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

1897年創建的學校

浙江大學,簡稱浙大,是一所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需要第三方來源],本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擁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等7個校區[7]

浙江大學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浙江大學校標
浙江大學校徽
老校名求是書院、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國立浙江大學
校訓求是 創新
創辦時間1897年5月21日
 大清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
復辦時間1928年
學校標識碼4133010335
學校類型中央部屬高校 綜合大學
黨委書記任少波[2]
校長杜江峰[3]
教師人數3,611名
職工人數8,657名[4]
學生人數53,673名(2017年底)[5]
本科生人數24,878名
研究生人數28,795名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
紫金港校區(又稱爲『校本部』)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塘路866號
玉泉校區:杭州市西湖區浙大路38號
西溪校區: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148號
華家池校區:杭州市江干區凱旋街道凱旋路268號
之江校區:杭州市西湖區之江路51號
舟山校區(又稱爲『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舟山市定海區浙大路1號
海寧國際校區嘉興市海寧市海州東路718號

30°15′40″N 120°07′30″E / 30.26111°N 120.12500°E / 30.26111; 120.12500(玉泉校區)
校區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
總面積5.739978平方千米[5]
代表色浙大藍[6]
網站www.zju.edu.cn
位置
地圖

浙江大學前身可追溯至1897年時任杭州知府林啟所設立的浙江省第一所國人自辦的新式書院——求是書院。求是書院後改稱浙江高等學堂,在辛亥革命後因學制問題而停辦。1927年作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由求是、浙高校友於求是書院舊址重建,後於1928年改名為國立浙江大學。1936-1949年竺可楨校長任內,浙大延攬學衡社、科學社學者而成為學術重鎮。抗戰爆發後西遷貴州省,被當時訪問該校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讚譽為「東方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歷院系調整,文理學院被剝離,農學院醫學院各自獨立建校,之江大學工學院系被併入,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98年,由原浙江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杭州大學重新合併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浙江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現時屬於「QS世界百強大學」、「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及「軟科世界百強大學」,在2024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居第27名,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第42名,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第55名,在2024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位居第51名。[8][9][10] 在浙江省各地及北京、上海、鄭州、三亞等地設有研究機構。

歷史

編輯

求是書院

編輯

1897年,杭州知府林啟在浙江巡撫廖壽豐支持下,於普慈寺故址建立求是書院,是為浙江省高等教育之嚆矢,浙江大學之前身。[11]求是書院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在初創時期受到同城的育英書院的影響,以育英書院的美國教師王令賡為總教席,統管書院的教學事務。1898年,求是書院又率先派遣優秀學生去日本留學,「為各省派往日本遊學之首倡」。[12]

1901-1904年,因應學制改革,先後改稱求是大學堂、浙江大學堂、浙江高等學堂,採用大學預科的體例。辛亥革命後,新舊學制交替,教育部令各高等學堂停辦,遂停止招生,維持至1914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而關停。[11]

1947年,浙江大學紀念建校20周年暨求是書院成立50周年,校友紛紛將校史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史地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明確將求是書院稱為浙江大學的前身。194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亦以求是書院開始介紹浙江大學。[13]

國立大學

編輯

早期發展

編輯

1914年高等學堂關閉後,不斷有重設大學之倡議,但因軍閥混戰始終無果而終。[14]

1927年2月,北伐軍攻佔杭州,整頓浙江省教育事務。[14]蔣夢麟邵裴子陳大齊鄭曉滄何炳松湯兆豐馬敘倫邵元沖陳榥等一批求是書院師生積極籌備大學的建立。[13]時任浙江省教育廳長蔣夢麟即委派鄭曉滄到求是書院舊址考察,最終第三中山大學即成立於求是書院舊址。[13]新設立之大學以前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為工學院,前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為勞農學院,並由邵裴子於第二年組建文理學院。因試行大學區制,大學定名為第三中山大學。[14]

1928年4月改名為浙江大學,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7月加冠「國立」二字,稱國立浙江大學。由國民政府指派時任教育部部長蔣夢麟作為校長。[14]在當時,浙大以四月一日為校慶紀念日,蓋因求是書院創設於1897年農曆4月。[15]

1929年大學區制廢除,浙大行政職能由省教育廳接收。[14]1929年,蔣因教育部工作繁重,辭去浙大校長職務,國民政府指派副校長邵裴子接任。[14]

1931年,學校經費困難,部分學生衝撞教師,邵裴子辭任校長,由程天放繼任。程天放改革校政,精簡組織,爭取經費,改善收支,但不久即被調任湖北省教育廳長,師生向蔣介石挽留無果。[16]

1933年3月,郭任遠接任浙大校長,在學生間實行軍事化管理。[17]1934年,在華家池購地,興建農學館。[18]1935年,因軍警入校逮捕抗議學生引發「驅郭風潮」,校長被學生逐出學校,蔣介石親赴杭州走訪處置事件,最終撤換郭任遠。[16]

竺可楨治校

編輯
 
竺可楨等浙江大學老師在西遷泰和時的圖書館前留影(1938年5月)

CC系失勢,政治素人、學者竺可楨被多方力薦,1936年4月赴杭州擔任浙大校長。不久,因大量引入東南大學舊日同事,被詬病植黨行私,但因學衡派學者和中國科學社重要成員的雲集,逐步成為學術重鎮。[19]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新生被安置於西天目山禪源寺,並引入導師制。1937年11月,浙大杭州本部遷往建德梅城,並協同浙江圖書館文瀾閣四庫全書》一同遷移。1937年底,杭州淪陷,浙大離開建德,遷往江西吉安、泰和。隨着日軍在1938年7月佔領江西九江,浙大再度遷往廣西宜山,並在1938年8月增設師範學院。1939年7月,浙大在麗水龍泉芳野曾家大屋開辦分校,服務由於經濟與交通問題無法前往內地升學的同學。1939年11月,隨着廣西南寧陷落,浙大遷往貴州遵義。[18]在遵義期間,被訪問浙大的英國皇家學會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

1945年3月,多次發表批評政府之言論的原浙大訓導處主任、浙大教授費鞏在前往當時位於重慶的復旦大學教學後失蹤,校方多方求助無果,後被證實為軍統所殺害,屍骨無存。[20]玉泉校區建有費鞏亭,以作紀念。[21]

1945年9月,日本戰敗。浙大教授羅宗洛奉命前往台灣接收台北帝國大學,並邀請農學院蔡邦華院長及數學系陳建功蘇步青教授三人一同前往。[22]

1945年10月,龍泉分校師生率先啟程回杭,11月在杭複課。遵義總校則在1946年5月7日動身回杭,改遵義校址為留守處。由遵義往杭州,經貴陽、玉屏出貴州,後經停長沙領取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之難民證,得享基本食宿與免費車船搭乘之待遇。同年奉教育部之命令增設醫學院。1947年7月21日,校務會議決定以地方先賢和浙大西遷地名命名修復和新建的教學樓及宿舍樓。[20]

1947年,學生自治會主席於子三,被中統秘密逮捕,後在獄中死亡,引發學生罷課與遊行示威,因入葬事宜學生、校方與政府三方僵持,引發流氓隊伍入校騷亂以及學生對竺可楨中間路線的不滿;直至1948年3月14日,於子三方才入葬鳳凰山。[23]於子三事件後,竺可楨因其中間路線與學生關係緊張,但也不願意隨國民黨離開中國大陸,最終於1949年避居上海中央研究院,直至中共接管[24]

國共內戰後

編輯

改造重組

編輯

1949年8月,由馬寅初接任浙大校長,推動教職員政治學習,創立校代表大會制度,支持浙大學生服務部開設夜校服務工農。[25]1950年,奉教育部命令,刪除校名中「國立」二字。1951年,馬寅初調任北大校長,推動教職員政治學習,後演變為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運動,[25]波及浙大,蘇步青蔡邦華談家楨王國松邵均路嘉冰李壽恆等浙大教師遭受衝擊。[26]

1950年代初期,經歷院系調整:仿效蘇聯模式,浙大隻保留工學院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四系,之江大學相關工科專業併入浙大;農學院獨立建校,稱浙江農學院;醫學院與浙江省立醫學院合併,組建浙江醫學院[27]以浙大與之江大學的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教育學三系,加浙江師範專科學校,接收之江大學校產,成立浙江師範學院;[28]部分理學院師資抽調往中國科學院;[29]

1954年,浙大動身遷校,選址於杭州市第一公墓。1956年遷入稱玉泉校區[30]大學路校區則轉給省中醫進修學校使用,[31]求是書院原中西合璧建築群均被拆除,僅存普慈寺大殿。1957年,在劉丹書記推動下,浙大重新籌建理科系。1958年,浙江師範學院改建為綜合性杭州大學,由之江遷往松木場校址。[28]同年,杭州工學院撤銷,並歸浙大,其校區作為文二街二分部進行新生教育。[32]

1963年,浙江大學被添列為全國重點大學[33]同年,浙大無線電電子系成立,從玉泉本部搬遷到六和塔浙大三分部

文革期間,校務停頓,校內湧現了「烈火大隊」「紅旗聯合戰鬥團」「紅聯軍」「紅暴會」等一批紅衛兵組織。

1966年6月,浙大主持校務的黨委副書記劉丹被《浙江日報》《人民日報》公開點名批評,並被撤職。8月紅衛兵運動興起後,全校各級組織已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毀壞各類歷史文物,[34]引發浙大學生與中學生紅衛兵對峙辯論保衛靈隱寺。浙大學生受到景區員工、附近村民以及浙江魯迅美術學院學生以及杭州市民的普遍支持,後周恩來總理下達命令保護靈隱寺,方終止爭端。[35]10月,「烈火大隊」在浙大體育場舉行四萬人集會,批判浙江省副省長兼浙大校長、黨委書記陳偉達

1967年,浙大學生在北京見到譚震林,對方轉達毛澤東意見,要保江華,導致紅衛兵隊伍分裂,浙大起家的「紅暴會」一派主張保江華,另一派則是以張永生為首的「省聯總」則堅持要求批鬥江華,認為不打倒江華則文革無法繼續下去,兩派長期鬥爭,最終於1970年通過協議共同組建革命委員會。1975年,張永生到浙大做報告時,被浙大師生圍困,其「把大學辦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的言論被師生批判,張永生當場認錯,事後住院裝病裝死,並電告王洪文,浙大師生不少因之被捕。[36]

改革開放

編輯

文革結束後,劉丹恢復名譽,後獲得名譽校長稱號,是該榮譽稱號唯一持有者。文二街二分部校址文革後轉給杭州電子工學院[32]

1977年恢復高考。1980年11月,浙大改為由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1995年,浙大成為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計劃的重點大學之一。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亦成為浙江省屬重點大學。20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大陸興起高校合併浪潮;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與老浙江大學於1998年9月15日完成四校合併,組建為新的綜合性的浙江大學。

1999年由浙江大學與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辦學的的民辦獨立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建立。2001年,浙大在紫金港修建新校區,2002年落成後成為主校區。2005年,湖濱校區以24.6億元價格轉讓給香港嘉里集團,創下杭州地價記錄;2007年,西湖第一高樓——湖濱校區教學主樓被爆破拆除。2011年,紫金港校區西區動工,2019年投入運營。2012年,舟山校區動工,並於2015年投入運營,為海洋學院之專門校區。2014年,海寧校區動工,並於2016年投入運營,內設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等聯合辦學機構。2018年,浙大和寧波市政府簽約,以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現有校園建設寧波校區。2020年,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轉設為浙大城市學院,系杭州市屬公辦本科層次普通高校。

傳統

編輯

1938年,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主持校務會議,提出以「求是」二字為國立浙江大學校訓,並邀著名國學大師馬一浮為校歌作詞。

校歌

編輯

校歌《浙江大學校歌》原名《大不自多》,由國學家馬一浮先生作詞,國立中央音樂學院應尚能教授作曲。該校歌自定以來多有異議,集中於文言歌詞且用典頗多,於學生理解不便。校長竺可楨認為歌詞雖文理艱深,而其意甚深,故而沿用至今。

校訓

編輯
  • 校訓「求是創新」。

起源:1938年,校長竺可楨主持校務會議正式確定「求是」為浙大校訓。「求是」二字,取於王陽明「君子之學,唯求其是」一句,是本校前身「求是書院」傳承至今的大學精神。且「求是」暗合英文「Truth」一詞,意同「真理」,是為大學求學之目的,以為校訓甚為恰當。由此,校長竺可楨定「求是」為校訓,期許浙江大學學子可承續校風,並不忘為學之目的。

變遷:1988年,有感於當下社會將「求是」往往片面理解為「求實」,校長路甬祥在原校訓「求是」二字後增補強調「創新」,以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

校名

編輯

現用校名為毛澤東寄浙江大學教授信封上的地址放大而成。

校區

編輯
 
紫金港校區西教學樓教室
 
玉泉校區主門(東門)
 
玉泉校區圖書館

現有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紫金港舟山海寧、寧波等校區,在浙江省各地及北京、上海、鄭州、三亞等地設有研究機構。

紫金港校區

編輯

浙大主校區、新校區和最大校區,位於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塘路866號,於2001年9月開工興建,2002年10月啟用東校區,面積3200畝。

二期西校區工程2700餘畝,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20餘萬平方公尺,於2011年5月開工建設,並於2017年完工。2007年4月20日,浙江大學校部機關由玉泉校區遷往紫金港,紫金港校區正式取代玉泉成為浙大的主校區。

目前,入校新生往往分入求是學院,統一居住於紫金港校區。尚有不少學院高年級學生亦居住於此。紫金港校區學生住宿區共分七個學園,自東向西、自北向南分別名為「白沙」、「翠柏」、「青溪」、「丹陽」、「藍田」、「紫雲」、「碧峰」。因管理需要,青溪學園與丹陽學園已合併為丹陽青溪學園,簡稱丹青學園;紫雲學園與碧峰學園已合併為紫雲碧峰學園,簡稱雲峰學園。

玉泉校區

編輯

浙江大學老校區,位於杭州市西湖區浙大路38號,在1998年四校合併之前,為老浙江大學主校區。四校合併後仍然習慣於口頭被稱為「老浙大」。

進入大學正門,首先將面對兩條寬闊的林蔭道與之間的大草坪。林蔭道一直延伸到背靠老和山的浙江大學圖書館本館大樓前。林蔭道的兩側是校區內的主要教學樓。校園內最大的塑像是毛澤東塑像,位於上述兩條林蔭道之間,距離正校門約200米。毛澤東塑像右手呈揮手狀,目視遠方,前有水泥平台,是大學生舉行英語角和宣傳活動的中心場所。位於毛澤東塑像後方,距離400米左右的圖書館前,立有浙江大學前校長、著名教育家竺可楨銅像。塑像人物一手撐手杖,一手挽着外套,神情自然地注視着校園。

西溪校區

編輯

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148號,因校區東面是西溪河,所以定名為西溪校區,為原杭州大學校址。杭州大學前身最早是創建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後來求是書院於1928演變為國立浙江大學,育英書院於1914年沿革為私立之江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 浙江大學文學院和理學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學文理學院與解放後創辦的浙江師範專科學校、俄文專科學校合併,成為浙江師範學院。1958年該院又與新建的杭州大學合併,定名杭州大學。5月3日為校慶日。四校合併之後改為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校區佔地總面積684畝,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育學院等3個學院所在地,分為南園和北園,環境優雅。

華家池校區

編輯

位於杭州市江干區(現屬上城區)凱旋路268號,原為浙江農業大學,位於舊杭州火車東站和原汽車東站附近,為國立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原址,是今浙江大學歷史最久的校區。校園自然環境優越,原為農業等學科研究所所在地,由於農學院整體搬遷到紫金港校區,所以該校區現為農耕文化展示區以及口腔醫學中心、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教學基地和全國幹部培訓基地)。

之江校區

編輯

位於杭州市西湖區之江路51號,該校區1952年前為之江大學校址。之江大學為一所教會學校,於1952年後被解散,部分院系併入浙江大學,成為浙江大學「三分部」,之江校區亦劃歸浙江大學管理。校區坐落於杭州錢塘江畔,六和塔邊,佔地650 [37]。2001年以前為浙江大學本科基礎部,大部分工科大一新生在此學習,之江校區容納學生近3000人。2002年以後由於新校區紫金港校區的投入使用,之江校區成為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和浙大成人教育學院所在地。2007年9月8日上午,光華法學院在之江校區舉行遷址儀式,整體遷入之江校區。之江校區亦成為光華法學院駐地。

舟山校區

編輯

舟山校區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臨城新區惠民橋區塊,項目一期工程總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達16.8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校區主要建築有體育中心、圖書館、國際交流中心、海洋科學實驗室與綜合辦公樓等,還有操縱性水池、消聲水池、港航大廳、基礎實驗室平台等總計約5萬方實驗室面積,二期將建設400米長的高速拖曳水池。2015年9月舟山校區建成,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搬入該校區。

國際校區(國際聯合學院)

編輯

浙江大學於2013年2月啟動籌建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並於2015年10月正式獲得教育部的批准。位於浙江嘉興海寧市區的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已於2014年6月30號開工建設。校區佔地1200畝,總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

該校區為浙大與海外多所著名大學國際化聯合辦學的基地,將設立若干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交叉研究中心和成果轉化機構,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的合作。目前,浙江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應用數據科學聯合實驗室、中國學中心、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和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已正式成立,國際校區於2016年9月正式開學。[38]

溫州研究院

編輯

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7月11日,是一個依託浙江大學深厚科研實力,協同廣泛產業資源,通過多學科合作、產學研聯動的方式與國內頂級科研機構、一流醫院、知名企業打造的中國首個第三方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檢測平台。中心竭誠致力於協助國家相關監管審評機構共同構建國內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審評體系。[39]

已廢止的校區

編輯

位於杭州市延安路353號,廢止於2006年8月,2007年1月6日實施爆破。2005年7月,香港嘉里集團以24.6億人民幣取得浙江湖濱校區原址土地使用權,開發高品質的商業中心,取名杭州嘉里中心,2016年落成開業。[40][41]

學術

編輯
大學排名
浙江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42]55名(2024)
《QS》世界排名[43]47名(2025)
《US NEWS》世界排名[44]52名(2024-2025)
《ARWU》世界排名[45]33名(2023)

浙江大學是一所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學校設有7個學部、36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8家附屬醫院。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在「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學校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1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居全國高校第三。

浙江大學校友兩院院士有200餘人。2017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7.22%,本科畢業生海內外深造率達到61.97%。近年來,學校發明專利授權數、權威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科研總經費等主要科研指標保持全國高校領先地位,在科學技術和人文社科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十二五」以來,學校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37項;《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敦煌學等文化傳承創新成果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截至2017年底,浙江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53673人(其中:本科生24878人,碩士研究生18048人,博士研究生10747人),在校留學生(含非學歷留學生)6843人(其中:攻讀學位的留學生4116人)。

歷任校長

編輯
 
位於玉泉校區竺可楨銅像

求是書院至浙江高等學校時期

編輯
  1. 林 啟:1897年5月-1900年5月
  2. 陸懋勛:1900年-1901年9月
  3. 勞乃宣:1901年-1903年6月
  4. 陶葆廉:1903年7月-1904年
  5. 陸懋勛:1904年-1905年
  6. 項藻馨:1905年-1906年7月
  7. 吳震春:1906年-1910年
  8. 孫智敏:1910年-1912年
  9. 邵裴子:1912年-1912年6月
  10. 陳大齊:1912年7月-1913年
  11. 胡壯猷:1913年-1914年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至國立浙江大學時期

編輯
  1. 蔣夢麟:1927年7月-1930年7月
  2. 邵裴子:1930年7月-1931年3月
  3. 程天放:1932年3月-1933年3月
  4. 郭任遠:1933年3月-1936年4月
  5. 竺可楨:1936年4月-1949年5月

浙江大學時期[46]

編輯
  1. 馬寅初:1949年8月-1951年5月
  2. 沙文漢:1952年10月-1953年1月
  3. 霍士廉:1953年4月-1958年4月
  4. 周榮鑫:1958年4月-1962年3月
  5. 陳偉達:1962年5月-1968年4月
  6. 錢三強:1979年12月-1982年6月
  7. 劉 丹:1982年6月-1989年9月(名譽校長)
  8. 楊士林:1982年6月-1984年2月
  9. 韓禎祥:1984年2月-1988年1月
  10. 路甬祥:1988年1月-1995年4月
  11. 潘雲鶴:1995年9月-2006年7月
  12. 楊 衛:2006年7月-2013年2月
  13. 林建華:2013年6月-2015年2月
  14. 吳朝暉:2015年3月-2022年12月
  15. 杜江峰:2022年12月-現任

學部、學院(系)

編輯

浙江大學擁有學科門類齊全的大學專業設置。現有7個學部,下設34個學院、6個院級學系,以及1個教學科研部,共有123個本科專業。

國家重點學科

編輯

擁有1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7]。重點學科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行第六位,主要分佈在理、工、農、醫領域。在「雙一流」建設名單中,浙大有1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居全國高校第三。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化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土木工程、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農業資源利用、園藝學、植物保護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教育史、應用心理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植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固體力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化學工程、農業機械化工程、環境工程、作物遺傳育種、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內科學(傳染病)、兒科學、外科學(普外)、腫瘤學。

有碩士學位授權點34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9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2個。[47]

科研機構

編輯

擁有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生物飼料安全與污染防控),4個國家專業實驗室,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台州研究院數學科學研究中心求是高等研究院國際創新研究院國際電磁科學院分院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院可持續能源研究院共計13所獨立研究院。[47]

校友

編輯

浙江大學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0人、文科資深教授9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項目)23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學者)10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9人。

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至2020年,浙江大學本科教育共培養出30名兩院院士,其中原浙江大學17名,原杭州大學8名,原浙江農業大學4名,原浙江醫科大學1名,院士人數位居全國高校榜首。[48]

附屬中學

編輯
 
浙大附中玉泉校區
 
浙大附中丁蘭校區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是浙江大學所屬的唯一高級中學,亦是浙江省最早的省一級重點中學之一,共有兩個校區,玉泉校區校舍位於寶石山麓,棲霞嶺下,與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分別位於浙大路兩端,兩校背山面街遙遙相對,為當地一景;丁蘭校區坐落於皋亭山風景名勝區,山清水秀,桃矢鷺飛。

杭州第二中學是曾經的浙江大學附屬中學,在1949年後改為此名,而玉泉附近新建成的學校則改名浙大附中。杭二中是杭州市高中之首,第一批省重點,每年有大量學生進入北大、清華、浙大、港大和海外名校。

附屬醫院

編輯
 
浙醫二院大樓
 
婦產科醫院

浙江大學現有8家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姊妹校

編輯

校友會

編輯

國內各省市及特別行政區、浙江省內各地市、北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華盛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波士頓、紐約、三藩市、芝加哥、北卡羅萊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休斯頓、洛杉磯、加拿大、澳大利亞、羅馬尼亞、歐洲、比利時、芬蘭、荷蘭、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均成立了浙江大學校友會或校友會籌備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史林漫步. 浙江大學檔案館. [2013年1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2. ^ 任少波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简历)--组织人事-人民网. renshi.people.com.cn. [2019-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3. ^ 杜江峰任浙江大学校长(副部长级)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district.ce.cn.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8). 
  4. ^ 統計公報(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浙江大學官網
  5. ^ 5.0 5.1 學校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浙江大學官網
  6. ^ 浙江大学校旗. 浙江大學. [2012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7. ^ 校情总览—学校概况. 浙江大學. [202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8. ^ Madelyn Holm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he New China: Thirteen Interviews. McFarland. 2007-08-29: 14. ISBN 978-0-7864-8371-6. (英文)
  9. ^ Students from 'Cambridge of the East' take part in exchange. 劍橋大學.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文)
  10. ^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1). 
  11. ^ 11.0 11.1 張彬. 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浙江教育发展史.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58-011-9. OCLC 320486413. 
  12. ^ 朱之平; 張淑鏘; 金燦燦. 国难中诞生的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溯源(1897-1927). 浙江檔案 (浙江省檔案局、浙江省檔案學會). 2011, (1): 50-53 [2023-01-02]. doi:10.3969/j.issn.1006-4176.2011.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13. ^ 13.0 13.1 13.2 張淑鏘. 浙大校史:源于何处 ?.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 44 (6): 84.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國立浙江大學秘書處出版課. 国立浙江大学一览 (二十一年度). 1932 [202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透過杭州文史網. 
  15. ^ 鄭曉滄. 戊戌前后浙江兴学纪要与林启对教育的贡献. 政協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1962: 112. 
  16. ^ 16.0 16.1 張靜. 国立大学与国民政府—— 以抗战爆发前浙江大学校长更迭为主线的考察. 抗日戰爭研究. 2016, (4): 43-57. 
  17. ^ 范今朝; 盧奐. 《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 234 期的两次出刊情况及史料价值——兼论 1935 年底浙江大学“驱郭风潮”的起因. 浙江檔案. 2019, (10): 52-56. doi:10.16033/j.cnki.33-1055/g2.2019.10.017. 
  18. ^ 18.0 18.1 羅衛東. 浙江大学图史.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8-16894-6. 
  19. ^ 中国科学社:浙大学术文化的深刻渊源. 《浙江大學報》. [2011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中文). 
  20. ^ 20.0 20.1 謝魯渤. 浙江大学前传.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2023-01-07]. ISBN 978-7-213-04619-3. OCLC 7674428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21. ^ 浙江大學訪客中心. 红色印记丨讲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故事:浙江大学“费巩亭”. 杭州市文保中心. 2021-03-15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22. ^ “浙大先生”横跨海峡的往事. 浙江文明網.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23. ^ 廖深基著.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学生运动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01: 72–73. ISBN 978-7-211-06831-9. 
  24. ^ 散木. 披露周恩来的一份电报:1949年究问浙江大学"拒竺"风波. 《历史学家茶座》第16辑. 
  25. ^ 25.0 25.1 馬大成. 马寅初对建国初期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理解与把握 (PDF).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2, (2): 66-71 [2023-01-08]. 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12.02.0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08). 
  26. ^ 朱子南. 宋云彬日记反映的政治运动. 炎黃春秋. 2014, (2)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3). 
  27. ^ Wan, Yinmei. Managing Post-Merger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a Merger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octoral of Philosophy (Education)論文).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8. hdl:2027.42/58541. 
  28. ^ 28.0 28.1 杭州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 (編). 杭州大学校史 1897-1997. 杭州: 杭州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 1997 [2023-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4). 
  29. ^ 熊衛民. 中国科学院内的老浙大人:范岱年先生访谈录 (PDF). 科學文化評論. 2013, 10 (4): 84-107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08). 
  30. ^ 趙衛平; 張彬.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史(修订版). Beijing Book Co. Inc. 2019-01-01 [2023-01-08]. ISBN 978-7-308-1859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31. ^ 王曉紅. 浙江省中山医院:从求是书院出发的远行者. 杭州網. 2016-11-25 [2023-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32. ^ 32.0 32.1 沈沛霖. 沈沛霖回憶錄. 獨立作家. 2015-04-30 [2023-01-07]. ISBN 978-986-5729-7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中文(臺灣)). 
  33. ^ Yang, Ming; Ni, Hao.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China. Springer. 2018-09-07 [May 4, 2022]. ISBN 978-981-13-08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30, 2022) (英語). 
  34. ^ 曙白; 單冷. 張浚生訪談錄.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2023-01-09]. ISBN 9787308085779. OCLC 8152282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35. ^ 王革新. “文革”初期灵隐寺事件若干问题考证. 浙江檔案. 2006, (9): 59-61. 
  36. ^ 程超; 魏皓奔; 《浙江方志》編輯部. 浙江“文革”纪事 (1966.5—1976.10). 宋永毅; 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盤》編委會 (編). 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硏究服務中心. 2001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9). 
  37. ^ 杭州之江大学旧址. 浙江文物網. 2016-09-10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38. ^ 学院简介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www.intl.zju.edu.cn. [2018-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8) (中文(簡體)). 
  39. ^ 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成立. [202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40. ^ 杭州嘉里中心明年开幕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 设施齐全. news.winshang.com. [2020-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41. ^ 杭州嘉里中心:崛起的城市新地标 -杭州新闻. hangzhou.zjol.com.cn. [2018-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42.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43.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44.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45.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46. ^ 历任校长一览. 浙江大學. [2012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47. ^ 47.0 47.1 47.2 统计公报. 浙江大學. [2013年1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9). 
  48. ^ 浙江大学:30名本科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 青塔網. [2020-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