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紀

新元古代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時期
埃迪卡拉紀
635–541百萬年前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的地球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
含量
約8 Vol %[1]
(為現代的40%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
含量
約4500 ppm[2]
(為前工業時期16倍)


埃迪卡拉紀的重要事件
-640 —
-630 —
-620 —
-610 —
-600 —
-590 —
-580 —
-570 —
-560 —
-550 —
-540 —
Archaeonassa型微量化石
埃迪卡拉紀時間表

埃迪卡拉紀(英語:Ediacaran),又稱艾迪卡拉紀[3]震旦紀(英語:Sinian)、文德紀(英語:Vendian),是元古宙最後的一段時期,其後緊接着便是顯生宙的開端──古生代寒武紀。埃迪卡拉紀一般指6.35-5.41億年前。學者曾用這個名字指稱不同階段,直到2004年5月13日,國際地質科學聯盟明確定義其年代,這是這個組織120年來首次對其加時期定義。最古老的動物遺跡可追溯至十億年前,但最早的動物化石出現於埃迪卡拉紀

埃迪卡拉紀和震旦紀、文德紀

編輯

埃迪卡拉生物群因為發現於南澳洲埃迪卡拉山英語Ediacara Hills而得名。1946年,一位澳洲地質學家斯普里格英語Reg Sprigg在古代的沙岩板中留意到一曾在這裏發現顯生宙以前的化石。研究這些化石的科學家馬丁·格萊斯納英語Martin Glaessner認為這是珊瑚水母蠕蟲的先驅。以後幾十年,南澳洲還找到很多的隱生宙化石,其他各大洲也找到一些。這些化石都叫作埃迪卡拉動物。一開始,人們認為埃迪卡拉動物是寒武紀的動物,但經過仔細的觀察,埃迪卡拉生物群比寒武紀還久遠,應屬於埃迪卡拉紀。

本紀曾被一些人稱為震旦紀(Sinian)[4]。震旦紀的名稱來源於中國,「震旦」是中國的古稱。由於古印度人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被譯為震旦,故名震旦紀。時至今日,中國學者仍經常這麼稱呼,中國教科書上一直稱此紀為震旦紀。俄國人又把埃迪卡拉紀稱為文德紀(Vendian),他們在這一時期的地層中又發現了一些古線蟲動物的化石。

上下邊界

編輯
 
埃迪卡拉底部的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金釘」
 
標誌着 GSSP 的「金穗」

細分

編輯

絕對年代

編輯

生物群

編輯
 
埃迪卡拉生物群生態復原

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語:Ediacaran biota)是1946年發現於南澳洲埃迪卡拉山英語Ediacara Hills的末遠古系龐德石英岩中的化石群,這類化石群已在世界30多個地點被發現。它們是迄今已知最早的複雜多細胞生物。[5][6]

埃迪卡拉動物和今天的大多數動物截然不同,牠們既沒頭、尾、四肢,也無口部和消化器官,因此牠們大概只能從水中攝取養份。大多的埃迪卡拉動物固着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則平躺在淺海處,等待營養順水流而送上門來。埃迪卡拉動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沒有規律。有一些化石比較像後來動物的先驅。

在埃迪卡拉紀末期,埃迪卡拉動物分成兩支,牠們有的成功演化成更有活力,更具進攻性的動物,並在之後的寒武紀大爆發中大放異彩,成為現今大多數動物門的祖先。而有的則走向滅亡,牠們的特徵也永遠消失於歷史舞台上。

天文因素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2. ^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3. ^ Bottjer, David J.; 翻譯/姚若潔. 小春蟲背後的演化秘密. 科學人雜誌. 2005年9月, 第43期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4. ^ 大英百科全書條目
  5. ^ Wang W , Guan C , Hu Y ,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Ediacaran carbon and sulfur cycles in the Lower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J].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9, 537:109417.DOI:10.1016/j.palaeo.2019.109417.
  6. ^ 簡單多細胞生物,如紅藻,在最晚12億年前已進化形成。

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