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建築師)
王澍(1963年11月4日—)祖籍山西交口縣野家坡村,中國當代建築師,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建築系主任[1]、博士生導師。
王澍 | |
---|---|
出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 1963年11月4日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母校 | 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 同濟大學 |
職業 | 建築師 |
活躍時期 | 1988年至今 |
配偶 | 陸文宇 |
獎項 | 普利茲克獎 中國建築藝術獎 法國建築學院金獎 |
職業生涯
編輯1963年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中學畢業於西安中鐵一局西安中學(現西安市中鐵中學)。
1981年錄取東南大學(時稱南京工學院)建築系。開始利學江南。1985年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從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2]。王澍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批判了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3],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還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4]。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過於狂妄沒有授予他學位。直到一年後經過重新答辯,王澍才獲得碩士學位。[3]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工作,從事舊樓改造,及環境與建築關係的研究。
1997年王澍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在一篇叫做《業餘的建築》的文章裏,王澍闡釋「業餘」:「強調一種建築觀是業餘的,實際上就是在強調自由比準則有更高的價值,並且樂於見到由於對信用掃地的權威的質疑所帶來的一點小小的混亂。」業餘工作室只有六個人:王澍夫婦和王澍的四個弟子,他們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設計院合作,來完成全部的施工圖設計。行內的規矩是,工作室做好設計方案,設計院配一套施工圖,就動土開工了。陸文宇不放心,和設計院達成了「新規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圖得拿回工作室補充、完善,再請設計院二次矯正,然後給回工作室最終檢查、定案。別人只做一道的工序,「業餘建築工作室」得做四道。
2000年,王澍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王澍的博士論文以「虛構城市」為題,直到2012年王澍獲獎,他當年在同濟的師兄師弟和老師,開始依稀回憶那部手寫的博士論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說看不懂。同年,王澍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2002年,出版專著《設計的開始》。
2011年,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築師。(「丹下健三」榮譽講席教授是哈佛大學授予世界範圍內有突出成就的建築師,每年評選出一位,王澍教授是獲得這一榮譽的第一位中國籍建築學者。)[2]
2012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勳爵曾經這樣評價王澍:「他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時代》雜誌發佈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入選。[5]「中國建築的未來沒有拋棄它的過去。」這是《時代》雜誌最認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種認可源自王澍選擇建築材料的「環保」理念。王澍在建築中所用的「瓦爿牆」都是用回收來的舊磚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頻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議建築材料的浪費。《時代》雜誌特別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塊來自舊房拆毀的青瓦創作的作品《瓦園》,當時曾經引起了建築界對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的關注,並掀起了國際建築舞台上的中國熱潮。還提到了在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王澍以「衰變的穹頂」獲得特別榮譽獎,成為了首位以個人名義登上該世界第一大建築展領獎台的中國建築師。
建築觀點
編輯王澍自稱是一個「體制外的建築師」,所以將工作室命名為「業餘工作室」。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伴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傳統道德的沒落已經被完全摧毀了,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傳統建築也在文化浩劫與飛速的城市化大潮中滿目瘡痍。他的這種觀點與中國大陸建築體制內的部分學者意見相左,受到爭議。「我們傳統的文化被徹底地摧毀了,比如說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實際上是丟失掉的。對自己的那種文化的回憶包括生活的真實是丟失掉的。等丟失掉這些東西之後我很憂慮,再過十年,中國的城市裏頭,大家還能說我是中國人嗎?這個城市所有的和中國傳統的一切都會徹底的剷平,剩下了幾個像文物一樣的保護點,剩下的東西放在博物館裏。」
正如王澍在CCTV《面對面》所說:「說一句比較激進的話,我對中國的城市現狀也是完全絕望的,這個根本不是我們的目的,這不意味着好的生活,環境能變成如此惡劣的狀態,而且接下來越走越危險,我們都可以預見得到,這個城市會出什麼問題如果我們提前,像我們是所謂的學者,學者就是要領先社會做一些研究,想一些事情,如果我們不能夠提前看到這些東西,發出自己的聲音,或者做一些樣板示範,我覺得我們就沒有盡到我們的責任。而且光說空話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做實實在在的事情。」
我們要想探尋王澍的建築觀點,必須從其具體作品中尋得。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將整個新校區交給王澍來做,而王澍也沒有辜負其信任,並沒有將位處中國最具詩情畫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國美院新校區做成當代大學統一的現代建築規劃模式,而是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桃花源般美麗的、具有傳統田園特質的新型校區。王澍事後回憶,「設計象山校園之前,作為甲方的許江院長並沒有提具體的要求,他給我寫了三首詩,用一種非常詩意、朦朧的方式傳達他的要求,有點像以前文人的互相唱和,他寫詩給我,然後我用建築將虛轉換為實。」王澍:精神山水 在象山校區中,王澍拋棄了現代建築經典規劃手法,去除了沒有現場意義的軸線關係,對稱關係等手法,而是將周圍環境作為建築規劃的最大依據,從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內緊的、擁有清晰場所關係的規劃模式。王澍在校園內保留了一片農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傳統建築的舊磚瓦,建築造型上也試圖用一種飽含傳統記憶而又簡潔優美的造型來達成其建築與場地的關係。
王澍:「我不做「建築」,只做「房子」。房子是業餘的建築,業餘的建築只是不重要的建築,專業建築學的問題之一就是把建築看得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築更根本,它緊扣當下的生活,它是樸素的,通常是瑣碎的。比建築更重要的是一個場所的人文氣息,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樸素建構藝術中光輝燦爛的語言規範和思想。」 王澍:不做建築 只造房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人們越來越失去了對可以觸及的、可以面對的那個真實事物的直接感覺,但這恰恰是特別重要的文化內涵。」王澍所做的調研工作,並不是簡單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抽象感覺與表達,更多的,是從中切身體會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並時刻對這些文化飽有感覺、判斷及理解。
「一個地區的生活是有它的精神性的,會有思想、有夢想。其實中國的建築直接表達我們的文化。一個沒讀過書、不了解儒家經典理論的人,只要住在傳統的院落中,哪怕是個瞎子,用手腳去摸走一遍,也會知道人在天地中生活基本的禮儀格局。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基本上是以想像中的西方生活為藍本,生活發生變化基礎觀念就發生變化,再有五千年的文化都是白搭。幾乎所有人,哪怕嘴上掛着中國傳統,心裏暗戀的還是西方的東西,這是現在整個中國的狀況。」 王澍:精神山水
個人作品
編輯- 1990年 海寧市青少年宮(老館)
- 2000年 文正學院圖書館
- 2004年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於2007年落成。
- 2005年 寧波美術館
- 2005年 寧波五散房
- 2006年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瓷屋」茶室
- 2006年 瓦園(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 2007年 杭州「錢江時代-垂直院宅」
- 2008年 寧波華茂美術館
- 2008年 寧波博物館
- 2009年 杭州南宋御街陳列館
- 2010年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寧波案例館
-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雙年展之第十二屆國際建築展參展作品)
- 2014年 杭州水岸山居酒店
- 2015年 艾青紀念館新館
- 2016年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 2018年 臨安博物館
獎項和榮譽
編輯- 2003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項目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 2004年,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項目榮獲中國建築藝術獎。
- 2005年,寧波五散房項目榮獲HOLCIM豪瑞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地區榮譽獎。
- 2005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一期工程獲中國建築藝術年鑑學術獎。
- 2008年,「垂直院宅-錢江時代高層住宅群」項目獲德國全球高層建築獎提名。
-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獲該年度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
- 2010年,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榮獲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
- 2011年,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金獎。
- 2012年,榮獲建築學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人士。
- 2014年,與同為建築師的妻子陸文宇當選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2015年度國際資深榮譽會員。[6]。
參考文獻
編輯- ^ 师资概况·王澍. 中國美術學院. [2012-02-28].[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大奖揭晓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築龍網.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 ^ 3.0 3.1 王澍, 夏楠. 素樸為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生活月刊》, 2010年2月號(總51期)
- ^ 誰在影響城市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東方早報
- ^ 王澍入選時代周刊最有影響力人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9藝術網
- ^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茲克建築獎官方網站. [201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