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 (大陸時期)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的一所大學,因創校於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因而得名中央。[3]其前身甚多,1921年得名國立東南大學,是首次以「大學」作為校名。1928年5月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37在抗日戰爭時跟隨第二次蔣中正內閣一同西遷重慶,1946年回遷,在校史稱「南京及重慶時期」。[3] 西遷重慶期間,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1940-1945年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主要招收日本軍事佔領區內貧寒學生,與重慶對峙。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調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1962年在台灣以原名國立中央大學復校。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 | |||
---|---|---|---|
校訓 | 誠(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止於至善(國立東南大學) 誠樸雄偉(國立中央大學) | ||
創辦時間 |
| ||
停辦時間 | 1952年 | ||
學校類型 | 國立大學、綜合大學 | ||
校址 | 中華民國首都南京 | ||
|
中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農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4]。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中大以科學名世」[4],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歷史
編輯清末新式教育: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1902年-1911年)
編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籌辦學堂折》,呈請在江寧(今南京)籌辦師範學堂[5]。
1903年2月,張之洞上奏《創建三江師範學堂折》,重申「師範學堂為教育造端之地,關係尤為重要」,並奏請在江寧北極閣前勘定地址,創建一所'三江師範學堂,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人士均可入堂升學。三江師範學堂擬照北洋學堂章程,延聘日本教習12人,挑選本省科舉出身的中國教員50人,相互學習,先練教員。預定學額900名。前三年先招速成科、本科,以滿足各州縣小學教育之需,第四年招收高等師範本科,以備中學教員之選。學堂由翰林編修繆荃蓀任總稽查。[6]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增設圖畫手工科。停辦初級師範,專辦優級師範,增設分類科。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1923年)
編輯1914年8月,江謙任校長,開始在兩江師範學堂的基礎上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六大國立高師之一)。1915年9月10日,南京高師正式開學,初設理化、國文兩部和國文專修科(其中理化、國文兩部第一年僅招收預科生,之後才直接招收正科生;國文專修科招生一年即停辦)。1916年,創設體育專修科、工藝專修科。1917年,添設英文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商業專修科。1918年,添設教育專修科。至1919年,南京高師設有國文史地部(1919年春由國文部改設)、數學理化部(1919年春由理化部改設)共2部,以及體育、工藝、英文、農業、商業和教育6個專修科。1920年,國文史地部和數學理化部合為文理科,下設國文系、英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學系,並成立心理學系,此時共有文理本科9系以及6個專修科。[8]
1920年,南京高師「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此後高師改大,定名「國立東南大學」,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之教育、農、工、商四個專修科改歸東大,其他各本科仍由南高繼續辦理。郭秉文同時擔任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校長,劉伯明任文理科主任兼校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即校長,副主任即副校長)。
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1927年)
編輯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成立後,以國立東南大學名義招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各專修科不再招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國立東南大學。
1921年,南京高師商業專修科改為東南大學商科,遷至上海擴充為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撤去校牌,南高正式併入國立東南大學。
1924年4月,停辦工科,以工科機械、土木、電機三系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改組成立國立河海工科大學。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27年-1949年8月)
編輯南京時期
編輯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北伐軍攻尅南京。
1927年6月,國民黨教育行政委員會,仿照法國教育制度,中央設中華民國大學院主管全國教育,地方試行大學區,取代民國以來中央政府設教育部、各省設教育廳的教育行政制度。
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和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及江蘇境內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四所公立專門學校,在首都南京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受當時的政治氛圍影響且南京在北伐攻克順序中位居第四,並帶有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涵義而命名之。
1928年2月,因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規改為國立江蘇大學,4月5日大學院又作出決定:大學區大學均不必加國立二字,原第四中山大學只稱江蘇大學。 由於校名前不加「國立」二字遂引發「易名風潮」,師生要求改名「國立南京大學」[9],提議改名「國立首都大學」的聲音也頗具份量。
1928年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10]。
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決議由教育部定期停止試行大學區制。至此,大學區制完全被取消,地方上又恢復了教育廳制度。歷時兩年的大學院與大學區教育制度的改革,爰後以失敗告終。
1932年6月,國民政府國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將中央大學商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商學院,將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上海醫學院。1935年5月,中央大學在南京重建醫學院。
西遷重慶
編輯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沙坪垻,1946年還址南京。同期,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1940-1945年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主要招收日本軍事佔領區內貧寒學生,校址在南京金陵大學。
西遷重慶後,在重慶大學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開學,後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級新生所用新校區。醫學院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等校投筆從戎參加青年軍的學生佔在校生的三分之一。[11] 當時,「韓國臨時政府」便設在中大校內,松林坡民主牆右側。[12]重慶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其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13][14] 1942年和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註 1],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其總數的四分之一[15]。 中央大學一校的經費,相當於北京、清華、交通、浙江四校的總和。抗戰初期開始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16]。
1945年8月汪精衛國民政府倒台,宋子文內閣教育部長朱家驊於9月下令解散同名的1940-1945年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其圖書雜誌翌年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與檔案翌年由回遷的中大接收。1946年11月,西遷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回遷南京,
中央大學從重慶回遷南京後,在丁家橋地區設立分部,稱為中央大學二部,當時二部共有師生2000多人。該校址原為1922年黃炎培親赴印尼,請得華僑張煜南(步清)捐贈出丁家橋南洋勸業會舊址,成立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1927年7月,常宗會、張天才前往接收該校,合併於第四中山大學農學院。並以該校舊址作為四中大農學院院址。抗戰勝利後被軍政部接收,辦起聯勤第一衛生器材廠。1946年被中央大學收回。當時中大的規模已是戰前的三、四倍,原四牌樓校舍已不敷使用了,於是決定將中大分為一部和二部,又稱本部和分部。四牌樓為校本部,二部設於丁家橋地區,南自丁家橋,北至籌市口,東至蘆營,西至金川河的一條支河,成長方形,面積1000多畝,東南部為農學院(院長羅清生,後為鄒鍾琳),西南部為醫學院(院長戚壽南)。1947年11月學生宿舍建成,所有一年級新生遷入。因此習慣上又稱二部為新生院。二部設校長辦公室、教務組、訓導組、事務組等一室三組,校辦主任由沈其益兼任,教務主任徐宗岱、訓導主任范任宇、總務主任劉彬。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
編輯1949年1月,中華民國在國共內戰戰敗已成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中大師生普遍對第二次孫科內閣喪失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離校後,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中大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同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當局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有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森林系主任梁希主持校務。5月7日,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管國立中央大學。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接華東教育部的通知,被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二字,改稱「南京大學」,梁希任校務委員會主席[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希應周恩來的提名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部長,心理學系主任潘菽接任校務委員會主席,1951年7月改行校長制後任校長。
195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的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部分院系後,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併, 仍名南京大學,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陵大學原址。 [18][19][20]。
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系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留在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本部校園。
中大在臺復校
編輯195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議決同意中大在台灣復校;由戴運軌主導、梅貽琦、黃季陸、徐柏園等人先後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於1962年在台灣復立,初稱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起初校址屢有遷徙,至1967年定址桃園市,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1979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21]
系科設置
編輯1923年國立東南大學
編輯此時全校共教職員200餘人,學生1600人。設5科28系:
- 農科:設生物、農藝、園藝、畜牧、蠶桑、病蟲害等系(生物學系兼屬文理科,曾分設植物系、動物系);
- 文理科:設國文、歷史、哲學、外文、政治、經濟、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等系(外文係由原西洋文學系、英語系及德、法、日各學程合併而成;政治系、經濟係由原政法經濟系分設);
- 工科:設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等系;
- 教育科:設教育、體育、心理等系(心理學系兼屬文理科);
- 商科:設普通商業、工商管理、會計、銀行理財、國際運輸等系。
1927年6月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編輯初設九個學院:農學院、文學院、工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自然科學院、醫學院、哲學院。 不久哲學院改為哲學系隸屬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改為法學院,自然科學院改為理學院,即設農、文、工、教育、法、商、理、醫八個學院。
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
編輯- 農學院:農藝系、園藝系、農產製造科;
- 文學院:中文系、外語系、史學系、哲學系、社會系;
- 工學院: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電機系、建築系;
- 法學院: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
- 師範學院:教育系、師資專修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銀行理財系、會計系、國際貿易系;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學系;
- 醫學院:基本醫學系、臨床醫學系。
1941年國立中央大學
編輯設有七個學院(農、文、工、師範、法、理、醫),一個研究院,五十六個系科,九個研究部,一個專科學校,一個附屬中學,以及醫院、農場、工廠等一系列下屬單位;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種。
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
編輯中大擁有7院41系及科組、23個研究機構。
- 農學院:農藝系、農業化學系、農業經濟系、園藝系、畜牧獸醫系、森林系、畜牧獸醫專修科;
- 文學院: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俄文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電機系、建築系、水利系、航空系;
- 法學院:社會系、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邊政系、司法組;
- 師範學院:教育系、體育系、藝術系、體育專修科;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質系、氣象系;
- 醫學院: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
同時,研究院下設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生物、地理、生理、化學、心理、法律、政治經濟、教育、農藝、森林、農業經濟、畜牧獸醫、土木工程、電機工程、生理、公共衛生和生物化學等學部。此外,設有附屬幼兒園、小學、中學。
歷任校長
編輯清末採用近代新學制之後歷任校長:
- 三江師範學堂與兩江師範學堂時期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時期
- 國立中央大學時期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921年6月6日,東南大學在上海召開董事會,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並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隨後,學校將6月6日定為東大的校慶日。東大遂於8月招考預科學生。9月國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教育部代部長馬鄰翼委任郭秉文為東南大學校長。」第二章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 二、東大的組建與南高的歸併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13.,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2年。
- ^ 「即以6月9日為第四中山大學成立紀念日」第三章 中央大學前期發展(1927~1937): 一、定名前後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13.,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2年。
- ^ 3.0 3.1 楊祖漢. 序. 楊祖漢 (編). 中大百年·人文篇.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及遠流出版. 2015: 5.
- ^ 4.0 4.1 轉引自王成聖撰《郭校長秉文傳》提及的《記北大(東大附)》,見《中央大學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頁。六、南高、東大的師資力量.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2014年2月 [2015-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3) (中文(簡體)).
-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教育志(下).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第766-799頁
- ^ 魏光焘与三江师范学堂.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 ^ 王德滋 等 (編).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44 [2012-05-02]. ISBN 73050390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百年史.
- ^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定校名請願代表團李鐵錚等來呈為請求改該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由>,《大學院公報》第5期,民國17年5月
- ^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國日報. 民國17年5月5日
-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201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中央大学四年略记 胡业仑 (PDF). [2010-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11).
- ^ 「抗戰時期遷川的國立中央大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鄭體思 陸雲蓀
- ^ 民國三十四年《教育部檢報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及國立研究機關科研人員統計總表》
- 國立中央大學: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講師113人,助教259人。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講師34人,助教177人。
- 國立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講師45人,助教16人。
- 全國:教授級3298人,副教授級1063人,講師級1647人,助教級1955人。
- ^ 炸彈下壯大的中央大學 王運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中央大学抗战内迁“借住”重庆大学办学. [201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 ^ 梁希(1883-1958). 東南大學校友總會. [201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 ^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江蘇百年高校聯合慶典辦公室. 江苏百年高校联合庆典公告. 光明日報. 2002-02-26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 ^ 新华网江苏频道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 2002-04-30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给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百年校庆的贺信. 南京大學報. 2002-05-30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 ^ 關於中央大學. 桃園市: 國立中央大學. 2016-01-21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2)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 民國四大名校
- 國民政府國立大學列表
- 國立中央大學(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
- 國立中央大學 (汪精衛國民政府)
- 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改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更名南京大學,1952年院校調整時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由四牌樓遷至在原金陵大學鼓樓校址)
- 東南大學(1952年以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部分院係為主體建立的南京工學院,位於國立中央大學原址,1988年改名為東南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1952年以原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為基礎,合併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大學師範教育有關科系,獨立建校,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址組建南京師範學院。)
- 金陵大學(其原址為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東半部分,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的多所衍生院校為與該校院系合併組建,現已不存在)