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肉餘生錄
《塊肉餘生錄》[註 1],又譯《大衛·高柏飛》(英語:David Copperfield),全名《布倫德斯通貧民窟的大衛·高柏飛之個人歷史、歷險、經歷和觀察(他從來沒想以任何方式出版)》,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重要作品[3],著於1848—1850年。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樣,故事以連載的方式刊登,用時兩年。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裏,狄更斯藉「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4]從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繪聲繪色、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具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特點。在1867年版中,狄更斯寫到:「和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我也有一個心中最喜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衛·高柏飛。」[5]
塊肉餘生錄 | |
---|---|
原名 | The Personal History, Adventures,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 of Blunderstone Rookery (which he never meant to publish on any account) |
作者 | 查爾斯·狄更斯 |
類型 | 小說 |
系列 | 月刊:1849年5月– 1850年11月 |
語言 | 英語 |
故事時代背景 | 19世紀 |
發行資訊 | |
封面設計 | 哈布羅特·奈特 |
插圖 | 哈布羅特·奈特[1] |
出版機構 | 布拉德與埃文斯[2] |
出版時間 | 1850 |
出版地點 | 英國 |
媒介 | 印刷(連載、精裝、簡裝)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董貝父子 |
續作 |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 |
內容簡要
編輯故事講述了大衛·高柏飛童年到成年的成長經歷。1820年,大衛出生於英格蘭諾福克大雅茅斯布倫德斯通鎮,他的父親六個月前剛剛去世。童年的大衛與母親和家僕裴果提一起生活。七歲時,母親嫁給了愛德華·摩德斯通。愛德華·摩德斯通和他的姐姐簡隨後一起搬了進來,大衛非常不喜歡他們。摩德斯通見大衛讀書成績欠佳就常常大打出手;大衛咬了他一口當作反擊,結果被送入了寄宿學校薩倫學堂。學校校長是克里克爾先生,性情殘暴。在那裏,大衛與詹姆斯·斯蒂福、湯米·特拉德成爲朋友。
大衛回家過節時,得知母親生了孩子。大衛返回學堂不久,母親和嬰孩就雙雙離世,大衛立刻趕回家中。裴果提嫁給了巴吉斯先生。摩德斯通安排大衛到倫敦的酒商處工作——摩德斯通是其中的一名股東。大衛的房東,威爾金斯·米考伯被關進了負債人監獄(國王法院監獄),在那裏關了幾個月,釋放後回到了普利茅斯。在倫敦再沒有人照顧大衛了。在與米考伯交談後他決定逃跑。
他從倫敦步行到丹佛,找到了他唯一的親人——單身、古怪的貝西·特洛烏德姨媽。雖然摩德斯通想要回孩子的監護權,但姨媽決定照料他。姨媽將大衛改名爲「特洛烏德·高柏飛」,即「特洛」,該名字成爲他在小說中衆多名字之一。
當大衛步入成年,朋友來來去去。這包括裴果提一家,以及小艾米麗。艾米麗在與哈姆結婚的前夜,大衛的同學斯蒂福勾引了艾米麗,與她私奔,私奔後被拋棄。裴果提先生在倫敦找到了落魄的艾米麗。最後,艾米麗與叔叔一同移居澳大利亞。是故事中最大悲劇的前奏。房東女兒阿格尼絲則成了大衛的知心朋友。在小說裏,米考伯深陷債務煩惱,但終於鼓起勇氣,揭露了烏利亞·希普的騙局。米考伯被描述爲雖然深受折磨,但依然和藹可親的人;他與狄更斯的父親有類似的遭遇,因欠債而被短期監禁。
就主要人物而言,小說都交代了結局。裴果提的兄弟丹尼爾帶着艾米麗去了澳大利亞,米古治太太和米考伯先生也一塊上船。他們在新世界獲得了幸福生活。大衛迎娶了漂亮而天真的朵拉·斯彭洛,後者在流産後撒手人寰。大衛最終回到了賢惠的阿格尼絲身邊,過上了幸福生活。他和阿格尼絲生育了至少五個孩子,並將其中的一位命名爲貝西·特洛烏德。
人物
編輯- 大衛·高柏飛(David Copperfield) -- 小說的敘述人和半自傳的主人公。他在書中表現出了堅韌的性格,同時也在後半部分暴露出自己的任性。在被貝西·特洛烏德姨媽收養後,他被改名爲「特洛烏德·高柏飛」。在小說中,他還有許多其它綽號。
- 克拉拉·高柏飛(Clara Copperfield)–大衛的慈母,被描述爲天真、孩子氣的人。在大衛去薩倫學校上學時去世,並帶走了剛剛出生的嬰兒。
- 克拉拉·裴果提(Clara Peggotty) -- 高柏飛家忠實的僕人,大衛一生的摯友(她被稱爲裴果提,是因爲她與大衛的母親重名)。當巴吉斯先生去世後,她獲得遺産£3,000 –在當時數目可觀。在丈夫去世後,裴果提照看大衛在倫敦的房間;回到雅茅斯後爲侄子哈姆照料房間。在哈姆去世後,她照看貝西姨媽的房間。
- 貝西·特洛烏德(Betsey Trotwood) -- 脾氣古怪,心地善良;當大衛逃到家裏時,貝西姨媽成了他的監護人。她曾在大衛出生的時候來看他,但當得知生下來的孩子是男孩而不是女孩時離開。貝西姨媽被描述成爲對大衛關照有加的人,當摩德斯通先生來要人時挺身而出,保護大衛。雖然她是爲公認的寡婦,但是貝西姨媽藏匿了自己落魄的丈夫,後者常常向她吃拿卡要。
- 愛德華·摩德斯通(Edward Murdstone) -- 小說前半部分的主要反面人物,他是小大衛的繼父,性情殘忍,常常對他大打出手。大衛反咬了摩德斯通的手,結果被送入薩倫學堂。在大衛母親去世後,摩德斯通先生把大衛送進了自己在倫敦的工廠,讓他洗酒瓶。他曾經去貝西姨媽那裏,想把大衛要回來。摩德斯通遭到貝西訓斥後,似乎有些懺悔的意思,但他隨後再婚,冷酷依然故我。
- 簡·摩德斯通(Jane Murdstone)–與摩德斯通先生同樣殘忍的姐姐,大齡未婚,在他結婚後一塊兒搬進來住。簡是大衛第一任妻子朵拉·斯彭洛的「閨蜜」,並挑撥了大衛與岳父之間的矛盾。之後,當她弟弟再度娶妻,她也隨着過去,情形依舊如此。
- 丹尼爾·裴果提(Daniel Peggotty) -- 裴果提的兄弟,謙虛而慷慨的雅茅斯漁民,照顧侄子哈姆和艾米麗,並歡迎大衛到來。當艾米麗與斯蒂福私奔後,他到各處奔走所搜。他最後在倫敦找到了她,之後移民澳大利亞。
- 艾米麗(Emily) -- 裴果提先生的侄女,大衛兒時的朋友。在與哈姆結婚的前夜,她與斯蒂福私奔,後被拋棄。裴果提先生在倫敦找到了落魄的艾米麗。最後,艾米麗與叔叔壹同移居澳大利亞。
- 哈姆·裴果提(Ham Peggotty) -- 裴果提先生的好侄子,艾米麗的未婚夫。他在營救斯蒂福的過程中遇難。
- 詹姆斯·斯蒂福(James Steerforth) -- 大衛在薩倫學堂時期的玩伴,頗具人格魅力,是個孩子王;但他善於利用朋友,並讓母親滿足自己的所求所願,在爭吵中使得梅爾先生丟掉工作。雖然,成年的斯蒂福十分具有魅力,但他品行不佳,勾引了艾米麗。最後,他在雅茅斯溺亡。
- 湯米·特拉德(Tommy Traddles) -- 大衛在薩倫學堂的朋友。特拉德是少數不相信斯蒂福的孩子之一。他與大衛之後相遇,並成爲終身摯友。特拉德雖然沒有關係背景,但依然努力,最後成功,迎娶了索菲,當上了法官。
- 威爾金斯·米考伯(Wilkins Micawber) -- 傷感、仁慈、糊塗,在大衛小的時候就與他成爲朋友。米考伯先生由於債務問題進過牢房。大衛成年後在倫敦見到了他,在威克菲爾和希普那裏爲他找了工作。希普抓住了米考伯的前科,逼迫他參與自己的勾當,但米考伯終於勇敢地揭露了希普的惡行。米考伯最終移民澳大利亞,在經營農場上成就斐然,並成爲當地長官。米考伯的原型是狄更斯的父親,約翰·狄更斯,他在狄更斯兒時也遇到了類似的經濟問題。
- 迪克先生(Mr. Dick) -- 有些瘋癲、孩子氣,心地善良,是貝西姨媽的鄰居,遠房親戚。他的瘋癲被描述爲與查理壹世的頭有關。喜歡做大風箏,寫「呈文」,但總也寫不完。雖然瘋癲,但迪克先生能明辨是非,不但和藹,而且忠誠,情商很高,特別是在幫助解決斯特朗夫婦的婚姻危機上處理十分得當。
- 阿格尼絲·威克菲爾(Agnes Wickfield) -- 威克菲爾先生成熟可愛的女兒,大衛兒時的玩伴。阿格尼絲暗中照顧了大衛許多年,並在他迎娶朵拉上給予許多忠告。在大衛返回英格蘭後,他意識到自己對她的感情,阿格尼絲與大衛結婚,生育衆多子女。阿格尼絲常常被評論家們攻擊,認爲她缺乏人物個性(大衛常常稱她爲「天使」,並沒有更多的描述),然而最近的研究對她十分有利。實際上,阿格尼絲是親職化孩童,這解釋了她爲什麽會無私,並似乎表現的很「完美」。
- 烏利亞·希普(Uriah Heep) -- 小說後半部分的主要反面角色。希普最初是威克菲爾先生的秘書,後來成爲合夥人。他是個典型的僞君子,常常自謙地聲稱「卑賤」,但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希普擺佈威克菲爾和他人,但他做假賬的勾當最終被米考伯揭發。通過僞造威克菲爾的簽名,他私吞財物,挪用款項。希普愚弄威克菲爾,稱這是威克菲爾醉酒時所爲,並對此敲詐勒索。事情敗露後,希普被迫交出錢財,但是僥幸逃過懲罰。希普對大衛等人懷着深深的恨惡。
- 斯特朗博士(Dr. Strong) -- 大衛在坎特伯雷學校的校長,比他夫人年長許多。希普利用了他缺乏安全感的弱點,擺佈了他。
- 羅莎·達特爾(Rosa Dartle) -- 斯蒂福的堂親,言語尖酸諷刺,與斯蒂福夫人同住。她暗戀斯蒂福,責怪艾米麗和斯蒂福夫人破壞她的戀情。她被描述爲極其瘦弱,在嘴唇上有壹道疤痕,是被小時候的斯蒂福弄傷的。
- 朵拉·斯彭洛(Dora Spenlow) -- 斯彭洛先生的女兒,可愛但糊塗,大衛的第壹任妻子。朵拉被描述爲完全沒有實踐能力,與大衛的母親相似。由於朵拉不會料理家務,婚姻最開始過得不快,但雙方相互認錯,日子過得快樂美滿。朵拉是個天真的女孩,愛哭愛笑,喜歡自己的寵物狗吉蔔。她對自己的問題沒有意識,把大衛叫「都第」,認爲自己是「娃娃媳婦」。由於流産,朵拉的健康每況愈下,最後在平靜中離去。
- 梅爾先生(Mr. Mell)–薩倫學堂的窮先生。他是唯一對大衛慈悲的人。他的母親在濟貧院生活,梅爾用自己的工資贍養她。當斯蒂福從大衛那裏得知此事後,他利用消息,讓克裏克爾將他解僱。在小說的末尾,大衛從壹張澳大利亞報紙上看到了梅爾,他已經移民,成爲當地的教師了。
出版
編輯和狄更斯的其它小說一樣,《大衛·高柏飛》在1先令的價格連載了19個月,包括32頁文字和哈布羅特·奈特·布朗的兩頁插圖,最後的一個月是兩集連發:[來源請求]
- I – 1849年4月(第1–3章)
- II – 1849年6月(第4–6章)
- III – 1849年7月(第7–9章)
- IV – 1849年8月(第10–12章)
- V – 1849年9月(第13–15章)
- VI – 1849年10月(第16–18章)
- VII – 1849年11月(第19–21章)
- VIII – 1849年12月(第22–24章)
- IX – 1850年1月(第25–27章)
- X – 1850年2月(第28–31章)
- XI – 1850年3月(第32–34章)
- XII – 1850年4月(第35–37章)
- XIII – 1850年5月(第38–40章)
- XIV – 1850年5月(第41–43章)
- XV – 1850年6月(第44–46章)
- XVI – 1850年8月(第47–50章)
- XVII – 1850年9月(第51–53章)
- XVIII – 1850年10月(第54–57章)
- XIX-XX – 1850年11月(第58–64章)
中譯本
編輯林紓最早譯有《塊肉餘生述》,「塊肉」即孤兒,《塊肉餘生錄》是林紓的譯名(林紓另譯有《賊史》,即《孤雛淚》或《霧都孤兒》)。譯文都是簡潔的文言文。
“ | 語罷,後出巨衫蒙余及愛密柳於此衫底,彼此偎倚,樂乃無極。余思後此成婚日,或在樹裏田間,自度境況,無須家為,軀幹弗長,智慧弗增,長此垂齠之光陰,不亦樂耶?且彼此相將,徒步於野草澗花之側,趁此陽光閑玩。夜中則枕苔而臥,為清冷無翳之夢寐;死後,眾鳥為余啟土而葬,亦大佳事。余趁車行,而心思飛越,如入他星球之內。[6] | ” |
張谷若的譯文達八十餘萬言,林紓的譯本卻僅三十萬言。林紓對原文一向有很大的刪改。
譯文比較
編輯“ | 然壁各德以抱余急,落其一扣在車中,余檢而藏之,用為遺念。御者顧余曰:「彼尚來乎?」余搖首曰:「否。」御者引韁謂駑馬曰:「請君登程。」余此時痛哭已饜,自思徒哭何為!御者見余止哭,即曰:「取爾濕巾,吾為爾曬之馬背令干。」 | ” |
——林紓譯[7] |
“ | 我現在相信,也永遠相信,她那時袍子上的鈕子,連半個都沒剩下。有好幾個鈕子四處亂滾,我撿起一個來,珍重地保藏了好久,作為紀念。車夫直瞧我,神氣好像是問我,坡勾提(壁各德)還回來不回來,我搖了搖頭,說,我想不會回來了。「那麼,哦呵,走哇」,車夫對懶洋洋的馬說。馬跟着就走起來。頂到那時候,我已經哭得夠勁兒了,就開始想,再哭也沒有用處,特別是,不論拉得立克·藍登還是不列顛皇家海軍里的艦長,遇到急難的時候,從來沒有哭過,這是我記得的。車夫看出來我下了這樣的決心之後,就給我出了個主意,說我頂好把手絹兒放在馬背上晾一晾。 | ” |
——張谷若譯[8] |
繪畫
編輯-
摩德斯通先生,法蘭克·雷諾德繪(Frank Reynolds)。
-
烏利亞·希普,法蘭克·雷諾德繪
-
詹姆斯·斯蒂福,法蘭克·雷諾德繪
-
特拉德、米考伯和大衛,法蘭克·雷諾德繪
-
裴果提先生,基德繪(Kyd, Joseph Clayton Clarke)。
-
巴吉斯和裴果提,大衛和艾米麗,哈布羅特·奈特·布朗繪。
-
裴果提和小大衛,傑西卡·史密斯繪(Jessica Wilcox Smith)。
-
丹尼爾·裴果提,法蘭克·雷諾德繪。
-
裴果提和哈姆,法蘭克·雷諾德繪。
-
大衛和艾米麗,法蘭克·雷諾德繪。
-
米考伯先生,法蘭克·雷諾德繪
電影改編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Hablot Knight Browne]](Phiz)
- ^ Bradbury & Evans
- ^ The Personal History, Adventures,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 of Blunderstone Rookery (Which He Never Meant to Publish on Any Account).Dickens invented over 14 variations of the title for this work, see "Titles, Titling, and Entitlement t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Hazard Adams i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46, No. 1(Autumn, 1987), pp. 7–21
- ^ Autobiographical Elements in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By The Book. The Knowledge Network. [28 June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8月15日).
- ^ Preface to the 1867 Charles Dickens edition.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2).
- ^ 林紓:《塊肉餘生述》第87~88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 ^ 林紓:《塊肉餘生錄》第35~36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 ^ 張谷若譯《大衛·考坡菲》第98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
- ^ 岳清. 光影尋源:解構一九四八 - 一九六九 香港電影的繆斯. 香港: 樂清傳播. 2009: 16–17. ISBN 978-988-17785-2-9.
其他文獻
編輯- Jeffers, Thomas L. Apprenticeships: The Bildungsroman from Goethe to Santayana. New York: Palgrave. 2005: 55–88.
- David Copperfield (Major Literary Characters series).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rold Bloom. 255 pages. 1992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 Graham Storey: David Copperfield – Interweaving Truth and Fiction(Twayne's Masterworks Studies). 111 pages. 1991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 Approaches to Teaching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Edited by Richard J. Dunn. 162 pages. 1984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 Barry Westburg: The Confessional Fictions of Charles Dickens. See pages 33 to 114. 1977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 Catcher in The Rye, J.D. Salinger; Penguin 1951
- Black Books -TV Series/DVD – Assembly Film and Television/Channel 4, 2002; Episode 2, Series 1 – 'Manny's First Day.'
- The University Society, Inc., New York (no date). Seven volume set, "The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illus. by Barnard, Cruikshank and many others.
外部連結
編輯網上版本
- 大衛·高柏飛 - 古騰堡計劃
- Full text of David Copperfield, Searchable and Downloadable, Essays, Forum, Select Resourc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David Copperfield: Cummings Study Guid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大衛。高柏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在線閱讀(簡體中文)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