghii (DC.) Rehder
| |
異名 | |
|
用途
編輯其植株嫩心嫩葉可食,果核外還有一層薄薄的鹽,嚐之略帶酸鹹味,原住民用為鹽的代用品,果實也是重要的鳥餌食物;幹皮上亦會分泌鹽分,野生動物會舔食以補充生理所需,其名「鹽膚木」即此由來。 本種的幼枝常有倍蚜蟲寄生,導致異常生長,中藥稱此部位為五倍子,富含單寧可供藥用、墨水及鞣皮等用途。
藥用
編輯根:消炎解毒、活血散淤、收斂止血。至咽喉炎,咳血,胃痛,痔瘡出血。葉、根皮:外用治毒蛇咬傷,漆瘡,濕疹;樹皮治瘧疾;莖:治糖尿病;果:治咳嗽痰多,盜汗。
參考資料
編輯- 蔡炅樵. 白金歲月台灣鹽.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年8月: 33頁. ISBN 986-00-2161-9.
- [1]
- ^ 王志強,張坤城,廖冠茵. 羅氏鹽膚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民國97年. ISBN 978986016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