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城 (招寶山)
29°57′44.307″N 121°43′15.293″E / 29.96230750°N 121.72091472°E
鎮海口海防遺址 | |
---|---|
威遠城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4-0140-3-062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威遠城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的一座城池。城池位於招寶山山頂,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經歷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次戰爭,同時也反映了浙東地區早期城牆建築的工藝和特色。1996年,威遠城與其他鎮海口海防設施一道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鎮海口海防遺址項目[1]。
形制
編輯威遠城地處招寶山山頂,扼守甬江口,對鎮海縣城的安危至關重要[2]。清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曾在《增修招寶山月城碑記》中指威遠城為明代沿海數座守邊城池中最為重要的城池[3]。現存的威遠城為長方形,周長502米,高7.4米,總面積5186平方米,東北、西南設有城門。城牆為條石砌築,城內鋪設石板,並有明清碑刻數方,圓通寶殿一座。門額陰刻「威遠城」三字為道光十二年縣令郭淳章題寫[1],內門兩側楹聯「海不揚波千古定,地無愛寶一山招」為明代鐫刻[4]:31。
歷史
編輯威遠城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抗擊倭寇期間,由都督盧鏜和海道副使譚綸主持修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城內設置鐵炮4門,建造營房40餘間。清康熙四年(1665年)擴大城牆範圍,加固城牆。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4]:31。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41年10月,英軍進攻浙東,10日黎明在江南笠山登陸,當日上午佔領招寶山對岸的金雞山。11時,英艦炮轟威遠城,同時分兩路仰攻招寶山,導致山南側火藥庫爆炸,提督餘步雲怯戰逃跑,招寶山失守,當日鎮海縣城被佔領,欽差大臣裕謙、縣丞李向陽等人自殺殉國。1842年3月11日,清軍反攻部隊中由四川金川守備哈克里率領的藏族土軍欲奪回威遠城,但因軍機泄露敗退[4]:12-15。此次戰爭期間,威遠城損壞嚴重,於1845年進行大修,新建部分營房,增配火炮[2]。
1883年中法戰爭前夕,威遠城周邊增設月城,寧波知府杜冠英在城內增設從英、德進口的8尊線膛炮,在鎮海之戰中發揮了作用[2]。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在威遠城周邊設置大量鋼筋水泥碉堡。在隨後的戰爭中,威遠城亦成為守軍與日軍爭奪的焦點。1940年7月17日和1941年4月18日,威遠城曾兩次被日軍佔領,每次均導致鎮海縣城失守,城址也受到嚴重破壞[2]。
保護
編輯外部圖片連結 | |
---|---|
威遠城、月城、明清碑刻保護區劃圖,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7月11日 |
在歷次戰爭中,威遠城破損嚴重。1983年至1985年,鎮海縣人民政府修繕了威遠城東、南、西三面城牆,2006年修繕南城牆。1989年,威遠城隨金雞山瞭台等海防遺蹟一起以「鎮海口海防遺蹟」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5],1996年提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保護範圍為城牆牆基以外30米[6]。
圖片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镇海口海防遗址. 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2006-01-04 [201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 ^ 2.0 2.1 2.2 2.3 胡白水. 招宝山上威远城. 寧波晚報. 2016-10-23 [201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1).
- ^ 歐陽利見《增修招寶山月城碑記》:前明築沿海七十二城,以備邊也。最要者莫如招寶山之威遠衛城
- ^ 4.0 4.1 4.2 夏炳章; 王閏清. 海天雄镇:镇海口海防遗址.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ISBN 7-5000-6028-9.
- ^ 第二十四编 文化 新闻. 镇海县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 ISBN 7-5000-0425-7.
- ^ 镇海口海防遗址—威远城 保护区划.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18-01-22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