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長石(英語:Oligoclase),又稱更長石,舊稱鈉鈣長石,是一種屬於斜長石的造岩礦物,其化學成分、晶體和物理特徵方面介於鈉長石NaAlSi3O8)和鈣長石CaAl2Si2O8)之間[1],奧長石的鈉長石/鈣長石摩爾比範圍為 90:10 至 70:30。

奧長石
基本資料
類別斜長石長石矽酸鹽礦物
化學式(Ca,Na)(Al,Si)4O8,其中Ca/(Ca + Na) (% 鈣長石) 介於10%–30%
晶體分類平行雙面(1)
(H-M記號相同)
性質
顏色通常為白色,帶有灰、綠或紅色色調[1]
晶系三斜晶系
莫氏硬度6 - 6.5
比重2.64 - 2.66
折射率nα=1.533–1.543; nβ=1.537–1.548; nγ=1.542–1.552
雙折射一階

奧長石是一種在三斜晶系中結晶的高鈉長石,其摩氏硬度6至6.5,比重為2.64至2.66,折射率:nα=1.533–1.543、nβ=1.537–1.548和nγ=1.542–1.552,外觀顏色通常為白色,帶有灰、綠或紅色色調[1]

名稱與發現

編輯

奧長石這一名稱為1826年德國礦物學家奧古斯特·布里索普(August Breithaupt)取自古希臘語:όλίγος,羅馬化:oligos-略微和古希臘語:κλᾶν,羅馬化:klân-碎裂,因為人們認為這種礦物的解理不如鈉長石完美[1]。此前,在1824年,瑞典化學家約恩斯·貝爾塞柳斯將其視為一個獨特的物種,並因其外觀與鋰輝石相似而被他命名為鈉鋰輝石(Natron spodumen)[1]

出現

編輯

北卡羅來納州貝克斯維爾發現的完全無色透明的玻璃狀物質,偶爾被鑲嵌成寶石[1],另一種更常被當作寶石的品種是在挪威南部特韋德斯特蘭片麻岩中因微紅色解理塊而發現的砂金石長石或太陽石;由於長石結構中存在大量小赤鐵礦鱗片,因此呈現出明亮的紅色至金色金屬閃光[1]

奧長石作為花崗岩正長岩閃長岩等深成火成岩的一種成分,通常伴隨正長石一道出現[1]。它出現在斑岩輝綠岩岩脈岩床以及安山岩粗面岩火山岩石中,並在橄欖粗安岩中起到決定性特徵作用,它也出現在片麻岩中。最大和最發達的晶體是那些在挪威阿倫達爾花崗岩礦脈中發現的正長石、石英綠簾石方解石晶體[1]。奧長環斑花崗岩(rapakivi)的獨特紋理也是由於環正長石斑晶的一圈奧長石邊。在綠片岩角閃岩相狀態過渡而形成的變質岩中也發現了奧長石。

席勒虹彩

編輯

在一些被稱為月光石的示例中,由於冷卻時,藍彩鈉長石(peristerite)混溶間隙~An5-An18中存在出溶片晶,因此,會顯示出所謂「席勒虹彩」的現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pencer, Leonard James. Oligoclase.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2. 1911. 
  • Hurlbut, Cornelius S.; Klein, Cornelis, 1985, Manual of Mineralogy, 20th ed., Wiley, ISBN 0-471-80580-7
  • Webmineral d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ineral galleries
  • Mind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