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復興開發銀行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EBRD)是一個1991年建立的銀行。它的任務在於在1989年東方集團崩潰後在其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東歐和中歐以及獨立國家聯合體國家以及私人和公司提供經濟支助。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最大持股者是股權佔比10%的美國,其次是佔比各有8.5%的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東歐國家佔比合計11.9%。[2]
簡稱 | EBRD |
---|---|
成立時間 | 1991年 |
類型 | 多邊開發銀行 |
總部 | 英國倫敦E14 4BG(金絲雀碼頭) |
理事長 | 奧迪爾·勒諾-巴索 |
員工數 | 約 3,000人[1] |
網站 | ebrd |
目標
編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目標在於促進過去中歐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經濟轉換過程,尤其是促進它們轉向以私人公司為主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
工作方式
編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促進結構上的和針對專一工業的改革以及競爭、私有化和企業化。通過它的貸款它支持其它銀行參加貸款、外國投資以及國內資本籌集。它的投資一般都是針對私有公司的,一般與其它投資者合夥。此外在一定的方面它還提供技術合作以及與國際財政機構、國際和國家組織的合作。
尤其銀行、工業企業和公司受到支持。這些企業可以是新成立的也可以是已有的。與共有企業的合作的目標是私有化、改革國有企業以及改善地方基礎設施。按照銀行的規定它只能在保障民主原則的地方行動。它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護。
結構
編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股東是61個國家和兩個跨國機構(歐洲委員會和歐洲投資銀行),也就是說它本身是一個公共企業。它的指導機構是理事會,其中每個成員國派一名代表和經理會(共23人,由理事會任命,任期三年)。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行長由理事會任命,任期四年,至2008年7月2日為止為讓·勒米埃,目前為托馬斯·米羅。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由以下部門:
- 銀行
- 財政
- 風險管理
- 人員管理
- 總書記辦公室
- 總監督辦公室
- 預算
- 總國民經濟家辦公室
- 內部核算監督
- 總監督官辦公室
- 通訊
- 行長辦公室
成員
編輯以下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成員國和它們加入的時間:
- 奧地利,1991年3月28日
- 保加利亞,1991年3月28日
- 加拿大,1991年3月28日
- 塞浦路斯,1991年3月28日
- 丹麥,1991年3月28日
- 埃及,1991年3月28日
- 歐洲聯盟,1991年3月28日
- 歐洲投資銀行,1991年3月28日
- 芬蘭,1991年3月28日
- 法國,1991年3月28日
- 德國,1991年3月28日
- 匈牙利,1991年3月28日
- 愛爾蘭,1991年3月28日
- 以色列,1991年3月28日
- 意大利,1991年3月28日
- 列支敦士登,1991年3月28日
- 盧森堡,1991年3月28日
- 馬爾他,1991年3月28日
- 墨西哥,1991年3月28日
- 摩洛哥,1991年3月28日
- 荷蘭,1991年3月28日
- 挪威,1991年3月28日
- 波蘭,1991年3月28日
- 羅馬尼亞,1991年3月28日
- 大韓民國,1991年3月28日
- 西班牙,1991年3月28日
- 瑞典,1991年3月28日
- 土耳其,1991年3月28日
- 英國,1991年3月28日
- 美國,1991年3月28日
- 希臘,1991年3月29日
- 瑞士,1991年3月29日
- 澳洲,1991年3月30日
- 日本,1991年4月2日
- 葡萄牙,1991年4月5日
- 比利時,1991年4月10日
- 冰島,1991年5月29日
- 新西蘭,1991年8月19日
- 阿爾巴尼亞,1991年12月18日
- 愛沙尼亞,1992年2月28日
- 立陶宛,1992年3月5日
- 拉脫維亞,1992年3月18日
- 俄羅斯,1992年4月9日[註 1]
- 烏克蘭,1992年4月13日
- 烏茲別克,1992年4月30日
- 摩爾多瓦,1992年5月5日
- 土庫曼,1992年6月1日
- 吉爾吉斯,1992年6月5日
- 白俄羅斯,1992年6月10日[註 1]
- 哈薩克,1992年7月27日
- 格魯吉亞,1992年9月4日
- 阿塞拜疆,1992年9月25日
- 塔吉克,1992年10月16日
- 亞美尼亞,1992年12月7日
- 斯洛文尼亞,1992年12月23日
- 捷克,1993年1月1日
-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日
- 克羅地亞,1993年4月15日
- 北馬其頓,1993年4月21日
- 波黑,1996年6月17日
- 蒙古國,2000年10月9日
- 塞爾維亞,2001年1月19日
- 黑山,2006年6月3日
- 約旦,2011年12月29日
- 突尼斯,2011年12月29日
- 科索沃,2012年12月17日
- 中國,2016年1月15日
- 黎巴嫩,2017年7月17日
- 印度,2018年7月11日
- 聖馬力諾,2019年6月7日
- 利比亞,2019年7月16日
- 阿聯酋,2021年9月23日
- 阿爾及利亞,2021年10月19日
歷任行長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EBRD Annual Report 2016. ebrd.com. 10 May 2017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中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BBC中文網. 2015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8日).
- ^ [《Ces postes qui valent de l'or[[Category:含有法語的條目]]》,《l'Express[[Category:含有法語的條目]]》,2008年4月9日(印刷版为2008年5月/6月刊,49页). [2009-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 《Ces postes qui valent de l'or》,《l'Express》,2008年4月9日(印刷版為2008年5月/6月刊,49頁)]
- ^ EBRD moves forward with action against Russia and Belarus. 1 March 2022 [4 Nov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1).
- ^ EBRD to close its offices in Moscow and Minsk. 28 March 2022 [4 Nov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