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掛式滑翔
懸掛式滑翔(英語:hang gliding)是一種以輕型、無動力的滑翔翼(hang glider)乘風飛行的航空運動。滑翔翼通常又稱三角翼(Delta plane),大部分現代滑翔翼都是以鋁合金或複合材料構成骨架並鋪以蒙皮。滑翔翼的飛行員一般懸掛在翼體下方俯式飛行,利用身體的重心移動來操縱。在懸掛式滑翔面世初期,由於滑翔翼技術性能上的限制,飛行高度低、距離短;然而隨着技術進步,現代的滑翔翼能夠持續翱翔長達幾個小時,利用上升熱氣流爬升到超過1000米以上的高空,續航距離可長達數百公里,甚至進行特技飛行表演。與任何航空運動一樣,懸掛式滑翔也具有一定風險,除了認識滑翔飛行守則,多數學員都是由有資質的教練輔導,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
歷史
編輯早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以滑翔翼這樣的簡易飛行工具,實現人類飛翔的概念其實早已出現。
公元19年,新朝皇帝王莽博募有奇技術可以攻匈奴者,「或言能飛,一日千里,可窺匈奴。莽輒試之,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出自《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
而在西據17世紀摩洛哥歷史學家艾哈邁德·穆罕默德·艾馬卡里(Ahmed Mohammed al-Maqqari)的記述,早在公元875年就有大量目擊者記錄,科爾多瓦的摩爾人博學家阿拔斯·伊本·弗納斯(Abbas Ibn Firnas),當時已經65歲,從科爾多瓦的城牆起飛,飛行幾百尺後又回到了出發點,但他在着陸時傷到了後背,無法再進行第二次飛行,並在12年後因後背的傷勢而去世[1],但這仍然被視為航空史上人類第一次成功的飛行[2]。
在1003年(一說1008年),一位名為喬哈里(Hammad al Jauhari)的伊朗學者嘗試從尼沙布爾(Nishapur)的清真寺的頂上起飛,但不幸失敗去世[1]。
在英國歷史學家威廉(William of Mabmesbury)的著作中,描寫了11世紀馬姆斯伯里修道院的教士埃默(Elmer of Malmesbury),在1000年至1010年期間,他自己曾做了一對翅膀,然後從修道院塔頂跳出,飛了約200米,墜地後雙腿骨折[3]。
到了17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時代,土耳其旅遊家愛維亞·瑟勒比(Eviliya Celebi)編著了一部土耳其語的旅行記,名為《旅行之書》(Seyahatname),書中第一卷記載了這樣一件飛行的故事,據說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時的鄂圖曼帝國時期,在1638年一位名為赫扎芬·艾哈邁德·切萊比(Hezârfen Ahmed Çelebi)的年輕博學家,利用一對人造大翅膀,爬上了金角灣畔的加拉塔石塔(Galata Tower)上,飛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對岸於斯屈達爾(Uskudar)的竇根希樂(Dogancilar)廣場平安着陸。他的傑出成就,遠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二百年,而且成功地飛行超過兩公里;為這壯舉讓蘇丹獎勵了他1000金幣,但由於宗教領袖和宮廷顧問的反對,賽勒比被流放到阿爾及利亞,兩年後以31歲之齡客死他鄉[4]。
相關
編輯動漫
編輯- 《名偵探柯南》中怪盜基德所使用的白色滑翔翼
- 《小馬寶莉》中Apple Bloom第一季第十二集用過土黃色滑翔翼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White, Lynn. Eilmer of Malmesbury, an Eleventh Century Aviator: A Cas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s Context and Tradi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21/1961, 2 (2): 97 [2022-04-15]. doi:10.2307/3101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 ^ Harding, John. Flying's Strangest Moments: Extraordinary But True Stories from Over 1100 Years of Aviation History. Pavilion Books. 2006-05-25 [2022-04-15]. ISBN 978-1-86105-93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英語).
- ^ White, L., Jr., Eilmer of Malmesbury, an Eleventh Century Aviator. Medieval Religion and Technolog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Chapter 4.
- ^ Çelebi, Evliya (2003). Seyahatname. Istanbul: Yapı Kredi Kültür Sanat Yayıncılık, p.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