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鬼子

中国人对外国人贬称

洋鬼子鬼子是由清末起清朝人對歐美日本人等外國人的貶稱。

一張大概印製於1899年的義和團小冊子,紙上稱外國人為鬼子

由來

編輯

「鬼子」一詞始見於《世說新語·方正》:「盧志於眾坐問陸士衡(陸機):『陸遜陸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由此可見,「鬼子」一詞古已有之。在一些古代志怪小說如《搜神記》《睽車志》中,也有涉及「鬼子」的,但「鬼子」有時候指魔鬼,有時候是「人鬼婚姻」的產物。而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中的「我固憐之,鬼子乃敢爾」,則是道士對魔鬼的蔑稱[1]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清政府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壟斷在中國的利益,中國人就把外國人貶稱為「洋鬼子」、「西洋鬼子」、「紅毛鬼子」及「馬列鬼子」(俄羅斯人)。

當時國人亦認為西方人大的都是黃毛綠眼,體態就像鬼怪,如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詩人陸嵩材[1]在《江州述感》中說:「白者乃真鬼,語音類禽鳥,脛長面多毛,眼綠疾顧。」和汪仲洋提詩說:「鷹嘴貓眼須發赤,錦纏花腿到腰身。」

英法聯軍之役後,宣教士可進入內地傳教,開展的一些社會慈善活動,與當地的文化不合,如中國農村重男輕女,有些基督教會於是設立孤兒院,並收養被遺棄的女嬰,從此流傳洋人是金髮碧眼的鬼,需要吃嬰兒滋補。[2]

另外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不斷提升,發動甲午戰爭,並以馬關條約獲得了臺灣,及後日本又發動了侵華戰爭,引發國人的憎恨,日本人就被國人貶稱為「日本鬼子」、「東洋鬼子」,並稱為日本效力的朝鮮籍日本兵台籍日本兵偽軍等為二鬼子

相關詞

編輯

假洋鬼子一詞是用來諷刺那些洋化的漢人狐假虎威兼崇洋媚外。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西安晚報. “鬼子”之称. 2015-09-06 [2015-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2. ^ 立場新聞. 經濟視角的反美義和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