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反亂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10月3日) |
士族反亂(しぞくはんらん)是日本明治初期舊武士階級(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一連串反政府活動。
士族反亂 | |||||||
---|---|---|---|---|---|---|---|
明治時代的一部分 | |||||||
東京日日新聞關於佐賀之亂的報導 | |||||||
| |||||||
參戰方 | |||||||
大日本帝國明治新政府 | 不平士族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明治天皇 有栖川宮熾仁親王(西南戰爭) 大久保利通(佐賀之亂) 兒玉源太郎(神風連之亂) 乃木希典(秋月之亂) 三浦梧樓(萩之亂) |
西鄉隆盛(西南戰爭) 江藤新平(佐賀之亂) 島義勇(佐賀之亂) 大田黑伴雄(神風連之亂) 宮崎車之助(秋月之亂) 前原一誠(萩之亂) |
概要
編輯明治政府採取四民平等政策,廢止大名・武士階級,創設華族・士族。秩祿處分後,撤廢俸祿(家祿)制度。施行廢刀令等,廢除身分的特權。此外,文明開化、殖產興業政策和征韓論所引發的政爭,演變成明治六年政變,導致西鄉隆盛、江藤新平、板垣退助等人下野,都對士族階級帶來影響,這些反對明治政府的士族被稱為「不平士族」。
明治7年(1874年)江藤新平、島義勇在故鄉佐賀縣領導的佐賀之亂,明治9年(1876年)熊本縣的神風連之亂,與神風連相呼應的福岡縣秋月藩士宮崎車之助為首的秋月之亂,同年10月山口縣前原一誠等人的萩之亂等反亂相繼發生,但皆被政府軍鎮壓。明治10年(1877年)鹿兒島縣薩摩士族擁立西鄉,爆發最大規模的士族反亂西南戰爭,也已失敗告終。
西南戰爭之後,不平士族的反對運動轉變為主張國會開設、憲法制定的自由民權運動。
佐賀之亂
編輯由明治六年政變下野的征韓黨人江藤新平和憂國黨的島義勇帶領11000人的不平士族在佐賀縣發動的一場士族反亂,發生在1874年2月1日至1874年3月1日。只經歷一個月,就被由大久保利通帶領下的新政府官軍平定。
神風連之亂
編輯由通稱神風連的敬神黨約170人的不平士族發動的一場士族反亂,發生在1876年10月24日的熊本縣。只經歷1天就被兒玉源太郎的官軍完全鎮壓,神風連中124人戰死,約50人被捕;官軍方面約60名士兵陣亡,超過200人受傷。
秋月之亂
編輯由原秋月藩士宮崎車之助在福岡縣發動的一場士族反亂,發生在1876年10月27日至同年11月14日,與神風連的士族反亂互相呼應。約有230-240人參加,甚至有說超過400人參加叛亂,被長州名將、人稱「軍神」的乃木希典平定。
萩之亂
編輯由自稱「殉國軍」200多人的不平士族發動的一場士族反亂,領導人物是原長州藩士前原一誠。發生在1876年10月28日至同年12月8日的山口縣,被同樣也是原長州藩士的三浦梧樓為首的新政府軍鎮壓。
西南戰爭
編輯「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在明治六年政變下野後返回鄉下鹿兒島縣(薩摩)。回鄉後開設專門培訓士族的「私學校」,上至縣知事、下至一些普通警察也是該校學生。全縣依舊實行舊制,不理明治新政府的命令,等同獨立國家。1877年明治新政府決定奪回鹿兒島縣的控制權,派官兵搬走鹿兒島縣內的軍火,被士族學生發現並武力攻擊官兵打算奪回軍火,官兵拘捕多個士族學生。西鄉隆盛救回士族學生,由於奪取軍火等同宣戰,西鄉被迫帶領「私學校」的士族學生叛亂,舊薩摩藩士和九州各地的士族亦支持西鄉向明治新政府宣戰。最終西鄉軍團不敵有栖川宮熾仁親王為首的官軍而戰敗(主要原因是官軍使用的新式武器比起西鄉軍團的武器先進),西鄉隆盛本人亦切腹自殺。西南戰爭中證明士族不一定比農民子弟兵優勝,所以沒有士族再敢叛亂,此戰為最後一次士族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