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屏
朱少屏(英語:P. K. Chu,1881年—1942年4月17日),名葆康,字少屏,以字行。別署屏子、平子、天一、地一等,友人稱他為朱三,男,上海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後在日本攻佔菲律賓時被日軍殺害。
生平
編輯幼年,朱少屏入讀南洋公學,畢業後留校執教。不久,他到日本留學,其間參加中國同盟會。日本政府發佈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後,朱少屏和秋瑾等罷課歸國。清光緒卅二年(1906年),他主持上海寰球中國學生會,任總幹事,並發行《寰球中國學生報》。他還和高天梅等創辦健行公學。後來他幫助于右任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他還是南社的創始人之一。他和美國人密勒氏及伍廷芳、聶雲台、李登輝等人在上海出版英文報紙《大陸報》,他任該報董事。
1911年武昌起義時,朱少屏在上海籌組《鐵筆報》和《警報》。宣統三年(1911年11月),他參與辛亥上海光復,任滬軍都督府總務科長。1911年底,他在上海作為滬軍都督府代表參加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他應孫中山的邀請擔任總統府秘書。民國元年(1912年)他和葉楚傖等在上海創辦《太平洋報》。他還組織了中華民國全國報館俱進會,並任會長。
1913年寰球中國學生會會長李登輝任復旦公學校長後,因校務繁忙,於1916年請朱少屏擔任了寰球中國學生會的幹事長。1917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後,寰球中國學生會由總幹事朱少屏代理會長職務。他任該會幹事長長達二十年,任內推動了留法勤工儉學。[1]
民國九年(1920年)他到歐美遊歷,任《申報》駐歐記者達4年之久。1924年回國後,他歷任中華全國道路建設協會董事、中華麻風救濟會董事、《中國評論周報》總經理、上海通志館副館長等職。
民國卅一年(1942年),他任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副領事。太平洋戰爭中,日軍佔領南洋。1942年4月17日,他被日軍殺害。後來他的遺體被運回中國,葬於南京菊花台。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文史資料選輯·第96-98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第131頁
來源
編輯- 書籍
- 馬洪武、王德寶、孫其明 主編:《中國近現代史名人辭典》,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年,第129頁
-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