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寶隆

德国医生,上海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创始人

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1862年3月4日—1909年3月5日),出生於德國帕瑟瓦爾克[1],是一位德國醫生,他在上海建立了同濟醫院和上海德文醫學堂(即今天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前身)。

埃里希·寶隆

生平

編輯

寶隆2歲時父母患肺結核去世,由親戚撫養長大。[2]中學畢業後參加海軍學校學醫,畢業後1891年隨軍赴上海。他對上海當時的醫療條件之差感到非常震驚,因此即退伍並在上海行醫。在行醫過程中他又感受到他所獲得的軍醫教育非常片面,不足以滿足一個醫生的要求,因此此後他又回德國再次深造兩年,1893年重返上海,並在德國領事館附近設立了一個診所。

1899年寶隆在德國領事館的支持下對中國官員施加壓力,在白克路(今鳳陽路)獲得了一塊地基建立醫院,醫院的醫療設施是八國聯軍的傷兵醫院留下來的老器械。以「同舟共濟」為名,醫院定名為同濟醫院(同時同濟也與Deutsch,「德國的」的發音相似)。寶隆任同濟醫院的院長。同濟醫院一開始對中國人不收診費,但藥價非常高,每天只有十來個人看病。整個醫院的經營主要靠中國政府每年撥給500兩白銀來支持。後來獲得德國政府及民間捐助(德國政府出50萬馬克,德國民間籌募獲得60萬馬克,加上中國當地富豪等的捐贈)得以改建醫院房屋,醫院裏設置了12個病房,醫院的名聲也不斷擴大。

醫院建立後寶隆開始籌備建立一個培養中國醫生的醫學院。他的主意獲得了德國駐上海的外交官的支持。他們首先建立了一個「在中國促進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1906年建立了一個建立醫學院的基金會,從德國獲得25萬馬克的資金和7萬馬克的書籍捐贈。1907年上海德文醫學堂開辦,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就是後來的同濟大學

1909年,寶隆感染傷寒,又引起腎臟併發症,最終因尿毒症逝世於上海 [2][3]。寶隆病逝後,同濟醫院被改名為寶隆醫院來紀念他,後來逐漸發展成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1955年隨同濟大學醫學院內遷武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紀念

編輯

2003年6月16日,同濟醫學院為寶隆建起了半身銅像,同時在附屬同濟醫院門診樓前塑全身銅像,以此紀念其作為同濟醫學的創始者[4]

2004年9月,德中醫學會設立寶隆獎章,以表彰那些為促進德中兩國醫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裘法祖裘羅懿成為第一屆獲得者。

2017年5月16日,上海市普陀區甘泉路街道、普陀區綠化市容局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在同濟醫院北側的志丹路368號建成同濟寶隆健康廣場,該廣場亦立有埃里希·寶隆銅像[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auf- und Geburtsregister der ev. Kirchengemeinde Pasewalk, Große Kirchstr. 17, 17309 Pasewalk
  2. ^ 2.0 2.1 【海上记忆】武汉同济医院、宝隆医生和上海的故事. 解放網,上觀新聞-站上海,觀天下. 2020-02-24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6) (中文). 
  3. ^ Nachruf im Hong Kong Telegraph vom 13. März 1909
  4. ^ 同济医院创始人埃里希-宝隆的铜像揭幕仪式. 楚天金報. 2003-09-29 [2024-08-04]. 
  5. ^ 我院刘秀兰教授为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再塑宝隆塑像.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2017-06-12 [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